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中國報道》記者 張利娟
作為推動中國擴大對外開放的重要舉措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平臺,“一帶一路”所倡導的理念深入人心,所取得的成就碩果累累,所產生的影響深遠廣闊。10 年來,“一帶一路”建設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為破解世界發展難題提供了中國方案,為增進世界人民福祉貢獻了中國智慧,展現了大國的責任和擔當。
10 年來,“一帶一路”倡議從“大寫意”到“工筆畫”,已經成為最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最大規模的國際合作平臺。截至今年7 月,全球超過3/4的國家和30 多個國際組織與中國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迄今已形成3000 多個合作項目,拉動近萬億美元投資規模。
“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的互聯互通架構基本形成,交通、電力、油氣、煤炭、新能源等領域合作項目扎實推進;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上海合作組織開發銀行、絲路基金等“一帶一路”金融服務機構和產品為中國與相關國家和地區的經貿合作、雙邊多邊互聯互通提供投資金支持……
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介紹,“一帶一路”倡議已形成3000 多個合作項目,拉動近萬億美元投資規模,打造了一個個“國家地標”“民生工程”“合作豐碑”。
“把基礎設施‘硬聯通’作為重要方向,把規則標準‘軟聯通’作為重要支撐,把同共建國家人民‘心聯通’作為重要基礎,‘硬聯通’‘軟聯通’‘心聯通’,這‘三通’全面地歸納出共建‘一帶一路’的基本內容與10 年突破與成就。”北京師范大學一帶一路學院副院長劉倩告訴《中國報道》記者。
在她看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共建“一帶一路”的優先領域,“硬聯通”就是基礎。10 年來,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碩果累累,為改善當地民生、擴大就業作出了貢獻。不僅如此,運輸通達的打通在保障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上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重要的國際公共產品。加強規則標準“軟聯通”,是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近些年,共建“一帶一路”經貿領域、投融資領域以及交通領域的規則標準開始與國際對接,探索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標準之路。民心相通是共建“一帶一路”的人文基礎。“心聯通”不僅包括在文化交流民心工程上作出的努力,做到投資少,民眾直接受益,另外也是通過基礎設施投資與建設間接改善當地民生的結果。

2023 年9 月3 日,北京國家會議中心,2023 年服貿會正在舉辦中。

當地時間2017 年5 月30 日,肯尼亞蒙巴薩,連接肯尼亞港口城市蒙巴薩和首都內羅畢的蒙內鐵路正式竣工通車,這是肯尼亞獨立以來修建的最大基建項目。
“‘一帶一路’是基于歷史自覺的新型全球化的探索與實踐,致力于實現全球化的再平衡,普遍增進各國人民的福祉。”梁昊光告訴《中國報道》記者,“共建‘一帶一路’開創了合作共贏的新模式,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
在他看來,10 年來,共建“一帶一路”有效修復了全球治理赤字、發展赤字、和平赤字和信任赤字。“一帶一路”全球治理的邏輯正在發生積極轉向,全球認可和信任攀升至高位,促進了全球治理體系改革,致使全球范圍不確定性風險得到管控。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通過技術變革和制度創新,為破解世界發展難題提供了中國方案,在失衡的國際治理體系中努力形成了新的力量平衡。

希臘比雷埃夫斯港集裝箱3 號碼頭。
具體從“五通”來看,在政策溝通構建協作方面,中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加強機制協同協作與戰略對接,發揮政策溝通的引領和催化作用,著力推動規則、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探索促進共同發展的新道路。設施聯通更加通達通暢,成功建設了中歐班列、西部陸海新通道、中老鐵路等一批標志性項目。其中,中歐班列已鋪畫運行線路84 條,通達歐洲25 個國家的200 多個城市;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已覆蓋中國中西部18 個省(區、市)。投資貿易水平持續提升,2013—2022 年,中國與沿線國家貨物貿易進出口額、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額年均分別增長8.6%和5.8%,與沿線國家雙向投資累計超過2700 億美元。在資金融通方面,中國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多邊開發性金融機構開展多種形式的金融合作,涉及能源、交通、通信、農業、公共衛生、水資源等基建領域,通過不斷探索創新投融資模式,建立健全資金支持體系,為共建“一帶一路”提供穩定、透明、高質量的金融服務。民心相通取得顯著成效,中國企業在共建國家建設的境外經貿合作區已為當地創造了42.1萬個就業崗位。預計到2030 年,共建“一帶一路”可使相關國家760 萬人擺脫極端貧困、3200 萬人擺脫中度貧困,將使全球收入增加0.7%至2.9%。
肯尼亞蒙內鐵路沿線,長頸鹿不低頭便能自由穿行于鐵路橋下;行駛的中老鐵路列車上,旅客欣賞著沿線四季常綠、站有花開;塞爾維亞百年鋼廠斯梅代雷沃,綠色升級改造后重煥新生……
“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綠色始終是鮮明底色。”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王義桅說,“10 年來,各國互學互鑒、攜手合作,綠色絲綢之路建設取得豐碩成果,為共建國家帶來新機遇,也為全球治理注入綠色新動能。”
劉倩表示,“一帶一路”把中國綠色發展理念推向了國際,形成廣泛共識。在頂層設計上,建立了“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發起“一帶一路”綠色發展伙伴關系倡議,簽署了多個綠色相關合作框架;從務實推進上,從2014年到2020 年,中國在“一帶一路”項目中可再生能源投資占比大幅提升了近40%,超過了化石能源投資,積極響應國際呼吁,落實了一批綠色基建項目,積極參與全球氣候變化治理等。
“綠色將持續成為‘一帶一路’合作的重要主題。”劉倩說。
據了解,10 年間,中國積極推動建立共建“一帶一路”綠色低碳發展合作機制。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簽署《關于建設綠色“一帶一路”的諒解備忘錄》、與有關國家及國際組織簽署50 多份生態環境保護合作文件、與31 個共建國家共同發起“一帶一路”綠色發展伙伴關系倡議、與32 個共建國家共同建立“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等。
中國發起建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成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研究院,建設“一帶一路”生態環保大數據服務平臺,幫助共建國家提高環境治理能力、增進民生福祉。積極幫助共建國家加強綠色人才培養,實施“綠色絲路使者計劃”,目前已為120 多個共建國家培訓3000 人次。中國制定實施《“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推動“一帶一路”綠色投資。中國企業在共建國家投資建設了一批可再生能源項目,幫助共建國家建設了一批清潔能源重點工程,為所在國綠色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方面,中國作出了諸多努力。”梁昊光總結道,“比如共建‘一帶一路’項目積極履行環保責任,開展生態環境治理,注重生物多樣性保護等。”
實踐證明,共建“一帶一路”符合世界大多數國家和人民群眾渴望共享發展機遇、共創美好家園的憧憬和期待,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經濟發展規律。中國式現代化和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將激勵更多國家走符合本國國情的道路,并從并肩前行國家的發展中獲取前進力量。10 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對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作出了積極貢獻。
在劉倩看來,共建“一帶一路”對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三方面。第一,“一帶一路”通過制度安排促進了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一帶一路”進入高質量發展后,降低關稅水平,消除各種非關稅壁壘,推進貿易便利化,促進貿易暢通;加強同世界各主要經濟體的宏觀政策協調,通過政策溝通推進全球治理,促進全球經濟可持續增長;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國際合作,提高“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知識產權創造運用水平,激發社會創業創新活力,推動區域創新發展。
第二,優化營商環境。中國自身改善優化營商環境推進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開放是推進改革的重要手段,而制度的創新也是在開放中產生。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政策與制度的落實激發了市場主體活力,營造了相對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世界銀行最新發布的全球營商環境排名顯示,中國自身營商環境從2013 年的第96 位快速上升至2022 年的第31 位,這為維護“一帶一路”這項公共產品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保證。
第三,通過深化資本市場改革促進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一帶一路”建設離不開資金融通,深化資本市場改革尤為重要。目前,我國資本市場雙向開放、互聯互通已經取得積極進展,未來也要加快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的全球資本市場實現進一步互聯互通。
世界銀行負責東亞與太平洋地區業務的副行長維多利亞·克瓦表示:“通過‘一帶一路’倡議,中國向世界引入了一種新的多邊合作形式。這一舉措旨在通過改善貿易、基礎設施、投資和人與人之間的聯系來深化經濟一體化,不僅是跨境的,而且是跨大陸的。”
經過10 年努力,共建“一帶一路”推動搭建互聯互通的有效平臺,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了新動能。世界銀行有研究報告指出,若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的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全部得以實施,到2030 年,每年將有望為全球產生1.6 萬億美元的收益,占世界經濟總量的1.3%。
梁昊光表示,共建“一帶一路”作為高水平制度型對外開放的重要契機,旨在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一帶一路”在經貿領域構建的互聯互通,不僅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良性重構起到了穩定的支撐作用,推動區域經濟合作轉型升級。更重要的是,有力地促進了共建國家政治經濟政策相協調。
正如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在《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經驗與啟示》一文中所說:共建“一帶一路”造福了共建國家、地區和人民,對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作出重大貢獻。例如,《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的大部分成員國已加入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成為“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國家。共建“一帶一路”加深了RCEP 成員國之間的經貿合作關系。在相互開放中,中國與東盟進一步深化多邊貿易投資機制,持續向周邊國家和地區釋放經貿合作紅利,推動了亞太地區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