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君娜
(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江蘇蘇州 215000)
大學生是國家建設的棟梁,校園文化則是孕育大學生成長成才的一方沃土。隨著多元文化和對外交流的不斷加深,大學生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與理解也具有了多維度特征。農業類高職院校作為培養“三農”人才的主陣地,肩負著強農興農的光榮使命。因此要充分運用互聯網技術將農耕文化與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有機融合,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從而來增強學生“學農愛農”的使命感和“強農興農”的責任感[1-3]。
在“互聯網+”時代,校園文化建設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互聯網所具有的實時多媒體溝通功能,完全打破了時間、地域等限制,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服務。近年來,以“線上+線下”的形式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已然成為當前校園文化建設的主流趨勢,但互聯網也是一把雙刃劍,給校園文化建設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如何用好互聯網媒介來促進校園文化建設是一個現實問題。
為進一步掌握農業類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現狀,并根據調研數據提出合理可行的調整實施方案,筆者特此設計調研問卷。本調研選取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部分學生作為調研對象,共發放6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572份,有效率95.33%,其中學生包括大一305人,大二184人,大三83人。男生360人,女生212人。調研問卷內容主要圍繞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展開,基于對數據的整理、分析,提出了相應的改進措施。
調研數據顯示,75%的學生對農耕文化的認識與了解程度較為一般,不能完全滿足學生對于農耕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需求。學生認為學校應通過“微視頻”“微信公眾號”“抖音”等App來宣傳農耕文化,為學生提供一個優質的學習窗口,為學生營造有“三農”特色的校園文化氛圍,以此達到以文化人的效果。
調研數據顯示,55%的學生認為當前的校園網絡文化傳播內容主要以圖片與文字相組合形式呈現,與傳統紙媒傳播形式相差甚微,難以激發大學生的閱讀興趣,不利于農耕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以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的官方微信公眾號為例,選取近一年推文,其中關于農耕文化推文的閱讀量處于中等水平。
調研數據顯示,78%的學生會選擇利用“碎片化”時間段來瀏覽校園新聞,學生無法形成相對完整的關于農耕文化的認知,就難以調動學生對農耕文化的興趣。此外,學生受到抖音、快手等短視頻的影響,在學術性研究的細節處理上無法把握好尺寸,有時為了追求流量在創作農耕文化相關短視頻時容易出現惡搞現象,偏向于娛樂。
農耕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留下的精神財富,是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們國家的精神載體。在歷史的進程中,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在這樣的文化熏陶中茁壯地成長起來,也一代又一代地傳承農耕文化。中國優秀農耕文化的價值和營養一直滋養著我國祖祖輩輩的人民,這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民族情感的表達,農耕文化既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又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文化遺產,農耕文化對高等農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有很重要的意義。因此,在當前的大背景下,將農耕文化積極價值融入高等農業院校校園文化之中,是當前高等農業院校校園文化的必然趨勢。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農耕文化融入農業類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有利于健全農業類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有利于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農業類高職院校大學生除了學習專業知識之外還需要培育大學生對于農耕文化的認同感,特別是培育大學生“知農學農興農”的情懷。互聯網技術支持下,學校可以通過構建多維的農耕文化傳播途徑,將實體空間與虛擬空間相融合,將技術與服務相融合從而形成一個良好的生態圈,為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提供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環境[4-6]。良好的文化氛圍有益于校園文化的建設與發展,互聯網技術的特點能夠提高大學生這一主體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學生在校園文化活動中感受農耕文化的魅力,以此來推進農耕文化精神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具體化、落地化。在“互聯網+”校園文化建設中,可以充分發揮“互聯網+”的時效性、可移動性等特點,學校師生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實時了解學校的相關信息。在2022年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舉辦的農耕文化節活動中,學校首次通過線上直播的形式,將彈幕文化與傳統文化相融合而備受學生關注。當下的大學生是出生于“00”年以后的一代,他們成長于互聯網時代,他們因相似的興趣愛好、成長背景相聚于抖音,學生以彈幕的形式參與活動,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的觀點,形成傳播農耕文化良好的環境,從而激勵學生投身于強農事業,用所學知識助力鄉村振興,奉獻青春力量。
鄉村振興,歸根到底是人才的振興,人才培養工作是“三農”工作的重要基礎。如何培養出“學農、愛農”的學生,是農業類高職院校要面臨的一個現實性問題。因此,農業類高職院校要用好農耕文化這一重要抓手,農耕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促進師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傳播大學校園文化與辦學特色,促進教育教學改革都起到良好的積極作用。
我國是農業大國,但近年來隨著城鎮化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告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農業后續乏人、農業發展停滯等窘境日益嚴重,這些問題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科技與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為農耕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技術支持。通過互聯網技術,學校面向普惠學生開設了在線開放課程《園林史與蘇州園林藝術》等網絡課程資源,學生通過移動端可以隨時隨地參與網絡課程的教學活動,豐富了大學生的文化內涵;對于學校而言,學校可以通過后臺大數據分析了解學生關于農耕文化的喜好方向、程度等基本信息,有助于促進校園文化的多樣化發展和創新發展,這是文化與科技相互交融帶來的有利效應。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農耕文化受外來多元文化的影響與沖擊,它的保護與傳承面臨巨大的挑戰,是一個亟待解決的時代問題,需要多方力量的關注。在科技與互聯網蓬勃發展的時代背景下,農業類高職院校應運用互聯網技術來提高農耕文化在校園文化建設的占比,強調校園主流文化,建設具有農耕文化特色的校園文化環境,為大學生營造良好的農耕文化氛圍[7-9]。
根據調研數據顯示,學生對于學校的官方微信公眾號、官方抖音賬號、官方微博等平臺的瀏覽具有傾向性。因此,學校在宣傳農耕文化時,需多融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不斷提高網絡文化的數量與質量,以此來豐富大學生的校園精神文化生活。在開展校園文化活動時,要學會充分利用這些平臺調動學生的主體性和積極性,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注重文化浸潤、感染、熏陶,既要重視顯性教育,也要重視潛移默化的隱形教育,實現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10]。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以太湖流域地區農耕文化為主題打造了江南農耕文化博物館。博物館自開館以來通過“線上+線下”形式舉辦科普研學活動,優化農耕文化教育教學形式,弘揚農耕文明、宣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江南農耕文化博物館在互聯網技術支持下,通過AR/VR、短視頻、直播等形式,讓農耕文化真正“活”起來。在時代發展的洪流中及時喚醒農耕文化記憶,豐富記憶載體,以現代方式進行文化生產、傳播和體驗,為觀眾多方位、多角度感受農耕文化起到“1+1〉2”的效果,產生了良好社會反響。更重要的是,通過新媒體窗口,博物館能夠為觀眾傳遞有溫度、有情感的體驗,既提高了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校園文化品牌的影響力,又獲得觀眾認可。
校園文化建設要以學生為活動主體,運用學生常用的新媒體技術來豐富校園文化活動內涵,占領大學校園文化高地,主動發聲把握思想輿論的話語權。新媒體時代,每個人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傳播者,使其擁有廣泛的交友圈,這意味著有眾多的信息傳播者和傳播對象。農業類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要充分運用互聯網技術,創作具有“三農”文化內涵和廣泛影響力的網絡文化作品,激發師生參與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的積極性與興趣,以優秀的作品感染大學生,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心。在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農耕文化活動周期間,由師生共同編排的“農耕操”,將舞蹈與農業生產動作巧妙融合,并以“快閃”的方式,在校園、社區等場所向大眾傳遞農耕文化。該次文化周借助校園網絡平臺,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利用網上資源促使校園文化活動的多元化,提高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活動還利用互聯網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文化活動,既可以豐富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提升文化素養;也能豐富校園文化載體,使校園文化形式多樣、內容豐富。
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二十四節氣搖身一變成為開幕式“倒計時器”,這樣的展現形式將古老的中國文化和現代美學完美結合,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11]。二十四節氣在2016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冬奧會的舞臺上向全世界展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種源自內心的深沉的文化自豪感[12]。
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的師生要肩負起興農強農的歷史使命,要緊跟時代步伐善用互聯網技術來弘揚農耕文化。在保護與傳承農耕文化的實踐環節,要運用新媒體思維去分析、解決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與發展問題。傳播好農耕文化,要利用好互聯網平臺,讓更多人了解中國文化,展示我國悠久的農耕文化,展現文化強國的文化魅力。
園林工程學院師生圍繞二十四節氣在長遠歷史中的發展過程、文化傳承、地域特性、古代農學、文學藝術等方面進行多角度策劃二十四節氣系列活動。園林工程學院“樂享園林”微信公眾號從2017年上線之時起,依托專業優勢結合新媒體傳播特點,開設了二十四節氣系列報道。公眾號結合年輕大學生群體特點,挖掘節氣傳播的新內容、新內涵,以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形式,如動圖、短視頻、彈幕等,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了很好的宣傳效應。
園林工程學院在舉辦文化活動周期間,將節氣文化滲透到文化活動之中,將節氣轉變成流行文化,如說唱文化、街舞文化,還可制作趣味節氣表情包等。
園林工程學院師生走還進社區開展 “弘揚民族文化至善至美”二十四節氣系列活動。在與西園社區共建過程中,師生為社區創作二十四節氣主題墻繪,通過繪制二十四節氣文化墻呈現了鄉村的美麗風貌,讓居民進一步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為了更好地了解傳統文化,感受二十四節氣,園林工程學院師生與幼兒園共同開展了以“清明節”為主題的節氣活動。在二十四節氣中,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幼兒通過主題活動從中可以感悟節氣文化,起到了良好的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目的。
二十四節氣的全方位、深層次傳播需要不同傳播者共同的努力[13],主流媒體、品牌、個人等主體都要提升傳播主體意識,發揮傳播者本能,在傳播的過程中扮演好各自的角色,主動積極地利用自身渠道,為節氣文化的傳承做出貢獻。在該次“二十四節氣”系列活動中,通過微信公眾號、抖音等新媒體窗口進行宣傳與報道,或是以評論、彈幕的形式表達自身觀點,充分調動觀眾的視覺、聽覺、觸覺,全方位地體驗二十四節氣的文化精髓。根據傳播內容選取最佳傳播形式與傳播時間,發揮不同平臺的優勢,建立效果最佳的傳播組合。
在多元文化的時代背景下,農業類高校應重視互聯網技術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性,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特別是農業院校要充分運用好互聯網技術傳承優秀農耕文化,豐富校園文化資源,營造濃厚的農耕文化氛圍,喚醒深藏在每個學生內心深處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國家文化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