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
(新疆科技學院,新疆庫爾勒 841000)
2010年以后,隨中國互聯網行業發展的突飛猛進、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的迅速發展,國產游戲如雨后春筍般發展,并且在世界游戲領域大放異彩,受到了海內外玩家的喜愛。《原神》作為中國游戲文化傳播最成功的案例,不僅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及用英文講好中國故事有著重大意義,也對我國其他游戲走向海外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原神》的成功與其令人拍案叫絕的譯文有著緊密的聯系。國產游戲想要走向國際,如何通過游戲傳播中國文化,采取什么樣的翻譯方式將中國文化傳播海外,是需要仔細研究的問題。
翻譯目的論(Skopos Theory)是德國功能派學者漢斯·弗米爾(Hans Vermeer)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一種翻譯理論。和其他的翻譯理論不同,目的論不是從翻譯方法入手研究文本翻譯,而是從翻譯目的入手。目的論要求譯者在翻譯某一文本時,應更多地考慮“為什么要翻譯這篇文本”,或是“翻譯這篇文本的目標是什么”。換句話說,目的論的核心原則是“目的決定手段”,因為目的論者認為,任何翻譯行為都是由翻譯的目的決定的,即翻譯目的決定翻譯手段[1]。而在弗米爾的目的論體系中,決定翻譯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便是受眾群體,即譯文的接受者。
如上所述,翻譯目的決定翻譯行為,而譯文接收者又決定翻譯目的。那么,作為譯文接收者的海外玩家,自然便是影響游戲翻譯結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今天,中國游戲能夠成功走向海外,除了游戲自身吸引人的玩法與劇情之外,翻譯質量同樣起著重要作用。這里的翻譯質量包括對人物的劇本臺詞、道具、地名,以及宣傳文案等的翻譯情況。海外玩家在游戲的過程中,這些部分的翻譯結果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玩家的游戲體驗。沒有出色的譯本也是部分國產游戲難以打入海外市場的原因之一。同時,海外玩家在游戲過程中,通過對角色名稱、劇本文案的了解與認知,會潛移默化地學習游戲背后所包含的文化內涵。因此,亦達到了通過游戲進行文化傳播的目的。
在《原神》這款游戲中,有7個國家。其中一個名為璃月(Liyue),是一個以古代中國為原型創建的國度。其部分角色的臺詞不僅包含了中國古代的詩詞歌賦,甚至還有傳統戲曲。這些極具中國文化特色的內容吸引了很多海外玩家。本文從角色臺詞、地理名稱、技能名稱、道具名稱4個方面出發,以目的論視角對其文化傳播及譯文進行分析,從而為中國游戲在海外本地化發展及中國文化海外傳播提供參考。
璃月作為以中國為原型的國度,其角色的臺詞不僅包含中國古代的詩詞歌賦,甚至還有傳統戲曲。這些極具中國文化特色的內容吸引了很多海外玩家。在Twitter和Ins等海外社交媒體網站上,關于《原神》人物臺詞的話題閱讀量達到數千萬次。
案例1:欲買桂花同載酒,只可惜故人何日再見呢?
譯文:Osmanthus wine tastes the same as I remember...But where are those who share the memory?
這句臺詞的前半句出自宋代劉過的《唐多令·蘆葉滿汀洲》。原文為“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游”。劉過曾在安遠樓與人把酒言歡,20年后重游此地,感慨今昔,故作此詞。這句詞義為“想買桂花再帶上美酒去泛舟出游,但終究沒有了少年出游時的那種豪邁意氣”。“同”在古詩文中的意思為“并”或是“和”;“載”則意為“帶著”。此處,也可譯為:Taste the same osmanthus flowers and wine,gone forever the days with old friends of mine。
不過,譯者很巧妙地采用了意譯的翻譯方法來翻譯這句話。譯者處理譯文的目的是希望海外玩家在玩游戲的同時,更深層次地了解中國文化。首先,結合游戲人物特性與背景,譯者并沒有將此句中“泛舟出游”的含義譯出。其次,譯者在這里并沒有按照原文字面意思譯為“桂花和酒”,而是譯為“osmanthus wine”(桂花酒),這是畫龍點睛的一筆。桂花酒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中秋節的習俗。中國古人每逢中秋時節會與親朋好友共飲桂花酒。因此桂花酒便成為美好回憶的象征。這是中國文化中獨有的浪漫。但對海外玩家來說,這樣的文化背景無疑是陌生的。因此,玩家在聽到這段臺詞時,自然會聯想“為什么是桂花酒而不是其他的酒?”“桂花酒是否暗含著什么特殊的意義?”因而部分感興趣的玩家便會深入發掘背后的文化內涵,成功實現了文化傳播的初衷。
案例2:云來嬋娟花嬋娟,風流盡在山水間。
譯文:How gently do the clouds and flowers sway,as dancing winds meander through the vales.
2022年1 月,《原神》海內外同步上線了一位名為“云堇”的角色。這位以中國京劇中的“旦角”為原型設計的角色一經上線,便登上了Twitter全球熱搜榜第5名。究其原因,是該角色在游戲中為全球玩家獻上了一段此前從未披露過的京劇,并且這段戲曲無論是哪個語言版本,全部統一采用中文配音。為的就是讓全球玩家感受最原汁原味的中國傳統戲劇文化。這句臺詞,便是該角色的戲詞之一。不過,為了方便玩家理解這段戲曲,譯者給出了譯文。
“嬋娟”一詞在中國古代諸多詩詞歌賦中均有出現。其意有三:一指“曼妙優雅的姿態”;二指“美麗的女子”;三指“明月”或“明媚月色”。
因此,這句話的前半句,意為“云朵和花如此婀娜多姿”。但譯者在這里用增譯法增加了動詞“sway”,意為“搖曳;擺動”,并用副詞“gently”修飾,以此來翻譯“嬋娟”一詞,使譯文更加生動、有畫面感。但原文中動作的主體為“flowers”和“clouds”,前者和“sway”搭配沒有任何的違和感。例如:Lovely flowers sway amid summer breeze(可愛的花朵夏日的微風中輕輕搖曳著),但“sway”的主體若是“云”,則有些難以捉摸,畫面感也似乎有些奇怪。
在后半句中,譯者將“風流”譯為“dancing winds”,筆者認為稍有不妥。首先,前半句提到“云朵和花如此婀娜多姿”,那么“盡在山水間”的“風流”應當是大自然中令人心曠神怡的“美景”,而并非“風”。其次,譯者將“山水間”譯為“vales”(溪谷;山谷),筆者也認為稍有欠缺。這里“山水”的意思更貼近于“大自然”,而非簡單的“山”和“河流”。
綜上所述,此處譯為“Gently the clouds drifting and the flowers swaying,amid splendid scenery for enjoying”更為貼切。
案例3:遺珠棄璧,吉光片裘。
譯文:One man's stone is another man's gem.
該臺詞是游戲角色鐘離打開寶箱時的話語。“遺珠棄璧”一詞出自宋代詩人陸游《曾裘父詩集》:“然裘父得意可傳之作,蓋不止此,遺珠棄璧,識者興嘆”,本意指棄之不用的珠寶等物,比喻棄之不用的美好事物和人才。
“吉光片裘”一詞出自明代陳繼儒《妮古錄》:“余有宋仲溫書子昂《蘭亭跋》,諸體皆備,而體九段,然亦吉光片裘也”。這里比喻殘存的珍貴文物。
譯者在這里采用了意譯的方式。意為“所棄之物并非無用之物”。這句譯文本身來自16世紀希臘的一 句 諺 語 :“One man's meat is another man's poison”。后來到了18世紀的英國,這句話演變為“One man's trash is another man's treasure”。這樣的譯文處理可謂是精妙絕倫。
在英文版本中,璃月境內90%的地理名稱英譯全部使用拼音。有人認為,這樣的翻譯背離了翻譯的原則。因為“翻譯是以符號轉化為手段,意義再生為任務的一項跨文化交際活動”[2]。采用音譯的方式沒有達到文化交際的目的。但筆者認為,這樣的翻譯策略恰好符合文化傳播的目的。一方面,不僅展現了文化自信,還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另一方面,讓海外玩家對中文產生興趣。很多海外玩家甚至開始自學中文,只為了解這些名稱究竟代表著什么意義。
案例1:南天門
譯文:Nantianmen
在游戲中,有一處以中國泰山為原型設計的山峰,是仙家所居之地。在其南部,有一處隘口,名為“南天門”。譯者并沒有譯為“the South Gate”抑或是“the South Heaven Gate”。 在中國古代,“南天門”又稱“天門關”。而泰山又代表上天,因此,南天門意為通向天庭的門戶,這是中國古代神話體系中的文化意義象征。那么,這樣的文化負載詞究竟該采取什么樣的翻譯策略呢?“文化負載詞 ”又稱詞匯空缺,指源語詞匯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在譯語中沒有對應語[3]。尤金·奈達曾將文化負載詞分為5個類別:生態文化負載詞、社會文化負載詞、物質文化負載詞、語言文化負載詞,以及宗教文化負載詞[4]。而“南天門”等這樣的詞匯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神話宗教信仰,因此屬于宗教文化負載詞的范疇。對于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根據詞語特點的不同,主要采用歸化與異化兩種翻譯策略。
1995年,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學家勞倫斯·韋努蒂(Lawrence Venuti)在《譯者的隱身》中提出了兩種翻譯策略——歸化和異化。歸化意為將源語本土化,以目標語或譯文讀者為歸宿,采取目標語讀者所習慣的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的內容。異化則相反,要求“譯者盡可能不去打擾作者,讓讀者向作者靠攏”[5],即譯者應當采取相應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語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的內容,即以源語文化為歸宿。歸化翻譯主要采用意譯法、替代法和簡化法;異化翻譯則主要采用音譯法、直譯法和增譯法。
譯者在這里則采用異化翻譯中的音譯法,將“南天門”譯為“Nantianmen”,保留了中國語言文化的特色及文化內涵,讓海外玩家通過游戲學習詞語,了解中國文化,激發玩家深入了解中華文化的興趣,符合目的論的原則。
案例2:荻花洲
譯文:Dihua Marsh
荻花,一種多見于中國北方灘頭水岸,形似蘆葦,花穗為淡紫色的植物。是中國古代詩詞當中的“常客”。
例如: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蕭蕭江上荻花秋,做弄許多愁。(賀鑄《蕭蕭江上荻花秋》)。在風中輕舞的荻花,以其淡雅素潔、飄渺夢幻中又似有淡淡哀愁之感,常被文人墨客用在“送別”“悲秋”等詩詞歌賦當中借景抒情。“荻花”可譯為“reed flower”,但若此處采用歸化的翻譯策略,將 “荻花洲”(見圖1)譯為 “Reed Flower Marsh”,則會失去其背后的文化內涵。玩家在看到譯文時,雖明白此名是何意思,但是卻不會進一步思考此地取名為“荻花”有什么樣的寓意。

圖1 游戲《原神》中的荻花洲
案例3:絕云間
譯文:Jueyun Karst
絕云間(見圖2)是游戲中極具特色的一處地貌,取景于中國張家界的石林景觀。游戲中的石林極大程度上還原了現實,石林高聳入云,威嚴挺拔。壯美秀麗的景色引得眾多海外玩家贊嘆不絕。這便是中國大自然的美。因此,此處在游戲中取名為“絕云”。“絕云”一詞意為“沖破云層,直沖天際”,在中國古詩詞當中十分常見。例如,莊子《逍遙游》曰:“絕云氣,負青天,然后圖南,且適南冥也”[6]。

圖2 游戲《原神》中的絕云間
英文中可將“絕云”一詞譯為“towering”“roaring”,或者更貼切的“cloud-kissing”。不過,譯者在這里仍然選擇保留源語言的文化特色與內涵,使用了音譯,譯為“Jueyun”。又因“絕云間”取景于張家界石林,是中國典型的喀斯特地貌[7]。因此,譯者整個詞語采用音譯加意譯的方法,語言特色上保留了中國文化底蘊,同時又打破源語言文字的束縛,用“karst”一詞便體現出了該詞語的內涵處理得精彩絕妙。
因此,對于地名的翻譯,譯者不僅需要考慮如何保留文字背后的文化內涵,也要努力脫去文字的“外殼”[8]。
璃月國度的眾多角色極具中國文化特點。有的以中國道教傳統武藝為技能,有的以中國傳統中醫文化為技能。這些角色不僅深受海內外玩家喜愛,也讓海外玩家進一步感受了中華文化的魅力。
案例1:煉氣化神
譯文:Transfiguration
該技能名稱來源于名為“申鶴”的角色,是一名修煉道家仙法的神女。而“煉氣化神”一詞也恰巧來自中國道家內功修煉的口訣,指在煉精化氣的基礎上,將“氣”與“神”相結合,達到某種練功境界。“氣”是一個在目的語中無法找到對等詞的文化負載詞。道家所謂的 “氣”可以理解為一種人體內在的能量;“神”則可以理解為人的精神能量。那么,“煉氣化神”則可以理解為將人體內在的能量轉化為一種精神上的能量。譯者在這里處理為“transfiguration”是非常恰當的。在韋氏字典中,“transfiguration”的解釋有兩個:
①a change in form or appearance;
②a glorifying or spiritual change.
因此,該譯文版本不僅尊重了原文的意思,也契合了角色在使用技能時變身的特點。
案例2:病宜速救
譯文:Seems like an emergency
這句技能臺詞出自游戲人物白術,是一名融中醫文化于一身的醫者。中醫作為中華文明的精粹之一,歷史悠久,享譽世界。《原神》將其融入游戲之中,傳播海外,可謂是文化傳播成功的典型案例。這句臺詞出自中國古代著名醫書《千金要方》,原文為:“雖曰病宜速救,要須臨事不惑”,意為:“雖然出現病癥要緊急醫治,但也須明辨病癥”。“emergency”一詞意為“緊急事件;突發事件”。譯者在這里并沒有將“病”譯出,而是將重點放在了“速救”。結合人物背景,玩家在看到這句譯文時,自然會聯想到“emergency”是指“急需救治的疾病”。中文作為一種詩意語言,多用四字格。因此,在處理這樣的源文本時不可逐字而譯,而應采用意譯的翻譯策略,避免生硬[9]。
中國的食文化源遠流長,聞名世界。作為中華文化的象征之一,中國美食元素自然也被添加進該游戲作為璃月一國的特色道具,深受國內外眾多玩家的喜愛,不少玩家甚至親自嘗試還原游戲中的中國美食。
案例1:仙跳墻
譯文:Adeptus'Temptation
這道菜來源中國福建省的一道特色名菜,屬于中國八大菜系中的閩菜系。游戲中最大程度還原了該美食的制作過程。“佛跳墻”的英文大多采用“Buddha Jumping Over the Wall”,屬于直譯。 在《原神》中,這道菜的原型雖為“佛跳墻”,譯者卻采用了意譯,意為“仙人也無法抵擋的誘惑”。不過,這里譯者并沒有用“god”一詞表示“神仙”。璃月作為以中國為原型創造的國度,添加了許多道教神仙體系的文化元素。而“god”一詞具有過于濃厚的西方宗教色彩,并不能很好地詮釋中國古代神仙體系中的 “仙人”一詞。在目的語當中也沒有能夠對應的詞語。何為“仙人”?《釋名》曰:“老而不死曰仙。仙,遷也。遷入山也”。《抱樸子》又曰:“是以古之道士,合作神藥,必入名山,不止凡山之中,正為此也”。綜上所述,“仙人”應是長生不老,以修煉丹藥為主,且會法術者。因此,譯者在這里采用了歸化的翻譯策略,采用了“adeptus”一詞來表示仙人。 “adeptus”一詞在英文中意為“具有法力的煉金術士”。這樣的譯法雖犧牲了源語言的文化特點,但卻成功將這道中華美食傳播海外[10]。
案例2:扣三絲
譯文:Triple-Layered Consomme
“扣三絲”是經典的上海本幫菜之一。游戲中也完美地在外觀與食材選用上還原了這道中華美食。扣三絲以倒扣的形式,將雞肉絲、火腿絲、冬筍絲和香菇依次疊放成三層,最后倒入湯底。
中餐菜名的翻譯方式多以意譯為主,即主要菜肴的主料、配料和烹飪方法等基本信息。但譯者在這里則沒有采用這種方法,而是將重點放在菜品的外形特征上來進行翻譯處理。“triple-layered”意為“三層的”;“consomme”意味“清湯”。 這樣的譯法簡潔明了,不過缺失了重要的元素“絲”。扣三絲的特點在于“絲”。因此,譯為“shredded chicken,ham and bamboo shoots”,更為貼切。
中華文化燦爛而悠久,在中國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的今天,堅持中華文化“走出去”,以及講好中國故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經之路。增強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傳播力,需要強有力的載體。為此,國產游戲肩負著重要的使命與責任。如何做好文化傳播,翻譯是重要的環節之一。異化翻譯策略中的直譯與音譯手段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源語言文化內涵與文化特色,但也要適當地考慮使用歸化中的意譯方法,恰當地傳遞信息,便于讀者更好地接受與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任重而道遠,文化翻譯亦是如此。只有真正做到翻譯好,才能傳播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