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立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鑄牢當代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鑄牢意識形態陣地防線的必然要求,是推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客觀要求,是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的現實需要。通過夯實大學生共同理想信念與愛國主義教育的理論基礎、完善網絡育人體系、增強大學生踐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能力、加強高校思政教師隊伍建設,有利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提升大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與自豪感,引導大學生自覺堅守意識形態陣地,堅定崇高的理想信念。
[關鍵詞]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現實邏輯;實踐路徑
[作者簡介]李潔,河北經貿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河北石家莊 050061。
[課題]本文系河北省青少年發展研究課題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22HBQN24。
[中圖分類號] D63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8031(2023)05-0052-03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重要會議中強調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些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是鑄牢當代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根本遵循。本文在闡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涵的基礎上,分析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實邏輯,進而探究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效路徑。
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涵
(一)中華民族共同體
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中華民族在發展進程中得以形成的統一整體。從屬性角度來看,“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涵可以理解成五大共同體。第一是命運共同體,即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中國的強盛與否同中華民族的命運聯系在一起,各民族擁有共同的目標與命運。第二是利益共同體,體現在“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共生共享關系上,各民族血脈相連、命運與共,擁有共同利益。第三是文化共同體,即各民族基于共同或相似的價值觀念、歷史記憶、共同心理特征等組成的民族文化有機體。第四是政治共同體,即在歷史長河中,各民族的政治聯系不斷增強,擁有集中的政治結構與穩定的政治中心。第五是歷史共同體,即各民族具有共同或相似的歷史來源、生活經歷、奮斗記憶的有機統一體。
(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要高舉各民族大團結的偉大旗幟,各民族群眾要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①這次會議上首次使用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概念,肯定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實體屬性,也成為今后民族工作的主線。其中,“五個認同”是其核心內容,把握“五個認同”的真正內涵,才能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第一,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其主要表現為愛國主義,因此高校要積極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使大學生對國家的認同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第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中華民族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歷經5000多年風雨鍛造而成的“多元一體”的命運共同體。各民族人民深刻懂得“國破則家亡,國興則家昌”,只有中華民族繁榮昌盛,各民族的權利與發展才能得到保障;第三,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文化認同是促進民族團結的根本,也是解決民族問題的關鍵。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觀,深刻理解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深遠意義;第四,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中國共產黨是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核心力量,是因人民而生、為人民而存的執政黨。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不僅對鞏固黨在邊疆地區的執政基礎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而且對維護全國的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和國家統一都至關重要;第五,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包括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目標的認同。
二、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實邏輯
(一)鑄牢意識形態陣地防線的必然要求
當前,國際局勢復雜多變,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加,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愈演愈烈,一些敵對勢力試圖利用民族和宗教問題“西化”、“分化”中國。維護祖國的統一和各民族的團結是56個民族共同的神圣職責,高校作為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的重要陣地,是堅守意識形態陣地的最前沿。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國家觀、歷史觀,大力宣傳和維護新時代主流意識形態,才能抵御各種極端、分裂思想的滲透顛覆,維護中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領域安全,捍衛民族團結、國家統一。
(二)推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客觀要求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雹谧鳛槎嗝褡鍑?,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觀需要。通過完善專業教師隊伍、加強社會實踐、豐富校園文化活動等渠道開展高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活動,激發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國家觀、民族觀,深刻領會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深刻內涵,使大學生自覺自愿地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同向同行。
(三)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的現實需要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高校肩負著“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重要使命,堅持推進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一方面,能夠增強大學生對中華民族的歸屬感與認同感,使大學生充分認識到個人的成長成才與國家的前途命運是密不可分的,增強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主義制度的信仰,將個人成長成才統一于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偉大實踐之中;另一方面,能夠引導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道德品格,提升綜合素質與能力。
三、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路徑
(一)夯實大學生共同理想信念與愛國主義教育的理論基礎
高校思政課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渠道、主陣地。大學生只有樹立起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鮮明的愛國主義精神,才能解答好人生意義的自我實現、人生意義的自我超越以及追求什么樣的人生境界等重要的人生課題。第一,教育大學生學習歷史、了解歷史,培養歷史思維方式,以歷史的眼光看待事物的發展,樹立正確的歷史觀。通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進行價值傳播,讓大學生讀史明智、以史為鑒,激發大學生的歷史擔當與愛國情懷。第二,加強大學生對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和中央民族工作座談會的重點學習,提高思想政治覺悟。學習新時代開展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及我國針對少數民族貧困地區投入的扶持項目和惠民政策,充分了解新中國成立前后為解放各族人民和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提升各民族生活水平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切實增強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
(二)完善網絡育人體系
網絡科技的發展打破了意識形態教育的時空限制,豐富了教育形式與教育內容。第一,完善網絡教學平臺。充分利用現代網絡技術,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物質資源和精神資源與網絡教學相結合,打破傳統課堂教學的時空限制,豐富教學形式,更好地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第二,豐富融媒體平臺推送內容。立足大學生需求,通過融媒體平臺及時推送國家政策大事、重要會議精神以及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的優秀影視作品的宣傳片、精彩片段以此來吸引學生,提高學生參與度。第三,加大網絡監管力度。高校要加強網絡法治宣傳,嚴格把控校園網絡輿論,定期開展網絡安全教育,引導學生學會篩選網上學習的內容,自覺抵制外來思想的滲透,弘揚網絡正氣。
(三)增強大學生踐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能力
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不應該只是“內化于心”,更應當“外化于行”。大學生作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踐行者,其實踐能力是衡量高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成效的重要標準。第一,充分利用教育實踐資源。高校應當盡可能利用校園周邊的紅色文化、民俗文化資源開展教育實踐活動,可以組織學生前往博物館、紀念館、檔案館甚至少數民族村落,在實踐中設身處地地了解、學習、感悟中華民族的文化與歷史。第二,開展社會調研活動。在社會調研實踐中,能引導大學生深入有效地將“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知識與現實實際情況相結合,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利用學校和個人資源開展調查研究,分析問題撰寫調研報告,有助于學生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效性。
(四)加強高校思政教師隊伍建設
“打鐵必須自身硬”,教師的知識儲備、理論素養決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水平。首先,提高高校教師隊伍的專業知識與育人責任,做到“自己信仰堅定,對所講內容高度認同,做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的典范,才能講得有底氣,講深講透,才能有效引導學生真學、真懂、真信、真用?!雹燮浯?,思政課教師應該明確教師的職責是立德樹人,增強職業認同,明確培養社會主義時代新人的歷史使命,將“中華民族共同體”知識教學作為行動自覺,來對學生進行知識講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最后,建立健全思政課教師培訓制度??梢远ㄆ陂_放“中華民族共同體”知識學習培訓班、選派教師進行外出學習教育等活動,對教師進行系統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強化教師的理論知識儲備與綜合素養,才能更好鑄牢大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注釋]
①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六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人民日報,2014-09-30.
②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編.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
③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奮斗,2020(17):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