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原料深加工階段
①泡瓤:把削好的桑皮瓤裝進棉布袋里,放置在水里浸泡幾個小時。棉布袋要底大口小,便于扎口。
②撞瓤:撞瓤是為了進一步清洗桑皮瓤中的細微雜質。撞瓤用的工具是一根長木棍,稱“撞桿”,通常采用結實耐用的棗木或洋槐木制成,撞桿的一頭裝有一個橢圓形的木頭,稱“撞頭”。將撞頭放入桑皮瓤布袋里,扎緊袋口放進水槽,工人握木柄反復撞擊,使桑皮瓤完全散開,纖維在水中溶解均勻成漿狀。
③竹竿抽漿:將撞好的桑皮瓤放入紙槽中,兩個工人手持竹竿,站在紙槽兩側用力抽打,發出“啪啪”的響聲。抽漿可使桑皮瓤與水完全融合,成為造紙原漿。抽漿完成后用篩子過濾掉雜質。
通過以上三個步驟,桑皮紙的原料準備階段就完成了。接下來進入桑皮紙的生產階段。
撈紙是造紙的關鍵工序,決定著紙張的成品率。撈紙前,要將造紙原漿沉淀15分鐘左右,再攪拌均勻后方可進行。撈紙工具有撈紙簾子、簾床和擔竿。撈紙簾子由細竹絲多根排列,以絲線貫穿其中編織而成,表面涂上生漆,光滑細密。簾床為支撐簾子的支架,中間由幾條細木條橫隔,外框大小比簾子略大,簾子和簾床可隨時拆裝。壓簾棒子一對,分別壓在簾子的左右兩邊,起到繃緊簾子的作用。紙漿池上橫跨兩根擔竿,用來臨時擱放簾床。
撈紙是造紙流程中對手藝要求最高,也最具觀賞性的工序。撈紙工人將簾床插入紙漿里,簾床全部沒入紙漿后,再將簾床輕輕水平晃動,然后端出水面,漏掉多余的水,簾子上就均勻地平鋪了一層紙漿,這層紙漿晾干后就是桑皮紙。撈小紙時不需外力,撈大紙時,尤其是書畫紙大小在3米以上,撈一次連漿帶水就有50公斤以上,非人力能持續完成。故要在紙漿池上方搭一個架子,綁上幾根竹竿,竹竿細頭伸出,將簾床用繩子吊在上面,這樣利用竹竿細頭的彈性進行操作,可節省人力。
出水后的簾床放在擔竿上,然后將壓簾框子掀開,雙手將簾子倒扣在專用的紙臺上,慢慢揭掉簾床,撈出的紙就放好了。放大書畫紙,還需兩人或多人配合操作。這道工序要求工匠師傅心靜、氣慢,動作謹慎、精準。
榨紙即原紙脫水工序。剛撈出的紙帶著水,要將里面的水分擠出,再晾曬。傳統做法是采用重物壓榨和人力踩踏,將濕紙中的水分壓出來,這樣不僅效率低,還會傷到上層的紙?,F在利用器械壓紙,效率高又不傷紙。
以前由于條件有限,曬紙要隨氣溫或季節調整方式,天熱時放在背陰處晾干,初冬則放在陽光下曬干。隨著科技的發展,曬紙的墻體也是與時俱進,最早是泥土墻,后來是水泥墻,現在多用鋼板墻。鋼板墻內部可注水加溫,加溫后的鋼板墻表面溫度保持在60~70℃,不受自然條件限制,能較好地保證紙張的成品率。曬紙時要使用的工具是大棕刷,厚實松軟又有彈性,不會破壞紙張。工匠先從脫好水的一摞紙上,輕輕揭開一張紙的一角,當揭開全張紙的近三分之一時,用棕刷托起,繼續將整張紙揭下并隨即貼于墻上,用刷子抹平,整個過程要一氣呵成,要求動作溫柔且穩定。
紙張充分曬干后,輕輕揭下再次摞起來。此工序也需要工人細致、有耐心,能區分紙張細微差別,把握紙張質量。
查點紙張的數量,紙的數量都是以“刀”計算。一般50張紙為一小刀,100張紙為一大刀,根據要求把紙包裝起來,制紙工藝即告結束。
桑皮紙作為一種書寫材料,它蘊含了中國的歷史、精神與文化,被廣泛應用于藝術、建筑、生活等各個領域。從文化傳承方面來看,桑皮紙廣泛應用在書法、繪畫、建筑內墻裝飾及民俗生活中。從出土的唐代敦煌寫經紙到現代書畫,以及當代藝術中的紙藝雕塑,桑皮紙以其特有的材質感承載了傳統的優雅與現代的視覺語言。從功用方面來看,桑皮紙比宣紙更融于人間煙火。在棉花尚未傳入中國時,人們會用桑皮紙加上其他材料制成衣服,稱為“紙裘”。它保暖、耐穿,價格便宜,是貧窮百姓的過冬好物。除了“紙裘”,還有“紙被”“紙帳”,桑皮紙還可以糊窗欞、糊燈籠、糊風箏、制傘、制扇、修繕,沂蒙農村娶媳婦辦喜事都用桑皮紙糊頂棚,裝飾染色紙蓮花,既防潮又美觀。
桑皮紙本身還是一味藥。用桑皮紙制作的艾條煙小,灸后不上火,易于保存,不易被腐蝕或者蟲蛀。古人制作灸具雷火神針、太乙神針都是用桑皮紙卷制的。
沂蒙桑皮紙品質獨特,制作工藝復雜,紙張質量出類拔萃,它記錄和延續著沂蒙地區傳統造紙工藝,被列入山東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非物質文化遺產凝聚著中華民族深層次的文化基因,是一個民族的記憶。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下,保持文化的完整性、原真性,是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需要,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