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玉順 葉回玉
(1.福建師范大學 地理科學學院、碳中和未來技術學院, 福建 福州 350117; 2.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學研究室,福建 福州 350003)
2023年6月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強中小學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建設與管理的意見》,強調要充分挖掘當地資源的育人價值,增強義務教育課程對地方的適應性,使學生認識家鄉,豐富體驗。[1]《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要求跨學科主題學習要貼近學生生活實際,選取真實存在的事物和現象作為學習的主題和內容。[2]鄉土視角下地理跨學科主題學習的重要性可見一斑。本文通過論述鄉土視角下地理跨學科主題學習的邏輯價值,建構一般化的設計鏈,并以“惠東海龜保護區”為例進行實踐,嘗試為地理跨學科主題學習的設計與實施提供參考。
(1)鄉土地理課程資源是開展地理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優勢內容
鄉土地理課程資源(以下簡稱“鄉土資源”)即家鄉環境中,能夠運用于地理教學中的一切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資源。[3]鄉土資源具有綜合性與生活性,包含多學科的內容,貼近真實生活,是開展地理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優勢內容。
(2)地理跨學科主題學習是挖掘鄉土地理課程資源的有效方式
地理跨學科主題的設計離不開真實情境,創設鄉土情境的過程即挖掘、利用和開發鄉土資源的過程。地理跨學科主題學習選取的內容包括生態文明建設、家鄉環境與人們生活生產的變化等,體現了鄉土資源的綜合性與生活性。
(1)強化地理課程的實踐性和綜合性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關系的科學,具有綜合性、實踐性、區域性等特點。[4]鄉土視角下地理跨學科主題學習利用鄉土資源設計真實的地理問題或任務,驅動學生以地理學科知識為載體,整合與運用其他學科知識與技能來解決問題或完成任務。在實踐過程中,強調綜合問題的解決,順應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趨勢。
(2)培育鄉土情懷和跨學科素養
鄉土情懷和跨學科素養是核心素養的重要構成,符合新時代人才培養的方向。鄉土視角下地理跨學科主題學習立足于鄉土情境,引導學生運用跨學科思維與技能來解決真實問題或完成任務,落實跨學科素養的培養。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認識家鄉,熱愛家鄉,培養鄉土情懷。
(3)提升跨學科主題學習組織適宜性
鄉土資源是地理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優勢載體,合理運用鄉土資源能夠提升地理跨學科主題學習的組織適宜性。組織適宜性的高低對于教師設計地理跨學科主題學習和學生遷移運用知識具有重要影響。
建構模式化的跨學科主題學習設計鏈,有助于降低設計難度。鄉土視角下地理跨學科主題學習設計鏈包括確定鄉土主題、制定驅動性任務、明晰目標層、設計任務群、評價與反饋五個環節,如圖1所示。[5]

圖1 鄉土視角下地理跨學科主題學習設計鏈
深挖鄉土資源,遴選生態文明建設、環境保護、鄉村振興等內容,確定鄉土主題,創設鄉土情境。鄉土主題具有親切性,教師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時得心應手,能激發學生的活動興趣,提高活動效果。
驅動性任務是圍繞鄉土主題,在鄉土情境中整合學科內容后制定的,是貫穿整個教學環節的活動主線。驅動性任務要具有研究價值和現實意義,突出地理學科的主導性,符合學生的學習特征,發揮其在活動中的驅動作用。
目標層是核心素養培育的落腳點。教師要以核心素養培育為導向,拆分驅動性任務,形成目標層,確保活動目標是清晰、有序、可評的。
任務群是活動內容的組織和載體。教師應根據目標層設計若干個連貫的情境任務,組成任務群,引導學生利用跨學科思維和技能來完成任務。
評價與反饋是對跨學科主題學習預期效果的判斷與反思。評價方式應當是多元的,包括過程性評價、終結性評價等。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評價及時完成反饋,將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效益最大化。
惠東海龜灣是我國大陸唯一的海龜洄游產卵場和海龜自然保護區,有著“中國大陸海岸線上最后一張海龜產床”的美譽,區內建有海龜馴養中心、人工孵化房、海龜救護中心等設施,使海龜物種得以有效延續。[6]惠東海龜保護區成為維護生態環境安全的典范,是開展中學地理、道德與法治、生物學、藝術等課程的優勢鄉土資源,有助于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觀念。
通過網絡、圖書館等渠道收集惠東海龜保護區相關資料,認識海龜保護區的發展歷程;分析海龜洄游產卵與當地位置、氣候、地形等要素的聯系;認識到海龜保護對于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價值,提出海龜保護的建議。
(1)活動目標
結合鄉土視角下地理跨學科主題學習的邏輯價值與新課標中的內容要求,確定本課例的活動目標如下:通過網絡等方式查找海龜保護區的發展歷程信息,在教師的引導下掌握繪制時間軸的方法,繪制海龜保護區的發展歷程時間軸,感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事業的蓬勃發展;通過網絡等方式搜集當地位置、氣候、地形等地理要素與海龜生活習性信息,分析惠東海龜灣成為海龜洄游產卵場的原因并制作思維導圖,認識到海龜灣的重要性和獨特性;通過搜集相關資料,探究海龜保護的生態價值,強調海龜保護的必要性,評價海龜保護區規劃的合理性和存在的問題,積極提出保護海龜的建議,樹立生態文明理念。
(2)設計思路
本課例的設計思路如圖2所示。

圖2 設計思路
(3)任務群確定
教師引導學生圍繞“為什么要建設海龜保護區”這一主題問題進行頭腦風暴,依據驅動性任務,明確有價值的問題,幫助學生理清研究思路,形成任務群。具體活動內容如下:海龜保護之史——繪制保護區發展時間軸;海龜洄游之秘——設計思維導圖并分析原因;海龜保護之策——提出海龜保護建議。
(4)任務推進與實施
本課例的任務設計如表1所示。

表1 “惠東海龜保護區”跨學科主題學習任務設計
(5)成果展示與評價
教師要搭建平臺并進行優秀作品的評選,讓學生通過平臺展示學習成果、解讀設計緣由,反思作品的不足之處,在思考討論中提升自己。本課例的學習成果評價量表如表2所示。

表2 “惠東海龜保護區”跨學科主題學習成果評價量表
活動評價是對跨學科主題學習全過程的綜合性評價,具體包括對學生的學習投入、學科整合、任務完成、合作學習、創新行為五方面的表現評價,如表3所示。

表3 “惠東海龜保護區”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評價量表
本文創設“惠東海龜保護區”的鄉土情境,融入鄉土資源,整合不同學科內容與技能來實現鄉土視角下地理跨學科學習的設計與實施。在教學中引導學生以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的形式,從跨學科角度發現、分析、解決真實問題,實現多學科知識的整合與運用,形成認識家鄉、熱愛家鄉的情感態度,擴展學科視野,實現核心素養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