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功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以下簡稱“課標”)中的學習任務群9 是“中國革命傳統作品研習”。課標把此任務的目的確定為通過引導學生閱讀、研討革命傳統作品,使其體會革命志士與廣大人民群眾英勇奮斗、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與革命人格,陶冶性情,堅定志向,從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一任務群的設置體現了語文課程要與時代發展相互適應的規律。
當代青少年作為21 世紀新人,生活在社會快速發展、物質生活資料豐富、國家強大的時代,對于革命傳統中的奉獻、艱苦奮斗等精神難以有直觀感受。而現代生活網絡化、經濟快速發展、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等情勢,也使得“中國革命傳統作品”與當代高中學生越來越疏遠。距離感和陌生化的迫臨,也意味著以“中國革命傳統作品研習”任務群加強對高中學生的革命精神教育勢在必行。
中國革命傳統作品指反映中國共產黨及人民群眾在革命斗爭和當代社會建設中所形成的優秀革命傳統、道德品質、思想信仰等的作品。這些作品曾經在艱辛的革命年代,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如今也為我們進行文明社會建設帶來精神的依托,是我們實現自身價值的重要指導。相較于其他形式的文學作品,中國革命傳統作品具有更強的政治性、時代性與民族性,與歷史和社會變遷有較密切的關系,對我們了解歷史與理解現實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與意義。但在當前,“中國革命傳統作品研習”的教學實踐仍存在以下困境。
要完成“中國革命傳統作品研習”任務群,需要學生閱讀與鑒賞相關作品,并在多樣的學習任務的引導下進行梳理、研習,師生之間要不斷表達、交流,以體驗環境、自主活動、合作探究等形式,實現對中國革命傳統作品的理解與把握。教師要緊扣“革命傳統”這一關鍵詞,選擇文學類、實用類和論述類等不同類型的作品與學生共同研習,讓學生在文字所描寫的革命世界中,結識那些在極端嚴酷環境中仍不斷奮斗的革命者們,感受他們非凡的意志力、超人的遠見以及廣大的革命胸懷,從而真切地感受作品所刻畫的英雄形象及其強烈的愛國精神,傳承偉大的革命精神品質[1]。
但在當前教學中,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教學內容開發不足。與曾經的“山藥蛋派”“白洋淀派”等所創作的膾炙人口的革命作品相比,目前,相關題材作品的創作者沒能把握好讀者的心理,也沒有處理好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問題,導致塑造的人物形象不夠生動立體,其所描寫的革命生活無法與當前學生的現實生活聯結融合,學生因此無法體會作品營造出的革命世界,更不用說產生共鳴、提高閱讀興趣。另外,當前的中國革命傳統作品往往內容較多、篇幅過長,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出現閱讀碎片化、學習效果淺層化等情況。而且,該任務群的教學缺乏具體與系統的學習檢測方法,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較難量化評估。
有些學?!坝布辈蛔?,比如圖書館中的中國革命傳統作品較少,學生想要閱讀卻找不到相應的圖書資料,這挫傷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缺少相關資源庫,沒有構建專題平臺,阻礙了學生的深入學習和拓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中國革命傳統作品研習”任務群教學目標的實現。
在“軟件”方面,許多學校都較為重視升學率,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培養執行得并不到位。學校開展的活動本來就較少,其中涉及革命教育內容的更是有限。即便是舉辦革命教育相關活動,也常常以教師或領導發言為主要形式,這很難對學生的相關學習起到引導作用。上述情況反映出學校在“中國革命傳統作品研習”任務群教學中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在當前的教學大環境下,中國革命傳統教育普遍由政治和歷史兩門課程完成,語文學科在這方面的作用常是微乎其微的。當語文教學中出現與革命相關的作品時,一些語文教師只是從文學角度零散地介紹革命背景,未能立足于語文課程性質,對其進行系統研讀,并深入分析。
目前,在引導學生對中國革命傳統作品進行研習時,大多數教師采用的是單篇閱讀的方式,較少進行任務群閱讀,尤其缺乏對學生的中國革命傳統作品整本書閱讀進行指導;在教學過程中更重視價值觀的講授與灌輸,無法把革命精神的精髓傳遞給學生,無法真正促進學生獲得精神洗禮和語文素養提升。一些教師干脆減少了文學教學的比重,不是通過具體生動的文學作品,而是通過艱深的理論,引導學生進行研習。這樣難以激發學生對中國革命傳統作品的閱讀興趣。學生對革命傳統的情感沒有被真正喚醒,其主體性也被教師漠視,這導致學生學習中國革命傳統作品的積極性受挫,師生難以順利、有效地完成“中國革命傳統作品研習”這一任務群,最終導致這一任務群的教學功能和承載的教育意義也無法實現[2]。
在筆者所在學校對高中生閱讀情況的問卷調查中,關于“你每年閱讀了幾本中國革命傳統作品”這一問題,統計結果顯示為,閱讀量為1~2本的學生占63%,閱讀量為3~5 本的學生有26%,閱讀量為 6~7 本的占6%,閱讀量達到10 本以上的占5%。從這些數據可以明顯看出,大部分學生的中國革命傳統作品閱讀量仍然不足。以當前的閱讀量,學生很難將革命精神內化為自我意識,更遑論實現思想品質的提升。調查結果進一步顯示,學生讀過的作品大多是《紅巖》,這與學校的統一安排有關,其他讀得較多的作品是《紅星照耀中國》《歷史的天空》《毛澤東傳》《太陽照在桑干河上》等。大部分學生不喜歡閱讀革命作品,認為革命作品所描寫的故事距離現在的時代較遠,理解起來有困難。同時,學生還反映部分革命作品明顯存在所描寫的事情較為單一、故事的趣味性不足等問題。而在外部因素調查中,學生普遍認為當前學業任務較為繁重,很難抽出時間閱讀革命作品。
從以上調查結果可以發現,學生當前的問題主要集中于兩個方面:一是學生自身的生活經歷與經驗距離革命時代與革命人物較遠,所以較難理解中國革命傳統作品中的精神特質與人物思想;二是學習任務繁重導致學生在時間與精力上無法保證中國革命傳統作品閱讀量[3]。
詮釋學認為閱讀的本質是讀者和作品各自的視域不斷融合,使讀者超越時間與空間的局限,實現對作品真正的理解與體會。在“中國革命傳統作品研習”任務群的相關教學中,教師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突破上述困境。
和傳統教學相比,“任務群”使知識系統化,學生要以此建立自己的認知體系、知識體系。教學不再只著眼于單篇作品的內容、寫作手法及藝術特色等,而是將大任務分解為若干個小任務,形成任務群。任務群教學是在總體學習任務的指導下選取教學內容,進而實施課堂教學。任務群教學必須在教學任務的指導下設置一定的專題教學。教師應該先設置專題題目,再從核心素養以及實現任務群目標兩方面出發,進行專題教學。專題教學的過程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以任務驅動學生進入專題研探,進行小組合作,充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4]。
當下的一切都在快速向前發展,人們被物欲裹挾,部分學生對革命年代的認知模糊不清,也沒有興趣、動力去探索?;谶@種情況,教師要在學生已有的閱讀基礎上深入挖掘,引導學生對革命時代有相對清晰的了解,發現那個時代中英雄人物的與眾不同之處。同時,教師可利用具有時代特色的物品,結合多媒體技術,還原真實情境,讓學生走進歷史風云,與英雄、偉人同行,感悟革命精神。歷史的風煙中,長存的是熠熠生輝的革命精神,教師要用這些精神激勵學生。該任務群的教學還可以與其他任務群結合,如“當代文化參與”“跨媒介閱讀與交流”等,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21 世紀,信息技術的發展打破了知識的壁壘,道路的建設打破了地域的限制。教師應充分利用網絡空間、地理空間中的資源,讓學生感受革命時代。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依據教學目標,查找、選取革命傳統教學資源,提供給學生,讓學生以PPT、音頻、視頻等形式在課堂上展示、討論;設置具體情境,創設真實任務,引導學生利用相關資源解決現實中的問題,使學生全程參與課堂,真正做到學有所研、學有所用。
“中國革命傳統作品研習”任務群對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極大促進意義,是教師引導學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強,解答“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問題的有力抓手。教師應充分發揮“中國革命傳統作品研習”任務群的功能,為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貢獻“群”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