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其
(上海市十五中學, 上海 200082)
“黃土高原地區”是滬教版《七年級下冊》“中國區域篇”章節中的內容。本節內容主要圍繞“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這一問題展開,包含黃土高原的自然特征、生態治理等知識。區域地理的學習建立在“祖國篇”的基礎之上,經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地形、氣候、河流、環境問題與環境保護等知識。因此本節內容的學習指向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綜合學習與運用,培養學生地理課程核心素養。
經過一年半的地理學習,學生已經初步形成了地理思維,具備基本的地理技能,掌握了學習區域地理的基本要點,同時具有一定的辯證思維和探索欲。這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但是這個年齡的學生容易片面或流于表面地分析問題,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并逐步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人地協調觀、地理實踐能力等核心素養。
1.結合圖文材料,描述黃土高原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征(區域認知)。
2.通過閱讀材料與完成活動內容,認識水土流失與人類活動的關系,理解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具備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系,初步認識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關系(人地協調觀)。
3.結合圖文資料,分析和歸納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的原因,了解水土流失帶來的危害及其治理措施,初步認識區域地理中各地理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方式(綜合思維)。
4.通過對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與人類活動關系的學習,認識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的意義和環境保護重要性(地理實踐力)。

圖1 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活動】請學生根據已學知識,回答我國著名的蘋果產區在哪里。山東煙臺和新疆阿克蘇是我國著名的蘋果產地。山東煙臺是國內最早種植蘋果的地方,新疆阿克蘇的“糖心蘋果”是其區別于其他產地紅富士蘋果的顯著標志。
【提出問題】黃土高原地區能否種植蘋果?
【設計意圖】在核心素養指向下,地理教學要基于學生真實的生活情境,學生要進行真實性學習。“蘋果”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是學生所熟悉的。探究黃土高原地區能否種植蘋果對于他們來說又是陌生的。本課從學生既熟悉又陌生的事物引入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主動思考,進而主動學習。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創設真實情境,做到以學生為中心。
(1)任務一:分析黃土高原種植蘋果的條件
【教師活動】根據蘋果的生長習性,結合黃土高原地區圖、中國氣候類型圖和教材內容,引導學生完成活動單中活動一的內容(見表1),分析黃土高原地區能否種植蘋果,并說明理由。課件展示蘋果生活習性、黃土高原地區圖、中國氣候類型圖和延安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

表1 黃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分析
【設計意圖】通過閱讀材料和完成探究任務,學生分析中國氣候類型圖、黃土高原地區圖等,進而了解黃土高原地區氣候類型主要是溫帶大陸性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黃土高原地區地表溝壑縱橫、當地黃土層深厚等自然地理特征,培養學生的讀圖興趣和能力,提高學生區域認知水平。
【過渡】通過探討分析,我們發現黃土高原能夠種植蘋果,那為什么過去黃土高原的居民沒有種植蘋果呢?
(2)任務二:黃土高原今昔對比
材料一:黃土疏松、多孔隙,易于耕種,肥力優渥。但是黃土垂直節理發育,易滲水,且有許多可溶性物質,很容易被流水侵蝕形成溝谷,也易造成沉陷和崩塌。
材料二:新中國成立后,黃土高原地區人口急劇增長,糧食需求增大,進而導致農業過度開發,植被遭到破壞,耕地面積達到史上最大。在黃土高原總土地面積中,耕地占總土地面積27%,林地僅占12.5%。人們不斷開墾土地,導致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如土地肥力衰退、植被減少、水土流失嚴重、洪水和干旱愈加頻發等,造成越墾越窮、越窮越墾的惡性循環。
材料三:統計數據表明,1999年之前,黃土高原的植被覆蓋度大約是31.6%。2019年,黃土高原的植被覆蓋度達到了約63.6%。最近陜西黃土高原蘋果產業集群入選2020年全國50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目前黃土高原地區蘋果種植面積占世界總面積的1/5,產量超過世界總產量的27%。
【教師活動】課件展示吳起縣銀盤山今昔對比圖(見圖2)。根據課件景觀圖,結合資料與教材內容,進行小組討論與交流,將正確內容填充到循環圖中(見圖3),完成黃土高原過去與現在人地關系循環圖,并探討黃土高原過去不種植蘋果,現在大力種植蘋果的原因。

圖2 吳起縣銀盤山今昔對比

圖3 黃土高原人地關系循環圖填充任務
【設計意圖】在完成黃土高原地區過去人地關系循環后,學生分析除了人類活動外,影響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在完成黃土高原地區現在人地關系循環后,學生分析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通過閱讀材料與完成活動內容,加強學生對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治理效果的感性認識。學生了解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與人類活動的關系,理解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復雜關系,初步認識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關系,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
【過渡】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問題有利于蘋果樹的種植,反過來看種植蘋果樹也可以保持水土,創造經濟效益,這說明了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總是相互影響的。現在我們黃土高原的蘋果大豐收了,但是大家只知山東煙臺蘋果和新疆阿克蘇蘋果,不知我們黃土高原的蘋果,你們覺得應該怎么辦?
(3)任務三:宣傳黃土高原蘋果
【教師活動】教師提問:如果你是黃土高原地區的果農,應該如何設計蘋果包裝才既能體現黃土高原獨特的風土人情,又能擴大蘋果的“知名度”?教師補充:為了將蘋果銷往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可以利用“一帶一路”推銷黃土高原的蘋果,打開國際知名度,打通國外銷售渠道。
【設計意圖】借助“設計包裝”這一真實任務,激發學生自主學習黃土高原地區風土人情的興趣,提升學生的參與度。通過“一帶一路”引導學生關注中國的國情發展,契合“關注貼近學生生活中的地理”的理念。
【總結】回到我們最開始的任務:黃土高原能否種植蘋果?相信同學們都有了答案。其實科學家們早已實施了我們想到的方法。正是由于科學家和當地人民共同的努力,黃土高原已經成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產量最高的蘋果產區之一。這個案例告訴我們:在生態脆弱、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嚴重的黃土高原地區,通過合理安排人類活動,也可以開發各種經濟產業。
第一,情境教學作為地理課堂中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載體,能有效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參與熱情,在情境中幫助學生獲得知識、提升能力,盡可能將學習的地理知識遷移到真實生活中,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1]本課利用情境教學方式,將核心素養與教學設計、教學過程緊密聯系,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等教學手段,將地理課程核心素養的培養貫穿在課堂教學中。
第二,課堂教學活動以“黃土高原能否種植蘋果”這一任務為主線,按照學生的思維模式設計三個小任務:分析黃土高原種植蘋果的有利和不利條件(認識黃土高原位置、氣候、地形特點)、黃土高原人地關系今昔對比(掌握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體會人類活動和環境的關系)、宣傳黃土高原蘋果(了解黃土高原的風土人情)。三個任務環環相扣,緊扣主題。面對“黃土高原能否種植蘋果”這一任務時,學生立刻就能想到:蘋果生長環境的要求是什么?黃土高原的自然環境是怎樣的?是否適合蘋果的生長?根據教師提供的蘋果生長習性材料,學生主動查找與學習黃土高原的氣候、地形、土壤等自然環境特點,進而發現黃土高原地區能夠種植蘋果。此時又會有學生想到,既然黃土高原能夠種植蘋果,為什么黃土高原的蘋果不像山東煙臺和新疆阿克蘇的蘋果“出名”呢?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黃土高原溝壑縱橫的地貌和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進而認識到要想大面積種植蘋果,就要先治理水土流失,并通過黃土高原的今昔對比,分析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最后針對黃土高原蘋果不夠“出名”這一問題,讓學生設計既能體現黃土高原獨特的風土人情,又能擴大蘋果的“知名度”的包裝,激發學生興趣。三個任務從學生的思維出發,教學活動的推進主要依靠學生的思考,自始至終都能夠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