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成海
(遵義師范學院 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貴州遵義 563006)
人類的基本文化有四大方面——衣、食、住、行。這里的“住”即所謂的“建筑”。中國古代建筑的變遷是其符號功能和實用功能抗衡對話的結果。在政治生活中,朝廷以建筑明確秩序、區分等級;在日常生活中,儒士以建筑修身養正,以成君子。以建筑守禮的觀念在歷史上屢遭挑戰,儒道的對立與互補、民族的沖突與融合,均對古代建筑的符號功能產生沖擊,促成建筑的實用功能與符號功能的動態平衡。透過中國古代建筑的變遷,可看到歷史上曾經的王權至上、等級分明,更可看到傳統思想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中庸思想、務實態度和包容情懷。要之,中國古代建筑精神文化取向的研究,可以為設計單位、文物保護部門和建設工程技術人員提供一定的學術參考。
建筑誕生于生活,具有人性色彩。縱觀中國古代文明的演進,早在西周時期,就形成了敬天保民的思想。春秋時期的政治家管仲曾說:“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盵1]孔子和孟子同樣主張以人為本。建筑作為一種文化形態,貫穿了中國古代各個時期。在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建筑承載著厚重的傳統文化和內涵,中國建筑制度具有鮮明、獨特的人文精神。
建筑,是人類為了維持社會生活而創造的物質環境。為什么說中國古代建筑反映了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呢?大家知道,建筑最初就是人類蓋的房子,是人們用建筑材料修建的供人居住的空間。在中華民族文明史中,從人猿叩別,建筑文化開始發端,此后不斷發展、演變,至殷商西周,中國古代建筑文化的特殊面貌才開始形成。商周之際社會大變動,周人入主中原,文化維新,中國古代的民本主義思想,肇始于此。古代建筑具有明顯的時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換句話說,古代建筑直接或間接反映了中國不同區域的社會風氣。因此,有學者認為,中國古代建筑,從有據可考的西安半坡文化圓形住房和大方形房屋始,就一直與中國古人自己的文化觀念和與之相應的審美趣味緊密相連,直到清代,中國古代建筑體系才最終逐漸發展完成[2]。
在文化史上,儒家的哲學思想閃爍著理性光芒。儒家學說注重人事,“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國古代建筑的風格特征充分體現了建筑尊君重民的傳統政治文化,中國古代建筑的設計建造無一不體現以人為中心的設計理念。換言之,中國古代建筑都有滿足人的生產、生活需要和宜人宜居的功能性,體現了中國人既含蓄內向,又開拓進取的民族性格。
中國古代建筑的設計者秉承以“人”為中心的建造理念,建筑思想在儒家、道家和佛家三者之間構建起了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支架——以人為中心的社會倫理。值得說明的是,形式多種多樣的中國古代建筑,是人們按滿足物質需要和精神需求的原則而進行的空間建設,也是對空間秩序人為的“梳理”與“經緯”。因為建筑是在時間流程中全程存在的,因此,中國古代建筑文化不但是時空的“人化”,從某種意義上說,更是時空化了的社會人生。中國古代建筑是中國古人社會生活的投影。作為古代中國都城建筑的典范,古代秦咸陽城遺址大致位于今咸陽城東15千米窯店一帶。自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考古工作者即對此區域展開了大量的調查、勘探與發掘工作,在渭河之北的方位,西起塔爾坡,東至柏家嘴,南到河岸,北至原畔的范圍內,發現了大量宮殿、官署、手工業作坊和陵寢墓葬等古代建筑遺存,這些遺址內均保留有方便人們生活的排水管道、排水池、散水等與人密切相關的水利設施,反映出古代建筑首先要具備滿足人們物質生活需要的文化屬性。
總之,中國古代建筑以現實生活為依據,無論大殿小品均無高不可攀之尺度,無邏輯不清之結構,無節奏模糊之序列和不可理喻之裝飾,不以 “孤高蠻霸”來震懾他人,而以博大精深的氣勢來震撼人心。這也從一個側面折射出中國古代建筑演進的特點。
自秦漢以降,每一個朝代都要根據三代傳統與禮治實踐來制定本朝的禮樂制度,以實現社會的和諧。禮樂是一體,但禮與樂又有各自的內涵,相互補充,不可割裂,這恰恰反映了中國傳統社會遵循儒學禮制[3]。禮樂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禮樂等級制度在中國古代建筑設計中處于中心地位。建筑自被納入“禮樂”的范疇后,就成為價值選擇和文化取向的符號顯現。儒家傳統文化中的禮樂思想對建筑的結構方式產生的深刻影響,一直伴隨著中國古代建筑的發展。在儒家禮樂文化的籠罩下,建筑式樣和平面布局的構筑方法都契合了華夏之民的審美心理。
在中國古代社會,建筑文化始終遵循禮的精神內涵,因而具有維護社會等級秩序的功能。作為倫理制度和倫理秩序,建筑禮制成為中國人幾千年傳承的建筑主流思想。建筑依禮而建,別貴賤,嚴等級。中國古代建筑盡管品類繁盛,不過視主人的貧富貴賤,建筑設計上也有極明顯的身份區分?!岸Y”決定著古代建筑的設計和建造,使建筑在約束中尊卑有分,上下有等[4]。以禮為導向,古代對于不同社會角色的建筑式樣及其規制均有嚴格的要求,這就是建筑折射的等級之“禮”。中國古代建筑的等級關系象征社會井然有序。
漢初,劉邦稱帝,丞相蕭何協助建城造宮,并向劉邦提議:“天子以四海為家,非壯麗無以重威,且無令后世有以加也?!盵5]這種深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等級觀念,源于最為原始的倫理關系。要之,從功能類型上看,中國古代建筑正是這種“尊卑”等級文化的寫照??贾T史實,中國古代社會禮樂的文化土壤,使中國古代建筑以抬梁式木構架的組合也打上了儒家宗法的烙印,最明顯的例子是,普通民居不能使用斗拱;斗拱的層數還能顯示貴族的等級。
自漢武帝實行思想上的大一統之后,中國古代社會基本上是以儒家文化作為主流意識形態,古代建筑亦是在儒家思想上建立起來的。因此,儒家中的“禮制森嚴”在中國古代建筑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中國古代建筑的設計建造,也必然會把禮樂等級奉為中心地位的建筑設計理念。
中庸是中國古代建筑機體構成中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觀念,在古代被儒家不斷闡述和發揚,對中國建筑文化產生巨大的影響?!吨杏埂穼⒖鬃铀鲝埖某种性瓌t提到“天下之達道”的認識論的高度,總的說來,“中”即是“和”?!吨杏埂吩疲骸爸轮泻?,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6]道家同樣認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7]。顯然,中庸思想早已成為中國古代建筑的重要精神取向,這是相當值得注意的現象。
中庸是古代的一種智慧思維,強調行為要合乎倫理和道德。從普通宅居到宮殿、衙署、寺觀,以至于城市的布局,一般都根據中庸思想采用均衡對稱的原則,將主要建筑物安置在一條明顯的中軸線上,陪襯性的建筑物則對稱分列兩旁。北京故宮和北方四合院是這一布局格式的典型代表,這也是中庸發展觀在建筑上的映射。群體建筑中缺乏“中軸線之美”的布局設計是不多的。院落式布局以中軸線為中心,實現了仁、禮的完美統一。古都中的宮殿建筑更是沿中軸線展開布局。如唐都長安,按中軸線與左右對稱的規劃建設,有主有次,有高潮有過渡,形成左右對稱的平面布局。
從大型建筑的實踐層面看,中庸思想影響下最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建筑無疑是紫禁城。明清時期北京的古建筑不是雜亂無章而是有井然有序。這種以中軸線作為中心的建筑布局安排,正是中庸思想的直接體現。
總之,中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特有的價值理念,對中國古代建筑產生重要影響。中國古代建筑的外在形式具有濃厚的“以中為尊”的景觀,體現了對中軸線的運用。從某種角度而言,將主要的建筑建立在中軸線上,次要建筑建在兩邊,成為中國古代建筑的一大特征。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不但是儒家的基本概念,而且是一切其他思想體系的出發點與歸宿。古人順應天然,建造房屋不拘泥于形式,使建筑格局自然飄逸。于是,古代社會重視人與環境的關系問題就通過“天人合一”的命題表述出來。這里的環境不僅指近區環境,也包括更為廣闊的大自然。《管氏地理指蒙》云:“工不曰人而曰天,務全其自然之勢?!盵8]
中國古代建筑,無論是城市的總體布局,還是建筑的群體組合,往往將自然山水、奇石峰巒、樹木花草與建筑有機結合在一起,構成一幅建筑中含有自然,建筑又為自然所包容的建筑山水畫。秦咸陽、漢長安、六朝建康、九朝洛陽,不僅依臨山水,而且在城中建設苑囿,引水貫都,種草植木,使宮殿廟堂、茅廬屋舍與自然和諧地統一在城市中。更有像“覆壓三百余里”的阿房宮,直接以南山為闕,使之成為阿房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至于佛寺,多建在風景優美的名山上。在群體建筑中,封閉式的庭院是構成組群的要素之一。特別是在住宅中,古代對庭院的經營甚是費盡心機,竭力引進自然情趣,有的栽種花卉草木,豎筑奇峰異石,堆砌假山、池塘,引來“天光云影”。這種建筑與自然和諧結合而創造的優雅環境,就成為人類與大自然溝通的窗口。所以古代建筑與周邊環境不是割裂的、對立起來的,而是天人協調,天人和諧。
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有著深刻的合理性,強調人對自然規律的能動性適應。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古代大多數建筑物以木構架體系為主體,早在夏商時期木構架建筑就已經產生了。
首先,木材是自然界中較容易獲取的一種建筑材料,而且加工也比較省力。木制建筑物在古代社會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成為古人家庭生活的核心,古人在木制建筑物中應對風雨交加等惡劣天氣,享受安居樂業、家人團圓的生活。
其次,木材本身帶有一種莊嚴、深沉、肅穆、含蓄的自然特征。木材的自然特征,使中國古代建筑散發出樸素淡雅的文化氣息,激發意趣而令人遐想無窮。
再次,木構架的建筑結構通過在柱子之間進行圍隔,能相對自由地劃分室內空間。
最后,木構架的建筑結構對地形有較大的適應性,且不會帶來環境污染。木構架的建筑,一方面能突破地面高低不平的限制,融合自然的精巧之處,巧妙地結合周邊環境及地勢,順勢展開,依山傍水,建造樓閣亭臺,供人們休憩賞玩;另一方面也能把孤零零的單體建筑聚合成規模較大的建筑群,這種顯示“凝聚力”的設計思想極其符合中國古代的家族倫理制度。
就建筑史而言,古人推崇“天人合一”的境界,認為人際與自然是相通的,追求建筑與自然環境、與人達到和諧統一的完美境界,較為直接的表現則是在建筑中注重建筑地址的選擇,以此作為實現“天人合一”的有效途徑。
擇址的因地制宜,指的是根據環境的客觀性,采取適宜的建筑方式。中國地域遼闊,氣候差異很大,土質也不一樣,建筑風格形式亦不同,西北干旱少雨,人們就采取穴居式窯洞居住。窯洞多朝南,施工簡易,不占土地,節省材料,防火防寒,冬暖夏涼。西南潮濕多雨,蟲獸很多,人們就采取欄式竹樓居住。無論建筑如何擇址,都是為了追求天人合一的價值觀念和審美情趣。中國古代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9],提出自然主義的建筑擇址準則。
頗為有趣的是,“中國園林是自然與人工的完美結合”[10],“強調地域風土建筑與山川水系的和諧搭配”[11]。蘇州園林憑借天然的山水、植被優勢,展現出有別于北方園林的意趣,反映了古代中國人的人生觀、宇宙觀,以及不同階層的生活方式、人格取向、審美趣味等,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筑特別注重地理環境。因而,中國古代風景園林發源于自然生態環境的審美選擇[12]。
綜上所論,中國古代建筑追求天人的有機統一,“天人合一”的建筑則象征著建筑與人之間積極健康的互動。
以土木為主導的中國古代建筑,或氣勢宏大,或袖珍靈巧,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恭應日月星辰,其審美觀念與倫理價值密切相關,建筑的外形、文化內涵、藝術表現不但滿足審美需求,更要為現實的倫理秩序服務。在相當長的歷史里,中華各族的建筑文化元素不斷交融,造就了內涵豐富、風格獨特的中華建筑文化。它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精神,成為中華文明的一個符號,煥發出越來越瑰麗的光彩。本文旨在盡微薄之力將中國古代建筑史不為人注意的文化取向這一股潛流引導出來,深入思考中華建筑文化的廣度,希冀能為中國古代建筑的精神倫理內涵研究提供一種特別的文化史視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