張大春
我的姑父歐陽中石先生身份多重,是京劇奚派老生的宗師,也是書法家,另專治先秦名學。他和汪曾祺先生訂交數十年,對于八股,兩人都無法一言以蔽之地抨擊或推崇。數百年以來士子消磨心力,終不能以文章經世濟民;然而一旦廢除科舉制藝,看來也頗令老輩感到斯文淪喪。他們合作過一部京劇《范進中舉》,雖然追隨著吳敬梓的嘲噱,諷刺了科場中人的面目,可是二老都知道:沒有八股,人們還真不知道怎么學文章、怎么教文章呢!
我們人云亦云地痛斥八股為“食古不化”、“墨守成規”、“拘泥形式”、“陳腔濫調”……多了。凡是看不上眼的老家伙、老物件、老想法、老價值,都可以稱之曰:“八股!”由于污名深刻,人人厭之惡之,即使是成天寫著八股文的現當代文人也不愿意、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八股很八股,而真正的八股卻沒人會作。
當然,我也不想教會人寫八股,我只想提出一個假設:如果我們真能明白“八股文就是猜謎”這個簡單的道理,并且有本事制作一個謎題,也就會寫好文章了。
“八股文就是猜謎”是一個反向思考的方式。有一個很好的例子,請容我細細道來。
蘇東坡有一篇《潮州韓文公廟碑》,贊的是韓愈,文章開篇劈頭就說:“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是皆有以參天地之化,關盛衰之運。”這一段話,翻成今天的白話文,大約是這樣的:“一個平凡人卻能夠成為百世的師表,他所說的一句話卻可以供天下人揣摩學習,這是因為這人參與了天地的化育,關乎人類社會的盛衰。”姑且不論這話的推崇是不是過分,至少前兩句扣緊了韓愈著名的文章《師說》而立論。我們先記住這兩句:“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
回到先前說的八股文。有那么一篇知名的八股文,題目就兩個字:《子曰》。至于孔子說了什么?恐怕連考官也不知道。考官就是拿這半句來刁人而已。
盡人皆知,科舉考試,絕大多數的考題都刁鉆欺人、割裂文義,這《子曰》還不算是最莫名其妙的。不過,八股文開篇有規矩,必須先“破題”——也就是考生得代考官解釋、甚至發明這“子曰”二字的意思,而這兩個字又斷斷乎不能解作“孔子說”。的確有那么一篇文章,所解的,正是“子曰”,被視為經典破題之例,作者寫的是:“匹夫而為天下師,一言而為百世法。”一眼可以看得出來,正是從蘇東坡的《潮州韓文公廟碑》開篇兩句而來。
作者不能不偷換了前引蘇東坡原文中的“天下”和“百世”二詞;因為如果不換,就成了抄襲。一旦偷換,而以前一句(匹夫而為天下師)解釋“子”(孔子),后一句(一言而為百世法)解釋“曰”(孔子的教訓話語),題目這兩個字便分別有了著落,而不像是未完成的半句話。
我舉這個例子就是要說明:一般說來,真正的好文章不會是他人命題、你寫作而成就的。但凡是他人命題,就只好換一副思維,把自己的文章當作謎面,把他人的題目當作謎底。你周折兜轉,就是不說破那題目的字面,可是文章寫完,人們就猜得出、也明白了題目。
還有一個例子,說明真正會寫文章的人還能夠把他人所命之題翻轉扭曲,成就自己的創制,這就更神奇了。明嘉靖三十一年應天鄉試,首場題目是《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這話出自《論語·衛靈公》,意思是說:君子不可以用小事情考驗他,卻可以接受重大任務。一般人解“不可小知”,只隨題說去,不外說:君子不孜孜矻矻于細務小節。可是這一年拔取解元的江西士子孫溥卻語出驚人,如此大開大闔地寫道:“故以一事之盡善,而謂其為君子焉,吾意君子不如是之隘也;以一事之未盡善,而謂其非君子焉,吾意君子不如是之淺也,果可以小知乎哉?”這番論證,非但不拘泥于題目的本義慣解,也引伸、開闊了題目的境界。作者讓“小知”不再停滯于解經學者窮究“何謂小知?”、“何謂大受?”的膚廓,而將論辯導入更活潑、也更深刻的層次。
誰出題?答案是作文章的人出題。出題還不簡單嗎?第二篇例文,寫于某年春季,每年是時,看不見的花粉彌漫天地,我們一家四口隨時都在此起彼落地打噴嚏。我忽然發想:這么簡單的一個舉動,能寫成一篇文章嗎?
這想法擱了一整年,直到第二年又打起噴嚏來,偏偏又手邊正捧著郁達夫的《蜃樓》細讀,發現那作者化身的主人翁也在打噴嚏,不免豁然一悟:在郁達夫那里,噴嚏不但不是人生瑣事,還是小說情節和感情上的重大伏筆,豈能不作成一篇文章?
選自《文章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