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大衛 侯滿偉 白海霞

摘? ?要? ?桃小食心蟲在大棚冬棗園內長年累積危害,嚴重影響冬棗產量和品質。在大棚冬棗園內設置監測點,懸掛白色三角型誘捕器放置誘芯,進行桃小食心蟲成蟲發生動態監測。基于對該蟲發生動態及其規律的認識,制定了相應的綠色防控方案。
關鍵詞? ?大棚冬棗;桃小食心蟲;成蟲;監測;綠色防控
桃小食心蟲又稱桃蛀果蛾、棗蛆,在陜西各地果園普遍發生。大棚冬棗園內桃小食心蟲長年累積危害,以幼蟲蛀果,在果核周圍為害,將蟲糞留在果內,形成“豆沙餡”,嚴重影響冬棗產量和品質。針對此,我們在陜西省大荔縣安仁鎮紅星村冬棗示范園,采用性信息素誘捕器對大棚棗園桃小食心蟲成蟲發生動態進行監測,掌握其發生規律,制定了相應的綠色防控技術方案,供參考。
1? ?成蟲發生動態監測方法
大荔縣安仁鎮紅星村冬棗示范園,株行距2 m×3 m,樹齡 8 年,冷棚栽培,南北行向,棚長120 m、寬8 m,肩高1.7~1.8 m,頂高2.3~2.5 m。
使用北京格瑞碧源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桃小食心蟲白色三角型誘捕器和性信息素誘芯,于2022年4月下旬選擇長勢一致的冬棗樹,以單對角線法放置性誘劑誘芯3個,誘捕器之間相距15 m以上。每個誘捕器放置1個性誘芯,誘芯每月更換1次,備用誘芯在0~2 ℃冰箱內保存。在越冬代桃小食心蟲成蟲羽化前,將三角型誘捕器懸掛于距地面1.5 m的棗樹外緣樹枝上。
從誘捕到第1頭桃小食心蟲成蟲開始,間隔7天定時檢查記錄誘捕器中的成蟲數量, 檢查完畢后剔除成蟲,直到最后3次查不到蟲為止。
2? ?成蟲動態監測結果
根據大棚內誘集結果,記錄數據取平均值,繪制出監測點大棚冬棗園桃小食心蟲成蟲發生動態圖(見圖1)。
由圖1可以看出:
1)2022年桃小食心蟲成蟲發生始末期為5月6日至8月15日,6月10日為發生高峰期。桃小食心蟲從開始見蛾至終蛾天數為97天。
2)性信息素全年誘捕量為117頭,發生危害較重。
3)桃小食心蟲成蟲發生基本是不間斷的,出現2個波峰,由此推算在陜西大荔1年發生2代。
3? ?綠色防控技術
根據成蟲動態監測情況,針對桃小食心蟲發生規律,可綜合采用以下綠色防控技術。
3. 1? ?物理防治
1)當春季氣溫達到18 ℃時,用舊的塑料薄膜(或者地膜)覆蓋大棚冬棗園地面,抑制桃小食心蟲幼蟲出土。
2)大棚兩側通風口安裝防蟲網能有效減輕食心蟲的危害,阻止外界桃小食心蟲進入大棚棗園。
3.2? ?土壤處理? ?越冬代幼蟲出土始盛期在4月20日左右,第1代幼蟲脫果盛期在5月20日左右。在越冬代幼蟲出土始盛期和第1代幼蟲脫果盛期,用1.6%氯蟲·噻蟲胺顆粒劑進行土壤處理,1 000~2 000 g/畝,撒施(拌入肥料或細土溝施后)覆土。
3.3? ?性信息素誘殺? ?桃小食心蟲可用性誘劑進行防治,配套專門誘捕器可大量誘殺成蟲,減少落卵量。早春每畝懸掛1~2套用于監測害蟲發生情況;成蟲揚飛盛期,每畝懸掛3~5套用于防治害蟲,每月更換1次誘芯。
3.4? ?生物防治? ?保護利用天敵是防控蟲害的有效手段,不僅能達到控害的目的,還能保持生態環境的穩定。桃小食心蟲的天敵有很多,比如螞蟻、步行蟲、蜘蛛可在地面捕食桃小食心蟲的幼蟲,花蝽、粉蛉、嚙蟲、瓢蟲可在樹上吃食桃小食心蟲的卵粒。桃小食心蟲幼蟲的寄生蜂有甲腹繭蜂、中國齒腿姬蜂、長距繭蜂等,還有寄生于桃小食心蟲幼蟲和蛹的白僵菌等。
3.5? ?化學防控? ?防治關鍵期為桃小食心蟲羽化高峰前期以及高峰期,尤其是誘蛾高峰期1周后的成蟲產卵高峰期,是樹上噴藥最佳時期,兩次施藥間隔不超過14天。在棗果膨大期和著色期用藥要特別注意,應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無公害農藥,濃度不宜過高,可選擇的藥劑有40%氯蟲·噻蟲胺懸浮劑(15~20 mL/畝)、12%甲維·蟲螨腈懸浮劑(6~10 mL/畝)、16%甲維·茚蟲威懸浮劑(10~15 mL/畝)、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5~30 mL/畝,或2 000~3 000倍液),交替用藥,避免害蟲產生抗藥性。
參考文獻
[1] 范春斌.桃小食心蟲為害冬棗的規律及其綜合防治技術[J].天津農林科技,2015(12):23-25.
[2] 崔章靜,王付平,羅堯,等. 大荔冬棗主要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J].四川農業科技,2018(11):32-34.
[3] 劉英勝,李茂松,焦洪良. 桃小食心蟲的預測預報及綜合防治技術[J].山西果樹,2015(1):48-50.
【項目資助】: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棗西安綜合試驗站建設項目(CARS-30-ZZ-20)。
史大衛,侯滿偉,白海霞,陜西省果業研究發展中心,郵編710018(西安)。
收稿日期:2023-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