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超然
活動背景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指出:小學低年級要注重圍繞勞動意識的啟蒙,適當參加校內外公益勞動,學會與他人合作勞動,體會到勞動光榮。對小學低段的學生而言,培養勞動意識顯得尤為重要。勞動不是單一的,為此我們需要搭建多樣化的勞動育人平臺,讓學生樂于參與到各種勞動平臺中,感受勞動的快樂。
我們通過觀察發現,一些同學在家里一切事情都是家長幫忙完成,自理能力弱,尤其是一年級新生,不會系鞋帶、不會掃地、丟三落四、課桌亂七八糟,經常找不到課本、作業本或文具。為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的號召,我們在班里設立了“農耕文化”活動,意在通過一系列農耕探索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勞動情感。
時間安排
2022年9月——2023年6月
活動對象
華南農業大學附屬小學二(5)中隊全體隊員
活動實施
(一)大手拉小手,啟動“耕讀講堂”
華南農業大學(以下簡稱“華農大”)植物保護學院是我校的校外實踐基地,“農耕文化”的第一次活動就是舉行耕讀導師、耕讀大使聘任儀式,并啟動“耕讀講堂”。為了讓學生們愛上閱讀、愛上科學,植保學院特意給班級圖書角贈送了兩套《酷蟲學校》課外科普讀物。在學校的種子農園,“耕讀導師”潘教授講解了種子的成長過程,還上了一堂昆蟲知識科普講座——我們身邊的昆蟲,潘教授教大家捉包菜里的昆蟲,了解花椰菜里面的青蟲如何變成菜粉蝶。最后,潘教授帶領大家一起放飛網兜里的蝴蝶,五顏六色的蝴蝶在美麗的種子農園里翩翩起舞,也在學生們心中播下“知農愛農”的種子。
(二)走進二十四節氣,了解農耕知識
1.走進農博館,了解農具演變
歷史悠久的華農大農博館有詳細的農耕知識介紹,包括嶺南地區大田類以及專門類農具,從農用器具的角度詮釋了嶺南農、林、牧、副、漁生產的過程,再現了悠久而燦爛的嶺南傳統農業文明。我們鼓勵家長利用節假日帶學生參觀農博館,了解農耕的歷史變遷和四時農事,體驗農耕的重要性以及給日常生活帶來的影響。學生們之前對農耕知識一片空白,通過參觀農博館,初步了解了農耕文化和農耕用具的變遷。
2.邀請專家講“谷雨”,知曉節氣農事
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與農耕有關的知識。二年級下學期的語文課本上有《二十四節氣歌》一課,于是我們決定組織一場講座,讓學生了解節氣與農事。“倉頡造字日,谷雨生百谷”,聯合國將“中文日”定在二十四節氣中的“谷雨”,以紀念中華文字始祖倉頡造字的貢獻。在“谷雨”節氣的4月下旬,我們邀請華農大人文與法學學院何方耀教授講“谷雨與中國農耕文化”,追溯谷雨與漢字的歷史,講解中國農耕文明的深厚內涵。何教授帶著同學們了解谷雨民俗:采新茶、品香椿、觀牡丹、祭海神、憶倉頡、殺五毒、走谷雨,共同感受古人智慧的結晶,了解到更多二十四節氣與農耕文化的知識。
3.閱讀、收集有關農耕文化內容
在校內,我們有意引導學生閱讀與農耕文化有關的書籍,讓學生們把收集到有關農耕文化的內容進行分享閱讀,在班會課上組織有關農耕文化的課文、詩歌、諺語朗誦比賽。如通過閱讀《二十四節氣自然繪本》,了解到每一個節氣有不同農作物的種植或者收成;收集有關于農耕的古詩,如《鄉村四月》《山行》《憫農》《田家元日》等等,朗誦詩歌讓他們對古代農耕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4.走進田間,體驗農耕魅力,領悟農耕精神
華農大有航天水稻育種基地,我們邀請專家進課堂給學生講《水稻的一生》。從水稻的播種、犁田、插秧、施肥、治蟲、除草、成長、收割、加工成大米,到最后煮成米飯,通過圖片和視頻的方式,學生們了解到現代科技種田和以前傳統農耕方式的不同,了解到高科技給農業帶來的巨大變化,知道哪些種子可以送上太空,學習如何科學種地提高作物產量。
春天是插秧的季節,我們帶領學生參觀航天育種水稻基地,學習怎樣插秧,學會區分真假禾苗,認識禾苗與稗草的區別。
秋季,我們與家長一起帶領學生化身農耕人,參與收割水稻,讓孩子們親身體驗勞作的辛苦,在心里種下熱愛勞動的種子。
(三)牛刀小試,構建農耕實踐小課堂
1、學種菜,長見識
各班在學校的“種子農園”有包干區,我們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引導他們根據節氣思考要種什么。在種植之前要對自己所種植的品種做詳細計劃,然后按計劃去種植。每組認領種植一種農作物,通過各種渠道了解農作物的生長環境以及所需要的養分、工具等。老師示范教他們松土、挖坑、播種、移植幼苗,同時邀請有專業知識的家長前來指導。課間,老師經常帶學生們到農園觀察、記錄,并安排輪流值日制度,讓學生們擔起班級小主人的責任。經過一段時間,蔬菜收獲了,看著自己親手種的油菜、青瓜,同學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2、了解水培植物的特點
水培植物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植物。我們利用學校資源,邀請有專業知識的家長來校給學生們講解水培植物的生長過程。學生們從調營養液開始,然后播種、把蔬菜苗移植到水培槽里。學生們在大棚里種了通心菜、油麥菜,到了采摘季,與老師家長一起分享豐收的喜悅,也體會到勞動的辛苦和收獲的快樂。
(四)以“農耕課堂”為媒介,傳播家校育人新理念
1、家校協同,更新了育人新理念
我們動員家長參與“農耕課堂”活動,他們和學生一起種植農作物,一起照料,一起收割,在這個過程中,家長感受到了孩子們勞動情感的增加,意識到“農耕課堂”的意義所在。在之后班級開展的親子“農耕課堂”中,家長的重視和參與度一次比一次高。有些家長還積極提供資源,希望學生能學習到更多相關知識。
2、勞動教育常態化,培養了學生的勞動意識
“農耕課堂”讓勞動教育走向了常態化。學生在參與了班級組織的農耕活動后,深刻認識到任何一種農作物的背后,都有勞動人民的辛勤付出。我們還舉行定期評比,評選出最佳勞動小隊等,讓學生體會勞動所帶來的快樂。
結語
在經過一系列農耕活動之后,學生們體驗到參與勞動所帶來的成就感。學生們從一開始的被動參與,轉變為后來的積極參與,比如,積極參與班級組織的各項活動,主動參與家里的家務勞動,學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用自己種的蔬菜做出不同的菜品,他們的勞動情感得到了升華,并能在勞動中尋得樂趣,讓勞動變成一種習慣,在學生們心里播種下熱愛勞動、熱愛科學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