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蓓 陳芊羽
(蘭州財經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對推進鄉村振興作出了深刻論述和全面部署。報告中既論述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局中的地位、作用和意義,又全面部署了當前推進鄉村振興必須抓緊落實的各項主要任務,為各行各業在推進鄉村振興中如何找準自己的位置并做出貢獻,提供了明確的指導方針和基本遵循。但由于中國農村規模巨大,地域廣闊,且經濟發展不平衡,這就決定了中國鄉村社會的差異及其發展的方向。對鄉村振興模式的探索,應充分結合我國鄉村不斷變化的條件,而不能在脫離實際情況下僅照搬原有的模式。
國有企業在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提供物質基礎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參與鄉村振興不僅能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又能兼顧各地因不同的自然稟賦、文化傳統造成的特殊性,形成一種特殊性和普遍性相融合、具有地方特色的鄉村振興發展模式。
美國學者Simon Kuznets早在20世紀初期就已經開始對促進鄉村發展的積極實踐,他論證了鄉村建設與發展的價值和重要性,并提出了縮小城鄉差距等主張。我國可以借鑒國外對鄉村發展的探索,總結經驗及教訓,立足于我國實際國情,探索適應中國現實需要的鄉村振興方案。
同時,在學術界有關鄉村振興的發展模式與振興路徑也紛紛引起了各學科學者的廣泛關注,目前關于鄉村振興模式的研究主要圍繞五個方面展開:第一,從政策推動鄉村振興方面展開了研究,政策創新是政府推動鄉村振興的直接動力源。第二,依靠資源稟賦優勢來推動鄉村振興。合理利用農村的閑置資源是激發鄉村振興新動能的一個縮影,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很大的助力。第三,圍繞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模式指出從理論上明確兩大戰略的政策著力點,分析二者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進而對二者的有效銜接提出思路與對策。第四,圍繞科技、人才、教育,以多角度為切入口討論鄉村振興發展的模式。第五,鄉村振興建設作為一種企業社會責任的表現形式,在動員社會、整合資源等方面的積極作用;但同時社會組織在參與鄉村治理中面臨著自身建設不足等多重挑戰,民營企業在參與鄉村振興中具有其優勢,但也受到自身發展等方面的制約無法充分達到鄉村振興的要求。國有企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載體,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過程中需要承擔新的使命和任務。國有企業在項目、技術、資金等方面具有其獨特的優勢,有能力、有責任推動鄉村振興的發展,肯定了國有企業在鄉村振興發展中的作用。另外,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首次把“弘揚企業家精神”放在國資國企改革內容中,地位極其突出。企業家精神不僅對經濟增長具有推動作用,而且在保證企業家不單純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使其保持家國情懷、履行社會責任;而企業家精神最重要的是社會責任感的體現。
國有企業參與鄉村振興這一模式的提出,肯定了國有企業在參與鄉村振興中所發揮的優勢。但亟待解決的問題是,由于以往的研究僅側重于理論的凝練,而缺乏在實踐方略的展開,所以這一模式還未形成可以全面推廣的方式。因此,本文進一步明晰了國有企業參與鄉村振興的實踐進路,指出國有企業不僅能憑其優勢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勇挑大梁,而且這一模式對推進鄉村振興更具有借鑒價值,具有普遍的實踐性和推廣性。
國有企業參與鄉村振興作為一個與特殊性互為補充的模式,能夠充分滿足不同地域鄉村振興的多種需求。如何從實踐的角度推動這一模式的發展是一個亟須解決也是極具挑戰的問題。國有企業應如何運用自身雄厚的資源參與鄉村振興?如何在參與過程中揚長避短不斷完善,實現企業與地方經濟發展共贏?基于這些問題,本文以國有企業參與鄉村振興視角,對中鐵二十一局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鐵二十一局集團”)承建的東鄉沿洮河經濟帶開展實踐研究。
2019年,為了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鐵二十一局集團情系民族地區與臨夏政府深度洽談協商,在山大溝深、交通不便、自然資源十分匱乏的東鄉族自治縣東部偏南的達坂鎮,以EPC總承包模式承建總建筑面積100多萬平方米的東鄉縣沿洮河經濟帶開發建設項目,為古老的東鄉打開了一扇實現持續發展的大門。通過讓艱苦偏遠山區群眾下山入川、出山進城,從根本上解決山區群眾吃水、住房、就醫、上學難等民生問題,從開展生態治理到建設產業園區,從進行棚戶區改造到全面提升交通、市政、水利等基礎設施,目前已安置近5000戶當地群眾實現搬遷入住和近萬人就業,1640名適齡兒童順利入學,后續產業園將有40多家企業入駐。隨著這個勞動密集型園區的建設完成,未來將提供七八千個就業崗位,實現搬遷群眾戶均就業一人。打造一批精品工程、民生工程、放心工程,給東鄉人民帶來了勃勃生機,留下了寶貴財富。這一總投資120.83億元的民生工程建成后,將進一步改善當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助力鄉村振興,推動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創造出的“達板速度、達板標準、達板模式”,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隨著沿洮河經濟帶開發建設效應持續放大,中鐵二十一局集團品牌在臨夏州聲名鵲起,一花引來百花開,形成以點連線、以線成面的企地合作雙贏新局面。項目滾動延伸臨夏州1市7縣,最多的縣域在建項目達34個,涉及房建、市政、公路、水利和生態治理、鄉村振興、產業園區等多領域,市場規模越滾越大。
中鐵二十一局集團始終堅持深耕甘肅、服務甘肅,以各種方式表達著對隴原大地的濃濃深情,在參與東鄉縣鄉村振興中擔當建設主力,在基礎設施建設、教育幫扶、醫療保障等多方面都取得的極大的成效,形成較為有效的國企參與鄉村振興模式。但是,由于我國農村發展的差異性和復雜性決定了在推動鄉村振興的實踐中沒有固定打法可以套用,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因此,中鐵二十一局集團需要從東鄉族自治縣實際出發,在當前實踐中仍然存在著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
中鐵二十一局集團充分發揮建筑企業的職能,依托項目建設展開東鄉縣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從人民群眾的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切入。但在實施過程中,只是對鄉村完成從開展生態移民搬遷安置房、醫院、學校、城市市政道路等一系列項目的建設,對困難群眾給予物質幫扶。這些措施雖極大地為鄉村建設的發展注入了活力,為農民的生活提供了保障,但并未深度參與進后續的生產、消費等環節中。中鐵二十一局集團完成了“做蛋糕”的過程,但如何更好地參與到“切蛋糕”的環節中,構建與鄉村長效互利共贏的機制,實現國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仍是其當前面臨的挑戰。
由于政府與企業之間缺乏完善的信息對接平臺,一方面,容易導致“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出現,企業不能及時獲取政府資金到位的信息;另一方面,政府也不熟悉國有企業的專長特點,對國有企業在鄉村振興中能在哪些領域充分發揮優勢不明晰,從而使國有企業的優勢無法全面展現出來,投入鄉村振興的成本加大,導致企業的某些工作難以正常、高效地開展。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企業和政府之間彼此“不熟悉”,僅利用自己的數據,那么推進鄉村振興的效率也會相對較低。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影響著國有企業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更影響國有企業參與鄉村振興的效果。
針對中鐵二十一局集團推動鄉村振興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本文提出以下兩點展望,希望可以進一步完善中鐵二十一局集團的鄉村振興實踐,同時也對其他國有企業參與鄉村振興提供一定的啟示。
國有企業參與鄉村振興其中一個重要的目標是實現企農共享,即農民有所得,企業有回報。與脫貧攻堅時期不同,鄉村振興在時間上持續更長,一直到2050;在內容上,相較于脫貧攻堅“兩不愁三保障”的目標,鄉村振興的內容更加豐富,涉及面更廣泛。而且,由于我國東中西部鄉村的自然環境、農業經濟基礎、地方性文化各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各類型村莊所面臨的主要矛盾不同,未來發展方向也不相同,這一客觀因素決定了國有企業在參與鄉村振興中不能采取“一刀切”的策略。因此,國有企業要在參與鄉村振興過程中總結典型經驗,牢牢把握創造“共享價值”這一理念,持續創新鄉村振興舉措。緊抓鄉村振興重大歷史機遇和巨大市場前景,加強與地方政府深度合作,利用當地資源優勢深度開發,提升鄉村振興項目的投入回報率,實現與地方的長效合作模式,達到國有企業與地方雙贏的效果,找到一條地方和企業共贏發展的新路徑。
政府與國有企業之間要搭建一個完善、有效的信息對接平臺,營造良好的參與環境,這對于能否高效推動鄉村振興尤為重要。通過完善信息服務平臺,可以提高國有企業參與鄉村振興的有效性和針對性。政府可以通過線上線下融合,縣、區、市之間的信息聯動,為國有企業推送有關鄉村振興的政策性文件,方便國有企業充分掌握所需要的信息。并且,可以保障所發布信息的時效性,使國有企業在對接鄉村基本需求時可以更好地發揮其優勢。
據國企網統計,截至2019年我國國有企業數量已達到46萬家。具有范圍廣、占比大、遍布我國各個地區的鮮明特點,可以實現在全國各地全面推廣的可能。另外,鄉村振興作為一項系統工程,時間長、涉及面廣,對人力、物力、財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國有企業有優勢和能力肩負起這一使命,可以通過引導人才、資本、技術下鄉反哺農村,特別是在任務落實、人員配備、資金使用等多方面提供了保障與支持,為推動全體人民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方面,在鄉村振興中發揮更大的效能,用實際行動回饋社會;另一方面,鄉村也為國有企業提供了更大的舞臺與空間進行發展和創新。因此,國有企業在參與鄉村振興中不僅要牢牢把握時代賦予的機遇與使命,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做鄉村振興中的“領頭羊”;還要從參與鄉村振興的實踐中開拓思路,把握市場機遇,構建有效的市場發展模式,實現國有企業與地方的共贏發展,讓廣大群眾在鄉村振興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好地成為新時代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