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靜
摘? 要: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是促進鄉村發展的不竭動力。深入研究農村金融支持鄉村產業振興的作用機制,促進農村金融供給與鄉村產業發展相適應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對內蒙古西部地區13個村、2個社區進行調查研究分析,發現存在種植業保險抗風險能力有限,補償比例較低;養殖業貼息貸款申請手續復雜,村民參與意識不強;農村金融產品種類少,無法滿足鄉村產業發展的不同需求等問題。建議增加農業保險產品種類,提高保障水平;建立農村信用機制,簡化融資申請流程;創新金融產品,發展“互聯網+”鄉村產業;培育農村信用文化,提升村民金融素養。
關鍵詞:農村金融? ? ?鄉村產業振興? ? ?農業保險? ? ?農村信用文化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振興。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推動金融機構增加鄉村振興領域貸款投放,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按市場化原則更多投向農業農村。支持鄉村產業振興需要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更要從根本上解決鄉村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資金來源。本文對內蒙古西部地區13個村、2個社區進行調查研究,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典型性,深入探索農村金融支持鄉村產業振興的作用機制,對提高農村金融的服務能力,促進農村金融供給與鄉村產業發展相適應具有重要意義。
一、農村金融支持鄉村產業振興情況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國家大力支持農村金融對鄉村種植業、養殖業和特色產業的發展,促進第一、二、三產業有效融合,形成了種植業以農業保險強基礎,養殖業以貼息貸款促增收,農戶創業以信貸資金添干勁的鮮明特色,產業產量和質量明顯提升。
在種植業方面,農戶主要購買種植保險抵抗風險,降低因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調查發現,村民可自愿參保,財政補貼部分保費,按照農作物的不同生長期,分階段進行比例賠償。在養殖業方面,養殖大戶主要以貼息貸款獲得前期產業資金投入,安排過渡性風險補償資金,提高養殖產業起步階段的抗風險能力。在農戶創業方面,針對養殖大戶和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有相應的貼息貸款優惠政策,其他農戶一般會選擇商業貸款籌集創業啟動金,利用土地使用證、農業機器設備等進行抵押貸款。
二、農村金融支持鄉村產業振興存在的問題
(一)種植業保險抗風險能力有限,補償比例較低
種植業保險主要針對自然災害造成農作物的損失進行賠償,根據保險條款中的賠償金額來看,常種農作物玉米、馬鈴薯和大豆的賠償金每畝最高為水地玉米500元、旱地玉米300元、旱地馬鈴薯300元和大豆200元。據了解,農戶每年每畝地的成本包括購買種子、化肥、農藥、農具器械的租用、人工澆水、除草等,農作物受災后,保險理賠金額最多覆蓋種子、化肥和農具的租用,人工成本難以覆蓋。同時,農作物受災后,一般由旗縣農牧局、鄉鎮政府和保險公司三方定損,實際理賠的金額往往比預期少。農戶認為,種植的農作物一旦受災,損失較為嚴重,種植保險的抵抗風險能力較弱。
(二)養殖業貼息貸款申請手續復雜,村民參與意識不強
農村金融支持養殖業的發展主要以貼息貸款為主,養殖保險為輔。據調查了解,貼息貸款政策主要支持農牧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且必須是依法成立,有固定經營場所,生產經營正常的實體單位及種養殖大戶。具體申請條件為“必須建立完整的會計賬務體系,正常申報納稅且相關項目在農牧局備案”。目前擬申請的養殖戶僅為幾戶,農戶的參與意識較低。究其原因,一是具體申請過程中手續較為繁瑣復雜,申請下來耗時耗力,有時程序過于嚴格,可能還做了“無用功”;二是貼息貸款政策對養殖大戶即貸款數額較大的農戶更具吸引力,而貸款資金相對少的養殖戶更愿意選擇商業貸款,相較而言,商業貸款的手續簡單、流程少,且所付利息也能夠承受。
養殖保險抵抗的風險種類單一,農戶的參保意識薄弱。保險條款中明確了只對自然災害造成養殖設施和牛、羊等損失進行賠償,而出現畜禽常見疾病例如豬瘟等保險公司并不進行賠付。與種植保險相比,養殖保險的保費金額較高,自然災害也不是養殖戶主要規避的風險類型,賠償比例也更難以彌補損失,因此養殖戶的參保意愿不強。
(三)農村金融產品種類少,無法滿足鄉村產業發展的不同需求
農村金融支持產業發展相關政策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農信社、郵儲銀行和村鎮銀行為養殖業提供的融資渠道;二是保險公司推出的種養殖業保險產品。總體來看,金融支持政策較為單一、金融產品的種類較少,存在農村金融供給與鄉村產業發展需求不平衡、不匹配問題。具體來看,一些保險產品同質性較強,例如種植保險和養殖保險的保險責任均為對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進行理賠,沒有推出針對性較強的養殖保險產品使養殖戶投保能夠抵抗牛、羊、豬等患有常見傳染病、寄生蟲病等造成的不確定性風險。其次,農戶從事第三產業的創業融資需求缺少相關金融優惠政策,貸款利率高,不利于鄉村服務業的發展。再次,受到農業生產的季節性影響,農戶的貸款需求也出現了季節性的需求變化,目前農村金融機構沒有針對季節變化調整相關貸款政策。最后,在鄉村電商與鄉村物流等新業態背景下,使用“互聯網+金融”技術較落后,沒有相關網絡銷售平臺,也沒有相關農村金融支持電商的金融產品。
三、思考與建議
(一)增加農業保險產品種類,提高保障水平
一是建議政府出臺相關制度擴大優惠政策支持農業保險的覆蓋面。目前種植保險、養殖保險、森林保險和草原保險在中央、自治區以及旗縣層面出臺了相關政策進行保費補貼,但在林果業種植項目方面,例如種植蘋果、葡萄等在調研地區沒有相應保費補貼。應增加林果業保險品種進行保費補貼,降低農林企業和個人的種植風險,為鄉村林果業發展保駕護航。再者,現有種植保險保費補貼主要包括玉米、小麥、馬鈴薯、大豆、油料作物(葵花、油菜)、甜菜、水稻、棉花等傳統農作物,還應增加當地特色農業產業保險,例如當地村民種植蒲公英、苦菜等。
二是引進多家保險公司,實現市場競爭優勢。為了激發市場活力,使保險產品定價更趨合理,滿足不同主體的需求。依據競爭原則,政府可按照采購公共服務的方式選擇一家公司承保農業保險,并監督其依法合規經營、服務能力情況等。同時要避免惡性競爭,統籌兼顧各類保險標的和被保險主體,鼓勵保險公司之間開展多種形式的互助合作保險產品。
三是科學制定保額和保費,提高保障水平。針對保險金額覆蓋成本較低的問題,政府可協調保險經辦機構進行實地調研,適當提高保險費和財政補貼,增加保險金額。將農業保險保費補貼金額列入年度財政預算,每年或定期進行動態調整,有效提高農業保險抵御風險能力。同時,開發新險種,例如推出區域生產保險對一個地區整體的農作物生產情況進行保障,實際產量低于預期產量一定比例時,將賠償該地區所有參保農戶。也可推出農產品價格保險等,做好不同保險產品的推廣,真正起到保障效果。
(二)建立農村信用機制,簡化融資申請流程
現有融資政策的扶持對象主要以養殖大戶和龍頭企業為主,原因之一是這些農戶和經營主體的信用好,還款相對有保障,可以降低金融機構的信用風險。另一方面,相關單位和金融機構嚴格審核申請材料,層層把關,流程復雜,是為了預防或減少形成的不良貸款。
為了擴大融資政策的扶持對象,可以鄉鎮政府牽頭采集農戶身份信息、金融信息、評價信息、產權信息等,建立農戶電子化信用檔案,實現對農戶的信用評級。推動建立鄉村產業振興征信數據庫,并利用大數據計算機技術,進行數據動態更新,與相關農村金融機構對接,實現信息共享。在此基礎上,貸款向信用較高農業經營主體傾斜,引進商業銀行、擔保公司多方參與的組織形式,相關單位、部門和涉農金融機構可簡化貸款申請流程,拓展客戶服務群體,增加鄉村產業信貸規模。
(三)創新金融產品,發展“互聯網+”鄉村產業
鄉村“直播帶貨”等電商平臺的興起,打破了地域限制,打通了鄉村農副產品的銷售之路,帶動了農產品的生產,提升了鄉村產業的服務水平。但在一些農村,受到科技人才和創業資金短缺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電商銷售方式沒有發展起來,也難以吸引金融機構提供多種金融服務,因而發展“互聯網+”產業將為鄉村發展注入新動能。應出臺農村金融支持電商運營的相關政策,例如可為經營周期在一年以上且銷售收入較高的電商經營者提供貸款資金。電商創業者多為年輕人,例如大學生村官等,他們發展潛力大,也可帶動其他村民發展電商產業,可為他們量身定制推出相關金融產品,給予貸款利率優惠。金融機構也可為電商物流服務站、快遞服務站的發展提供資金支持,提供線上支付平臺等方式助力鄉村農產品線上銷售。
促進“互聯網+”產業發展的同時,要促進創新金融產品類型。金融產品的開發要有新意且接地氣,注重產品的實用性。例如可推出“杏仁抵押貸”等創新金融產品,以當地盛產的杏仁等作為抵押物進行融資;也可適當發展金融期貨市場,例如將調研地區生產的海紅果、沙棘做成期貨產品進行融資,彌補資金短缺問題,為當地金融市場的多元化發展注入活力。
(四)培育農村信用文化,提升村民金融素養
挖掘鄉村振興的文化底蘊,并在農村普及信用文化任重道遠。2022年中央1號文件要求,加強縣域金融知識普及教育和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工作。開展“金融知識下鄉”活動,為村民提供征信保護、電信反詐騙和反洗錢知識宣傳教育,提升其金融風險防范意識。以典型案例和法律分析相結合的方式,幫助老年人辨別養老詐騙常見套路,提醒年輕人使用信用卡應適度消費。另一方面,利用宣講會等形式為村民介紹金融政策支持產業發展的優勢以及給生活帶來的便利,使村民正確認識金融借貸行為,打消其對金融借貸的顧慮。通過招募志愿者、為返鄉大學生提供實習等,讓村民有參與農村金融實踐的機會。
建立信用激勵機制,營造深入人心的信用文化。例如開展村民信用評級,將評級結果在全村進行張榜公示,并實行信用積分制度,村民每月可利用自己所獲得的信用積分在積分超市兌換禮品,對信用良好和守信行為突出的個人和集體進行表彰獎勵。此外,農戶的信用評價結果可與貸款申請、貸款額度、抵押和利率等相掛鉤,成為村民實實在在的福利。
總之,農村金融支持鄉村產業振興大有可為,鄉村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扶持,金融機構資金的注入。維護農村金融的良好秩序,要加強對金融市場的監管,提升金融供給的有效性,避免農村普惠金融普而不惠,使農村金融真正為鄉村振興產業的發展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趙光耀.河南省農村金融對鄉村產業振興的動態影響研究[D].蘭州大學,2022.
[2]陳志松.商業銀行支持鄉村產業振興實踐路徑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22.
[3]李東. 吉林省農村金融支持鄉村產業振興的對策研究[D].吉林財經大學,2021.
[4]吳亞偉. 農村金融對鄉村產業振興的影響研究[D].河南大學,2021.
[5]余春苗,任常青.農村金融支持產業發展:脫貧攻堅經驗和鄉村振興啟示[J].經濟學家,2021,(2).
[6]邵姝靜.農村金融助推甘肅鄉村產業振興路徑研究[J].北京財貿職業學院學報,2021,37,(1).
[7]秦佳梅,沈飛月,張芳.農村金融助推鄉村產業振興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4(3).
[8]張芳,康蕓蕓.鄉村產業振興的金融供給——“政府-市場-社會”合作模式的探索[J].商業研究,2020,(12).
[9]李勝連, 張麗穎, 李潤亞. 金融科技創新,可行能力結構與農戶持續增收——基于665份調查問卷的數據檢驗[J]. 金融理論與實踐,2021,(5).
[10]楊馥,洪昆. 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影響及其機制研究[J]. 金融發展研究,2022,(6).
[11]謝柳芳, 曹亞娟, 秦瀟瀟. 政府審計,農村金融發展與鄉村振興[J]. 審計與經濟研究,2023,38,(1).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審計廳)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