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琇仁
在當前互聯網金融行業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先進科學的供應鏈金融運行模式對企業融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1]。基于廣義角度分析,供應鏈金融能夠有效地豐富我國現有的金融體系,通過科學的運行模式,解決部分大型企業以及中小型企業發展過程中融資困難的問題,深度挖掘融資方面的相關信息數據,為企業提供可行度較高的解決方法[2]。通常情況下,供應鏈金融服務的對象主要包括供應鏈上核心企業以及與核心企業具有一定關聯的其他企業,不針對某一個獨立的企業[3]。部分企業發展中,存在國際往來方面的業務,此時,科學合理的國際供應鏈金融運行模式對企業發展至關重要,能夠有效地解決企業信貸配給中存在的問題[4]。當前,傳統的國際供應鏈金融運行模式在應用過程中仍然不夠完善,存在一定的問題與不足,運行模式適用范圍局限性較強,運行的高效性較差[5]。為了改善這一問題,對傳統國際供應鏈金融運行模式作出了優化升級,并針對當前國際供應鏈金融的實際發展情況與發展特征,提出了一種全新的運行模式。
國際供應鏈金融主要指的是金融機構針對企業的資金需求與發展,通過綜合評估企業與所在供應鏈的上下游企業的運行狀況,為其供應鏈穩定運行提供的一種金融服務[6]。國際供應鏈金融的主導者為核心企業,以核心企業所在的供應鏈為基礎,采用一定的信息整合方法,對整條供應鏈上的信息數據作出合理整合[7]。根據信息數據整合結果,采用相應的金融手段,提高供應鏈上各個主體的利益,最終使各個主體利益實現最大化[8]。通過國際供應鏈金融,能夠實現各個主體的生產、供給與銷售目標,形成銀行與企業互惠互利的穩定局面。供應鏈金融運行模式與傳統的金融運行模式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主要體現在國際供應鏈金融運行模式針對的主體不是某一個特定的獨立企業,而是供應鏈上所有的上下游企業,而傳統的金融運行模式針對性較強,局限于獨立的企業,無法為與該企業發展相關的其他企業提供金融服務。
基于上述供應鏈金融相關內容概述掌握后,接下來,為了更好地開展國際供應鏈金融運行模式的優化研究,對當前運行模式的發展現狀以及運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作出了全方位的分析,為后續的優化研究提供參考依據與基礎保障。在當前國際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下,大多數銀行的金融服務對象更加傾向于大型企業,對中小型企業的關注度較低,供應鏈金融服務質量也較低。這一問題,直接加劇了中小型企業的金融困境,導致中小型企業的經濟狀況每況愈下,降低了其在供應鏈上所處的地位,嚴重情況下,可能演變為供應鏈上的高風險企業群體,無法發展企業的經濟業務。上述問題從另一個角度分析,屬于惡性循環問題,因為一旦中小型企業成為高風險企業群體后,會影響供應鏈的穩定發展。基于國際貿易結算方式來說,大多數國際貿易采用賒銷的方式,這是一種國際貿易結算常態,一旦供應鏈的穩定發展受到不利影響,核心企業以及供應鏈上其他企業的資金壓力會大幅度增加,造成國際貿易雙方的關系日益緊張。
基于上述國際供應鏈金融運行模式現狀分析結束后,掌握了當前國際貿易經濟發展趨勢下,供應鏈金融運行模式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在此基礎上,結合當前國際貿易經濟與國際金融的發展趨勢與特征,開展國際供應鏈金融運行模式的優化研究。首先,為了打破傳統金融運行模式的局限性,本文認為,應當按照國際供應鏈業務類型的不同,對供應鏈金融融資運行模式進行劃分,針對各個不同的業務類型,提供相應的金融運行模式。劃分后的結構如圖1所示。如圖1所示,本文將國際供應鏈金融融資運行模式劃分為了三種不同類型,接下來,針對每種運行模式進行具體優化設計與說明。

圖1 基于業務類型劃分的國際供應鏈金融運行模式
3.1 應收賬款融資運行模式。基于國際供應鏈金融應收賬款融資運行模式來說,首先,明確此種運行模式中,國際供應鏈的組成結構,主要包括供應鏈上游原材料供應商、供應鏈下游進口商以及出口制造商。根據國際供應鏈的組成,確定三者之間存在的關系。通常情況下,供應鏈上游原材料供應商作為應收賬款融資運行模式的債券持有企業,下游進口商作為債務負責企業,一旦融資運行模式出現問題,由下游進口商承擔資金責任。基于此,本文認為,針對此種融資運行模式來說,在銀行提供融資前,不僅要對上游企業進行資信的綜合評估,還應當對下游企業,即資金債務主要負責企業的資產作出評估,明確其是否具備足夠的還款能力。評估結束后,運行國際供應鏈金融模式,運行模式的主要流程如下。首先,在國際供應鏈上下游企業開展交易時,應當明確應收賬款合同內容,雙方確認無誤后簽訂合同。供應鏈上游企業將物品賒給供應鏈下游企業,并告知下游企業融資銀行,若雙方均無異議,下游企業為上游企業提供應收賬款憑證。上游企業收到后,將憑證抵押給提供融資服務的金融機構,由下游企業給予銀行付款的承諾,銀行對上游企業進行融資。通過融資獲取的貸款,購買企業生產所需的貨物原材料,投入企業的生產。下游企業通過銷售上游企業生產的產品,獲取資金,并將所得資金用于金融機構還款,銀行在收到還款后,向上游企業回饋相關的還款信息,完成國際供應鏈融資業務。
3.2 保兌倉融資運行模式。為了改善傳統國際供應鏈金融運行模式中,對外支付方式應用中存在的不足,本文認為,可以引入保兌倉融資運行模式,對這一問題作出優化。在國際供應鏈金融運行模式中,會產生一定的資金需求,主要負責對外支付,在對外支付之前,首先需要根據交易規模與需求,支付一定金額的預付款。當供應鏈下游的買方企業資金不充足,無法支付剩余的貸款時,可以申請銀行融資,以倉庫的倉單作為抵押,此種金融運行模式成為保兌倉融資運行模式。在保兌倉融資運行模式開始前,國際供應鏈上下游企業需要共同商討,結合企業發展規模以及交易的實際情況,簽訂保兌倉協議。簽訂后,供應鏈下游企業向銀行提出保兌倉模式融資申請,待銀行審批通過后,給予供應鏈上游企業回饋,并開具相應的匯票作為憑證。供應鏈上游企業接收匯票后,將買賣的貨物,通過指定的運輸方式,運輸到銀行倉庫。在這一環節中,應當由第三方物流機構介入,對運輸過程進行合理的監管。物流機構將運輸單據交付給銀行,供應鏈下游企業向銀行交付一定金額的貨款,提走一部分貨物,并取得相應的貨物單據。貨物提走后,銀行按照既定的貨款支付方式,向供應鏈上游企業支付貨款,完成保兌倉融資運行的整體流程。
3.3 融通倉融資運行模式。除了以上兩種國際供應鏈金融運行模式外,融通倉融資運行模式對于國際供應鏈金融的穩定運行與發展也至關重要。本文認為,當前出口貿易中,貨物在運輸給供應鏈下游企業之前,由于貨物生產進度較快、貨物生產批量較大等原因,導致運輸前形成了大量的庫存,資金占壓問題嚴重,給相關企業造成了資金壓力,影響了企業資金流的運轉。針對這一情況,本文認為可以通過融通倉融資運行模式,解決企業資金占壓問題。此種金融運行模式能夠為國際供應鏈上的各個企業提供資金支持,首先,供應鏈上的企業需要具有存貨等動產,在銀行認可企業的條件下,企業通過抵押存貨動產,獲取融通資金。在此運行模式中,由于銀行不具有轉移貨物的權利,需要引進第三方物流機構進行貨物轉移與監管。第三方物流機構需要提供對質押物的評定證明給銀行,在此基礎上,金融機構為供應鏈上的企業提供融通資金。綜合以上內容,本文針對當前國際供應鏈金融運行模式應用現狀與存在問題作出了全方位的分析,并針對現階段應用的不足,提出了以上三種國際供應鏈金融運行模式,擴大企業融資規模,提高國際供應鏈金融服務的水平。
綜上所述,為了改善傳統國際供應鏈金融運行模式的不足與問題,對其作出了優化改進,并提出了一種全新的運行模式研究。通過本文的研究,有效地促進了國際供應鏈金融的產融協同發展,供應鏈金融數據的豐富性得到了顯著提高,能夠從多個不同的維度,完善外部金融數據與內容金融數據,規避國際供應鏈金融運行模式中存在的風險,擴大了運行模式的規模,通過先進的技術手段,取得了一定的金融運行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