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秋蓮
摘 要:“雙減”背景下,初中歷史教輔面臨著新的改革。如何將當地的鄉土歷史文化資源融入初中歷史教輔中,是教育出版界需要突破的難點。目前大部分的初中歷史教輔較少融入鄉土歷史的內容,應在達成新課標和“雙減”政策目的的基礎上,做到內容上生活化與鄉土化相融、形式上趣味性與開放性并存、操作上可行性與實踐性兼具、目標上明確性與自主性結合,促進初中歷史教輔多樣化、興趣化、生活化,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涵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熱愛家鄉的情感。
關鍵詞:“雙減” 鄉土歷史 歷史教輔 鄉土歷史資源
一、初中歷史教輔融入鄉土歷史的可行性分析
(一)新課標的要求
開發鄉土歷史資源,拉近歷史與現實生活中的聯系,是《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的現實需求。新課標多處提出學習歷史要關注現實生活,注重挖掘鄉土資源,挖掘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1]此外,教育部印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即把鄉土教育納入現行的地方和校本課程計劃。[2]
教輔需要以新課標為依據,對標新課標的要求,落實新課標的精神。正是目前新課標如此重視鄉土歷史資源,才更應該在初中歷史教輔中融入鄉土歷史,合理開發和有效運用鄉土課程資源,落實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素養,弘揚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二)初中歷史教學的實際需求
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都希望能夠在教輔中體現更多涉及鄉土歷史的內容,讓學生適應中考的現實情況,同時能夠更好地讓學生切身體會歷史,更好地理解歷史的來龍去脈。
同時,有不少教師亦逐漸關注鄉土歷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對鄉土歷史資源的重要性以及開發途徑等進行研究。[3]可見,目前學界已經逐漸重視鄉土歷史資源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重要性,但將鄉土歷史資源融入初中歷史教輔的研究較少,且目前教輔圖書中較少涉及鄉土歷史的材料。筆者在近幾年的調研中發現,大部分教師都希望在教輔圖書中增加鄉土歷史的內容,增設一些符合學生當前實際生活的歷史情景等。因此,初中歷史教輔需要逐漸融入鄉土歷史,充分利用鄉土歷史資源,以便更好地輔助初中歷史教學,將鄉土歷史融入課堂,弘揚鄉土歷史,涵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三)填補研究的空白
目前初中歷史作業設計的研究較多,但在“雙減”背景下初中歷史作業設計的研究較少,而研究如何融合鄉土歷史文化資源的暫未發現。在“雙減”背景下對初中歷史作業進行進階式設計,且融合廣西鄉土歷史作業設計的研究暫未發現。因此,本課題有較大研究空間,可填補這一研究空白,對落實“雙減”政策具有重要意義。
(四)史料豐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偉大的民族,有著5000多年源遠流長的文明歷史,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盵4]“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外來文化本土化,不斷培育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堅持守正創新,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盵5]我國歷史文化悠久,具有豐富的史料。如廣西的鄉土歷史,尤其是近代史的內容與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的教材內容切合的史料較多,可以在八年級上冊的教輔中融入更多的廣西鄉土歷史的史料。
因此,結合新課標、教材、教師教學用書等相關教學資料,整合廣西鄉土歷史的史料,筆者認為在初中歷史教輔中融入廣西鄉土歷史資源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初中歷史教輔融入鄉土歷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目前大部分的初中歷史教輔形式較為單一,趣味性不足,無法滿足新課標下的推動育人方式變革,亦無法滿足“雙減”政策下實現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求。其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當代教育界、出版界的重視度不夠
目前人們對鄉土歷史資源的重視程度不夠,以致于未充分挖掘本土的歷史資源。大部分的教輔編輯對所組的稿件重點審讀稿件的內容是否符合教材中的知識,而未對目前的形勢和師生的需求進行判斷,讓作者編寫相關的鄉土歷史的題目。以廣西近兩年的中考題為例,2023年的廣西歷史統考試題中,未涉及廣西的鄉土歷史;2022年的廣西歷史中考試題共涉及8個地市的中考題,其中只有北部灣經濟區的第9題選擇題中涉及湘江戰役的內容,梧州歷史中考試題第10題中涉及廣西三月三的內容,玉林歷史中考試題第16題的材料三中涉及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西的內容,其他地區的歷史中考試題暫未發現有涉及廣西鄉土歷史的。[6]由于教輔編輯和教師大都以中考題為參考方向,而目前的中考試題都較少涉及鄉土歷史的內容,因此,鄉土歷史資源挖掘的力度不夠,大部分的地市都未給予足夠的重視。
(二)鄉土歷史教育圖書、試題呈現的形式較為單一
目前涉及鄉土歷史的題目中,呈現的形式也較為單一,僅在選擇題或材料題中作為材料形式呈現,而且契合度欠缺,與考查教材中的知識點的融合度較低,挖掘的深度也較低,只是平時常見的一些素材。對比2023年天津歷史中考試題第27題,將海鷗表的發展與中國工業化的進程相聯系,深度利用了天津市的鄉土歷史。而廣西的歷史中考題,豐富的鄉土歷史資源尚有待開發,也需要教輔編輯充分發揮一線教師的能力,鼓勵相關作者充分挖掘本土的歷史資源。
(三)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欠缺
從廣西近幾年所涉及鄉土歷史的中考試題來看,較少涉及現實生活問題,未能很好地引導學生實現知識的遷移,培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同樣,由于與現實生活聯系的缺乏,使得教輔圖書中的題目缺乏趣味性。
因此,新課標和“雙減”政策實行的雙重背景下,歷史教輔編輯更應該深入研究現行政策,策劃出既有鄉土歷史特色又能夠滿足教師和學生需求的教輔圖書。
三、初中歷史教輔融入鄉土歷史的策略
新課標要求“多方面開發與利用社會資源”,需要引導學生關注歷史與現實的聯系?!皻v史不是拘泥于過去的事物與人物,從歷史中了解社會才是對歷史深入的了解?!盵7]因此,在策劃教輔圖書時,應注重融入鄉土歷史。鄉土化歷史作業設計應以激發學生興趣為基礎,以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素養為目標。
(一)內容上,生活化與鄉土化相融
歷史是一門與生活聯系密切的學科,內容要符合歷史學科的特點,既立足于教材,但又不局限于教材。教輔圖書的最終消費者——學生,是在不同的鄉土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他們對鄉土環境有著特殊的情感和記憶。而新課標中提出“可以利用歷史遺址遺跡、名人故居等資源開展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行走中了解家鄉,了解中華文化,將課堂知識與社會實際生活相聯系,真實地感知歷史”,教輔圖書亦可以在題目設計中設置一些探究題,提供學生一些思路,切實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如在《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的第3課《太平天國運動》中,可在相關練習題中以太平天國金田起義遺址為史料設置題目;在第14課《中國共產黨誕生》中,可以使用鄧穎超紀念館等紅色景點,結合相關歷史人物故事,拉近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在第17課《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中,可使用湘江戰役的相關圖片、視頻及陳樹湘等歷史人物故事等史實,設置相關題目;在“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這一單元內容中,可使用廣西抗日學生軍等相關史實;等等。這些歷史遺址遺跡、歷史人物故事,是學生較為所熟悉的、感興趣的,是教材中沒有介紹和進一步展開的,將這些鄉土歷史元素融入學生歷史作業中,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能夠在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中形成對歷史知識及重要人物和事件發展過程更深刻的理解,培育家國情懷、歷史解釋和史料實證等素養。
(二)形式上,趣味性與開放性并存
歷史學科作為一門基礎學科,較為枯燥,如果再以傳統的方式策劃歷史教輔,很難激發學生使用教輔的興趣,也難以實現“雙減”的目的和素養的培育。因此,在策劃鄉土歷史內容時,要考慮習題形式的趣味性,盡量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如設計課后參觀歷史遺址遺跡、活動課中講述某一歷史人物故事,寫相關演講稿,線上線下搜集相關歷史故事或歷史人物資料,編演歷史劇,舉辦故事會、讀書交流會或分享會,寫導游稿等形式,而不是僅僅以傳統的單一的習題形式。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還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通過運用鄉土歷史創設生活中的一些情境,拉近學生與歷史、生活之間的距離。如可這樣設置:“2022年1月10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興寧區老南寧·三街兩巷歷史文化街區入選為首批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三街兩巷承載著許多老南寧共同的回憶,走進三街兩巷,參觀騎樓景觀、會館建筑、中華大戲院廣場、新華路水塔等,感受邕城百年商業的繁華,近代社會的變遷?!蓖ㄟ^參觀、感受邕城百年商業的繁華,近代社會的變遷,感由史生、有感而發,旨在結合學生熟悉環境的鄉土歷史,讓學生能夠切身感受近代中國社會的變遷。
(三)操作上,可行性與實踐性兼具
歷史教輔編輯應學懂弄通新課程標準、教材、教師用書、“雙減”政策等內容,分析具體學情、師生的需求情況,注重使用鄉土歷史的史料,貼合地方實際融入鄉土歷史的元素。
鄉土化內容的設置,要結合課標要求、教材內容,還要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結合教材內容,根據學校與學生實際情況進行設置。如在學習近代史的經濟與社會生活的變化時,可以設置讓學生查閱廣西地方志等相關內容,也可以讓學生到學校附近的社區進行走訪調查,還可以查閱相關書籍、利用網絡等各種資源進行搜集與整理,了解自鴉片戰爭以來至中華民國成立前夕,在民族危機不斷加劇的時代背景下廣西社會的發展狀況。學生在搜集資料、尋找資料的過程中更加深入了解家鄉歷史文化,拉近歷史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距離,從中學習歷史、感悟歷史,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等。
(四)目標上,確定性與自主性結合
融入鄉土歷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以核心素養為導向變革教輔圖書的形式與題型。教輔圖書應從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角度進行設計,將核心素養的培育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并以歷史學科的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的核心素養逐一落實,形成一個系統化的、結構嚴謹的設計模式。教輔圖書在創設情境的基礎上,提出一些探究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同時,注重歷史學習與現實研究有機聯系,史料研習與社會實踐有機結合,將培育學生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有機融合。
如可以設置通過1935年12月18日、19日《南寧民國日報》的報道,繪制以“一二·九運動中廣西援助北平學生救國運動”為主題的手抄報。手抄報的設計,需要學生在課余時間查找相關資料并進行理解性的整合;《南寧民國日報》是較為貼近學生的史料,以學生熟悉的原始史料為題材,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與所學知識相關的地方史,并在了解地方史的基礎上,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問題,鍛煉學生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提高學生運用歷史知識和歷史思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達到深度學習的目的,培養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家國情懷核心素養。
四、結語
通過鄉土化的設置,能夠促進初中歷史教輔多元化、興趣化、生活化,激發學生使用歷史教輔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自信心;通過了解家鄉歷史,關注現實問題,涵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熱愛家鄉的情感,弘揚廣西鄉土文化;讓學生在利用歷史教輔的同時,了解家鄉,將所學的歷史知識與社會實際生活相聯系,真實地感知歷史,切實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綜上,在“雙減”背景下幫助學生減負增效的基礎上,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更好地培育學生的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等素養,是目前教育出版界應著重關注的問題,也是一個長遠發展的目標。
(作者單位系廣西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