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錦
促進要素流動
為什么要促進要素流動?促進要素流動首先要界定產權,開放權利通道。一是資源配置可以優化;二是可以增加財產性收入。它的資源配置效率和市場估值,有還是沒有,差異很大。能否具有流動和交易(轉讓、抵押、擔保、處置等)權利的物品,資源配置效率和市場估值差異巨大。中國要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是不是人多就一定會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不一定。首先是要推進市場化,形成一個有效的市場,然后加上人多的優勢,才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從市場角度來看,改革開放以來產品市場已經基本形成,但是要素領域只是半個要素市場。比如,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進展遲緩,宅基地轉讓受限,小產權房等遺留問題還存在。這些問題反映了要素流動過程中城鄉土地權益的不平等,城市居民國有土地的房屋可以交易,但是農民在集體土地上建造的房屋不能交易。財產權益不一樣,估值不一樣,收入也不一樣,這是農民財產性收入低的一個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有一些產業特別是基礎產業,市場準入受到限制,仍然存在不同類型的行政性壟斷,一定程度上存在地方性保護等,限制了要素流動和優化配置,也限制了一部分人財產性收入。
增強聚集效應
現代經濟增長的一個特點,就是通過要素集聚提高效率,即集聚效應。產業集群等都是集聚。最近幾年,人們討論一個問題,互聯網發展到這個程度以后還需要集聚嗎?大家感覺面對面還是很重要,疫情以后這個感覺更為明顯。數字技術發展并沒有改變“面對面”交流的優勢。還有人認為,擁堵等問題可能在某些地方、某些環境存在,但是總體上仍然是集聚不夠。所以對城市來講應該是“小疏解、大集聚”。像北京周邊人口和產業仍有較大的集聚潛力,將會形成數千萬乃至上億人口的城市帶、城市群。
經濟集聚有“三度”。一是密度,單位面積聚集了多少人、資金、技術和其他生產要素;二是頻度,人員和車輛的流動頻率,電話和郵件使用頻率等;三是濃度,受教育的水平、技術附加價值的水平等??偟膩碇v,還是要通過提高“三度”增強集聚效應。
突出原創驅動
經過多年的引進消化吸收以后,可利用技術大減少,已經到了再創新階段,越來越多的領域已經進入無人區,同時出現了“卡脖子”問題。有些人說,中國原創可能不占優勢,我們搞應用就行了。如果你的原創是二三流的,你的應用能變成一流嗎?因為原創是個背景板,你的基礎不行,把應用變成一流長期看也不可能,特別是不可能成為一個前沿性的創新型國家,所以原創的問題一定要解決。
最近很熱的一個事就是chatGPT,說中國落后了,原因何在?疫情引起的封閉,還有中國缺少資金,平臺企業的信心不足等。以前我們認為中國在這個領域還不錯的,但是現在落后了,能不能趕上呢?最近大家關注技術領域“卡脖子”的問題比較多,我認為比某些領域“卡脖子”更重要的,或者說更大的短板是基礎研發、源頭創新不足,所以下一步講創新的時候要突出原創,這也是黨的二十大報告特別強調的。還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大學和科研機構要形成有利于科學發現前沿突破、源頭創新的環境,主要是自由探索的體制、機制、文化和學術規范,建立起學術共同體規則。
chatGPT出來以后,大家在思考:這個機構是一個非營利性的機構,最初就十幾個人,為什么做這個事?因為興趣和熱愛。現在科研環境要么缺少動力,要么過于短視,急功近利。所以,中國源頭創新上要取得突破,確實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要關注新技術革命的特點。過去我們科研分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產業化應用等若干階段,但是近幾年,特別是新的技術革命背景下,這種劃分已經過時了,所謂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產業化應用分不清、分不開了。有些看起來是市場競爭中的問題,同時也是科學研究前沿的問題,突破了,很可能就是諾獎水平的成果。這個新的特點我們要重視。要把市場化研究、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產業化應用融為一體,在這個基礎上重視科技性骨干企業在原創中的引領作用。
提升人力資本
高質量發展依托于高素質人才。高素質人才是多層次的,既包括頂尖科學家、管理者,更包括大量工程師、大國工匠。在人口總量拐點出現的情況下,如何由人口數量優勢轉向質量優勢,創造新的人口紅利,現在已經出現了這個拐點,就是人口出生率降低。從消費方面看,現在生存型消費水平基本穩定,重點是要轉向發展型消費,特別是醫療、教育、社保等,要使消費結構升級與提升人力資本融為一體。
現在一個很現實的問題,近3億進城農民工到現在還沒有解決安頓下來的問題,有的在城里待了十幾年甚至更長時間,但住房在哪兒?社保問題怎么解決?疫情期間,收入下降,但是儲蓄還在提升,原因就是預期不穩,社保的穩定功能不夠。需要相應推動教育、醫療和公共衛生、社保、住房等領域的改革。以近3億進城農民工為重點,加快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當務之急。以提高中低收入階層人群人力資本為重點,著力促進發展條件的起點平衡,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穩步推進共同富裕進程。我們要成為一個創新中心,吸引全球頂尖人才。不僅要提升國內的人才水平,還要留住人才,吸引更多的國際高水平人才。
堅持韌性開放
面對逆全球化沖擊,保持清醒頭腦和戰略定力,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
堅持全球化符合中國長期利益,符合全球發展趨勢,首先自身不主動脫鉤,反對外部勢力的脫鉤斷鏈,也要抵制內部的民粹主義和狹隘民族主義。
面對外部脫鉤,要實行積極的“備胎”戰略,保障國內循環在特殊情況下不被打斷,同時力爭打破原有行業壟斷,培育新的競爭優勢,如操作系統、芯片等。
從現實看,開放是針對脫鉤的最好武器。需要實行更高層次的“引進來、走出去”戰略,繼續深度融合全球分工體系。提高產業鏈的競爭力、安全性、韌性和靈活性,不搞一刀切,對國際上不同地區采取不同策略。
全面客觀觀察、分析全球化走勢。把國際上有些政府、政客、專家所說的,與企業、市場、民眾實際所做的區分開來,如中美貿易量在打壓下仍在增長。推動制度規則型開放,占據全球開放型市場經濟體系的制高點,以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在新形勢下的全球化進程中更多發揮支撐和引領作用。
數字綠色轉型
這一點中國和發達國家基本同步,差距不大,部分領域具有優勢,怎么形成競爭力是我們需要關注的問題。以增量優先、穩步替代存量的方式,逐步實現數字和綠色轉型,對整個國民經濟進行數字化改造,同時要積極倡導引導全球綠色治理。
打造這六大高質量發展的支柱,要抓好兩個關鍵少數。中央提出“干部敢為、地方敢闖、企業敢干、群眾敢首創”。要抓好兩個關鍵少數,企業家和地方官員,主要是地方主要負責人。這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兩臺發動機。當前,企業家預期弱、信心差,地方官員不求有功、但求無過,要么不作為,要么亂作為,如層層加碼。這個格局不改變,即使從理論上說中國經濟還有潛能,但也釋放不出來。如何讓這兩臺發動機不熄火,還能轉得快一些,要有一些針對性強的政策措施。為此,在頂層設計指方向、劃底線的同時,鼓勵地方、基層、企業和個人的積極性、創造性,短期內看不準、有爭議的做法和政策,可以在地方、基層先行先試,通過試錯找到對的辦法,總結提高后再大范圍推廣。
本文系作者在“以結構轉型推進高質量發展”高峰論壇暨《結構轉型》新書發布會上的演講。
(作者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