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江俐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檔案館,湖北武漢 430073)
2021年7 月,習近平總書記對檔案工作者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把蘊含黨的初心使命的紅色檔案保管好、利用好,把新時代黨領導人民推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歷史記錄好、留存好,更好地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人民群眾”[1]。檔案領域積極響應國家政策,持續推進紅色檔案資源的保護和開發。2023年2月,中央檔案館館長、國家檔案局局長陸國強在全國檔案局長館長會議上指出“推出一批重點檔案特別是紅色檔案精品力作”[2]。
這些為高校檔案工作提供了方向和行動指南。高校檔案部門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收集、保管、利用好高校紅色檔案資源,推進高校思政、黨建、文化育人步伐,將高校紅色檔案蘊含和揭示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植大學生頭腦,為培養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能奮斗的新時代大學生提供精神力量。
目前,學界對紅色檔案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關于紅色檔案的定義,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上的紅色檔案,以黃明嫚[3]為代表,時間范圍為1919—1949年,內容范圍僅為對敵斗爭和政治活動。廣義上的紅色檔案,以倪麗娟[4]為代表,時間范圍延長到新中國建設、改革開放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內容范圍也擴大到新中國建設、實現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歷史。筆者認為,紅色檔案特指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機關、組織和個人圍繞中國共產黨建設、民族解放斗爭、社會主義建設等各種活動中形成的,由多種介質保存的,具有查考和利用價值的原始記錄。界定紅色檔案的概念對高校紅色檔案的收集、保管、利用具有重要意義。
關于高校紅色檔案,學者們也從不同角度進行了研究。翼靜[5]闡釋了高校紅色檔案資源建設的重要意義;潘坤[6]探討了高校紅色檔案資源開發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具體方式;張冬冬[7]提出以課程建設驅動高校紅色檔案資源建設等。縱觀相關研究,鮮少有從紅色記憶角度探討高校紅色檔案的研究。本文對前身為中國共產黨創建的18所高校紅色檔案資源的開發現狀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高校紅色記憶工程”概念且嘗試搭建理論框架,結合筆者所在高校檔案館實際情況探討其實踐圖景,以期為高校紅色檔案資源建設及開發利用提供新思路。
本文網絡調研了前身由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創建的18所高校(上海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中國醫科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延安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黑龍江大學、中央音樂學院、中國農業大學、西北政法大學、北京理工大學、東北師范大學、吉林大學、東北農業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沈陽理工大學、南京郵電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紅色檔案資源的開發現狀,主要調研檔案部門官方網站及微信公眾號。這18所高校的前身由中國共產黨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創立,自建校以來積淀了豐富的紅色檔案資源,其紅色檔案資源的開發情況具有代表性。這18所高校紅色檔案資源開發內容和形式具體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檔案館官方網站設校史編研專欄,即“西電往事——永不消逝的電波”紅色文化傳承主題教育網站,以史為鑒,以人為鏡,集中展現了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紅色檔案,包含西電記憶、人物訪談、百名將星、西電學人、影音檔案等欄目。
上海大學檔案館在其微信公眾號“上大蘭臺”推出連載:檔案里的上大人,其中有中國共產黨創始人李達的相關紅色珍貴檔案。中國醫科大學檔案館官方網站顯示其紅色珍貴檔案有第一任校長任命書,20世紀30年代紅軍衛生學校的任命書及書籍等。中國人民大學檔案館官方網站設置館藏展示專欄,含陜北公學畢業證等紅色珍貴檔案。檔案猶如一面鏡子,折射了最真實的歷史,再現了當時的人和事。
2018年12月7 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黨委宣傳部聯合檔案館等部門舉辦“大學生眼中的改革開放四十年”主題展覽;2021年6月30日大連理工大學檔案館校史館舉辦“中國共產黨事業中的大工奮進路——紅色基因展”。
網上主題展廳不受時間、空間和公共衛生事件的影響,在網絡時代獨具魅力。中國農業大學檔案館官方網站設置網上展廳:革命英烈展“熱血鑄國魂”;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檔案館官方網站影音檔案欄目上傳了“櫛風沐雨九十年,學在西電譜新篇”VR展覽,點開之后人們可如身臨其境般觀展;2022年5月,大連理工大學校史云展館上線并開啟云端講解。
中國醫科大學檔案館編印了《紅軍抗戰時期參加革命人員情況匯編》;中國農業大學檔案館校史館編印了《農大英烈》。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檔案館發布“檔案話百年——百年風華,聽西電青年講述紅色電臺長征的故事”微視頻及“90周年校慶微記錄·紅色校史”檔案,一個個紅色故事反映了90多年前長征路上辦學的那段紅色征程;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檔案館校史館制作獻禮建黨100周年專題視頻《新中國建設者的革命熔爐——中原大學》,該視頻被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官方微信作為黨史學習教育專題轉載推送。
2022年9月2 日,大連理工大學檔案館校史館采用線上直播的形式,為6 000多名2022級本科新生,以“回顧大工歷史,傳承紅色基因”為題,作校史、校情專題教育講座,在新冠疫情暴發特殊時期拉開了新生入學教育的序幕。
大部分高校紅色檔案資源的開發還是以專題展覽為主,其次是文獻編纂及史料匯編,只有少數高校紅色檔案資源的開發觸及視頻展示及互動,形式偏單一。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高校普遍缺乏以紅色檔案為元素進行文化創意產品開發來引起師生的情感共鳴。
除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將校史編研專欄設置成紅色文化傳承主題教育網站外,其余高校紅色檔案資源開發的總的體量偏小,展示均呈現碎片化狀態,不成體系。
高校紅色檔案主要通過主題展覽、微信公眾號推文等形式展現,在紅色文化傳承方面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成效一般,高校紅色檔案在高校中的影響力和認知度比較低。這18所高校中,由延安大學牽頭9所高校共同組成了延河聯盟,其宗旨是合作培養新時代高校紅色人才,但是延河聯盟里卻難覓高校檔案部門的蹤影。作為高校文化陣地,高校檔案部門本該在此領域大放異彩,但從總體來看,高校檔案部門似乎游離在高校紅色文化建設之外,這一現象值得深思。
記憶是自我價值認知和行為選擇的基礎,具有原始記錄特性和真實性的檔案是記憶的載體和源泉。高校紅色記憶工程是指高校以目錄收集、數據收集兩種方式,構建高校紅色記憶庫,并以語義互聯、數據可視化等數智技術進行開發,以紅色故事、紅色展覽、紅色檔案文化創意產品等形式呈現、利用、傳播的過程,包含高校紅色記憶庫構建層、高校紅色記憶庫開發層、高校紅色記憶庫成果層。
紅色檔案可分為紅色事件檔案、紅色人物檔案、紅色精神檔案、紅色音像檔案。紅色事件檔案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高校在創立和發展過程中,在重要歷史事件節點產生的相關檔案;紅色人物檔案指在高校創立和發展過程中,有重要影響力的與中國共產黨密切相關的先賢名師及優秀學生的相關檔案;紅色精神檔案指體現中國共產黨某一時期治國理政方略和精神的檔案,如扶貧攻堅、疫情防控期間產生的相關檔案;紅色音像檔案指黨團活動等紅色主題的音像檔案;這些檔案均可以以數據化形式呈現。
高校紅色記憶庫構建層由目錄收集、數據收集兩種方式組成。目錄收集是以館藏檔案原有的檔案管理系統為依據,分類別以目錄形式提取海量檔案中的紅色檔案,形成目錄架構;數據收集是在目錄架構的基礎上,填充各種數字化館藏數據,形成高校紅色記憶庫構建層。
高校紅色記憶庫開發層,可綜合運用語義互聯、數據可視化等數智技術對高校紅色記憶庫構建層進行開發,將紅色檔案背后隱藏的信息相互關聯和呈現,為形成高校紅色記憶成果提供數據支持。
語義互聯技術可使高校紅色記憶構建層中的數據信息更具關聯性和易搜索,數據可視化技術可將獲取到的相關數據進行可視化展示,如制作時間軸、地圖、網絡圖等。
高校紅色記憶成果以多種形式呈現、利用和傳播紅色記憶成果,如紅色故事、紅色劇本殺、紅色檔案文化創意產品等。
運用數字敘事理論可將高校紅色檔案轉化成生動的紅色故事。數字敘事理論由瑪麗-勞爾·瑞安提出,她對數字環境下的敘事相關問題進行了研究[8]。高校紅色檔案本身作為一種歷史原始記錄,不具備直觀敘事的特點,但具備敘事的基本條件[9]。因此,將高校紅色檔案轉化為可讀性強的紅色故事、引起高校師生情感共鳴成為高校紅色記憶成果的一種重要展示方式。以紅色檔案為依據創作的紅色故事可通過多種方式展現,例如:編撰以紅色故事為主的紅色書籍;與思政教學部門合作,將紅色故事寫進思政教材;將紅色故事引入思政課堂;將紅色故事制作成音視頻在官網和微信公眾號播放;與團委合作,將紅色故事改編成話劇搬上校園舞臺等。
目前,紅色展覽的互動性不足,因此要格外注重展覽中與師生的互動。在校慶、新生入學、新進教職工培訓、黨團日活動、主題教育等時間節點,舉辦相應的紅色展覽并融入互動環節,如VR體驗、劇本殺等喜聞樂見的方式,增強觀眾的參與度和體驗感。高校校史館是高校舉辦紅色展覽的主要場所,也是高校紅色劇本殺的絕佳場景地。劇本殺是一種將角色扮演和邏輯推理結合起來的劇本推理游戲,以較高的趣味性深受當代大學生喜愛,也是當代大學生主要的娛樂方式[10]。紅色劇本殺參與者在閱讀劇本后可將自己融入劇本情節,換上服裝演繹不同的角色,通過交互式游戲形式和推理,共同揭開紅色故事的全貌。紅色劇本殺的原創者,不局限于高校檔案部門,可采取與大學生社團合作或有獎征集的方式,利用大學生對劇本殺的喜愛,吸引大學生積極參與,在紅色故事的背景下,共同創作紅色劇本殺。
紅色檔案文化創意產品可使記憶儀式互動化,促進參與者的身份認同與情感認同,進一步將紅色記憶融入人心。高校檔案部門可制作含有紅色檔案元素的產品,如書簽、鑰匙扣、筆袋等,作為紀念品發放給大學生志愿者和相關活動的參與者。
當前,各高校檔案部門普遍使用了檔案管理系統并且數字化了大部分館藏檔案,通過目錄收集和數據收集創建高校紅色記憶庫構建層成為可能。本文以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館藏檔案為例,對高校紅色記憶庫構建層的可操作性進行深入探討。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館藏檔案分為中原大學、中南財經學院與中南政法學院、中南政法干校、湖北大學、湖北財經專科學校與湖北財經學院、中南財經大學、中南政法學院、湖北省機電學校、中南財經政法大學9大全宗。在2009年之前,館藏檔案目錄分為文書檔案、科技檔案、聲像檔案、照片檔案、實物檔案5大類。2009年之后,按照教育部和國家檔案局制定的27號令(《高等學校檔案管理辦法》)重新劃分檔案目錄,除因學校特點無產品生產類外,十大門類齊全,另外還設有招投標檔案、名人檔案、聲像檔案(包含照片及錄音錄像光盤等)、實物檔案(包含印章、獎牌等)及檔案專題(審計檔案、捐贈檔案、扶貧攻堅檔案、疫情防控檔案等)。
在這些目錄中,2009年之前的文書檔案及2009年之后的黨群類、行政類檔案記錄了高校歷史沿革、教學改革、學科建設等重大事件,對應著紅色事件檔案。高等教育是一個不斷改革和探索的歷程,在學校成立、拆分合并、更名、共建調整之際產生的請示、批復、人事變動的檔案材料,可以凝練出重要決策及人事任免相關的背景和緣由。鑒古知今,這些紅色事件檔案對于學校在黨領導下堅定辦學方向、總結歷史教訓和經驗起到了重要的借鑒作用[11]。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前身為誕生于河南省寶豐縣的中原大學,由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組成的中共中央中原局于解放戰爭后期創辦,是一座在炮火聲中成立的大學。以中原大學為前身,衍生了數所高校。由于年代久遠及歷史原因,檔案館關于中原大學的檔案資料不多,除存有畢業生登記表、干部履歷表及部分出版物外,關于學校成立等紅色事件檔案大多來自湖北省檔案館和中央檔案館復制件,如中原局宣傳部關于中原大學辦學問題給中宣部的兩份請示及中宣部關于此請示的意見,《新華日報》第三版:中原解放區成立中原大學,《晉綏日報》第三版:中原大學創辦中——陳毅將軍親主其事等。在中原大學后,經歷的院系調整,數次更名、拆分、合并,在館藏檔案中均有蹤跡可查,如林樹湘由湖南大學調入中南財經學院的調令,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歷次更名的文件等。紅色事件檔案是學校從無到有、艱難初創、披荊斬棘、發展壯大的歷史見證,激勵著師生不畏艱險,篳路藍縷,銘記中南大精神,奮勇向前。
名人檔案對應著紅色人物檔案,以檔案館名人檔案為基礎,挑選出有中國共產黨背景,可納入紅色人物檔案的有:范文瀾(歷史學家、中原大學首任校長)、潘梓年(哲學家、中原大學第二任校長)、羅章龍(中共早期領導人、原中南財經學院教授)、劉其發(畢業于中原大學、中國政治思想史專家)、馬哲民(中共早期黨員、原中南財經學院院長)、朱劍農(中共早期黨員、紅色經濟學家、原中南財經學院副院長)等。
扶貧攻堅檔案和疫情防控檔案對應著紅色精神檔案。這一部分檔案專題性強,不需分類,可直接對應紅色專題檔案,重點在于后期的開發。
聲像檔案對應著紅色音像檔案,可挑選出含有黨團活動的聲像檔案作為紅色音像檔案。
高校紅色記憶庫目錄架構搭建好后,采取數據收集的方式填充內容。數據收集分為原有館藏檔案數據收集和征集數據收集(含口述檔案數據)兩種。特別是紅色人物檔案,檔案館原有館藏檔案較少,需要通過征集和口述的方式補充。檔案館原有館藏數字化率較高,已數字化的館藏數據可直接掛接,未數字化的館藏檔案進行全文數字化后再掛接。
影響因素主要有組織管理因素、人才因素、協同因素。組織管理因素在于高校檔案部門的管理理念,是否有主動作為意識;人才因素在于創建高校紅色記憶數據庫需要掌握檔案專業知識和相關數智技術的人才隊伍;協同因素在于數據收集時需要檔案部門與校內校外各方協同合作。
當今世界,風云變幻,國際國內形勢嚴峻復雜,自由主義、享樂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盛行,大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亟需正確觀念的指引和校園紅色記憶的熏陶。紅色檔案可以作為最有力的武器反擊各種不良意識形態,維護黨、國家、人民的根本利益。“高校紅色記憶工程”以高校紅色檔案為根基,借檔案之眼,繪記憶畫卷,可深化高校“四史”教育,抵制不良意識形態對大學生的影響,增強大學生國家價值認同和民族認同,助力高校文化育人。
本文僅對高校紅色記憶庫構建層做了具體方案的分析,今后將著重高校紅色記憶庫開發層和成果層的實際案例研究,為高校人才培育、立德樹人提供紅色記憶支撐。在高校紅色記憶工程的熏染下,引導與激勵高校廣大師生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