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許淵沖等老一輩翻譯家的翻譯實踐及其翻譯理論思想對中國文學對外翻譯傳播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品讀《許淵沖百歲自述》,不僅能窺見許淵沖文學外譯傳播成就,也能得出其對中國文學外譯傳播的啟示:翻譯文本多樣化,充分考慮受眾的閱讀期待和偏好;選取恰當的翻譯策略,提高我國文學對外翻譯質量;加強我國翻譯人才培養,注重中外譯者合作;拓展傳播方式和渠道,采取多元化傳播策略。
【關? 鍵? 詞】中國文學;對外翻譯;傳播;許淵沖
【作者單位】關平,河北閱讀傳媒有限責任公司。
【中圖分類號】I206;G206【文獻標識碼】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3.15.013
2022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1],對促進中華文化對外傳播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積極推動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加強中國文學對外翻譯傳播是主要途徑之一,對于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提高國際影響力,向世界展現具有悠久歷史文明的中國文化形象具有重要意義。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政府的大力推動和譯學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中國文學對外翻譯傳播取得了重要進展,越來越多的文學作品被介紹到國外,被外國讀者所熟知。當下中國文學對外翻譯傳播雖已取得一些成就,但仍存在困境和問題。我國著名翻譯家許淵沖憑借豐富的翻譯實踐和大量的經典譯作為中國文化對外翻譯傳播作出了重要貢獻,通過他的自傳《許淵沖百歲自述》,讀者可以深入了解老一輩翻譯家精彩的翻譯人生和豐富的翻譯理論思想,這對推進中國文學作品的對外翻譯傳播,擴大中國文學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助力中國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意義。
一、中國文學對外翻譯傳播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2023年6月,第29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期間,中國出版傳媒商報發布了《2023年中國圖書海外館藏影響力報告》,報告基于海外館藏中文圖書數據分析而形成,被業界視為評價中國圖書走出去水平的核心指標之一。報告顯示,2023年海外圖書館永久收藏品種數呈現下滑趨勢,中國當代文學作品在世界圖書市場仍受到青睞。在8種海外館藏最多的中文圖書中,收藏圖書館數量排名前列的是賈平凹的《秦嶺記》、王朔的《起初·紀年》和梁曉聲的《中文桃李》[2]。由此可見,中國文學在海外傳播的勢頭呈上升趨勢,但由于我國與其他國家在地域歷史文化、政治經濟、思想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差異,總體傳播效果不太理想。具體來看,在中國文學對外翻譯傳播中,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1.翻譯文本選擇范圍單一,受眾群體面較窄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從《詩經》《楚辭》到明清小說,優秀的文學作品多不勝數,為對外翻譯傳播提供了豐富的可供選擇的內容。在中國文學對外翻譯傳播的過程中,我們主要選取古代詩歌、經典文學名著,以及近現代文學史上著名作家的作品等文學性較強的純文學或嚴肅文學作品。這類作品具有較強的民族性和歷史性,對國外讀者的閱讀和欣賞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較難覆蓋普通大眾。近年來,科幻小說、網絡文學、兒童文學、諜戰懸疑等題材的文學作品激發了海外讀者的興趣,但這些并非傳統意義上的文學類型,中國文學的多樣性傳播仍需努力推進,以滿足國外讀者的多元需求。
2.文學對外翻譯質量不高,翻譯作品文化底蘊不足
隨著文化走出去戰略的實施,中國文學對外翻譯傳播工作大規模展開,對外傳播翻譯作品數量雖有增加,但在世界文學界中認知度仍然較低,不少翻譯作品傳播到海外后出現遇冷情況,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翻譯質量不高,阻礙了中國文學的世界傳播。一些作品經過翻譯之后,譯作語言不流暢,出現翻譯腔現象,讀來生硬拗口,令人費解,更遑論發揮文化傳播的作用。具體來看,很多作品在翻譯過程中缺少文化轉換,譯文只考慮原著字詞的表層含義、語法轉換規則,忽略了我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差異性,沒有考慮目的語國家讀者的閱讀習慣和審美習慣。文學翻譯不僅是不同語言文字之間的轉化,還是各種文化的交流與碰撞?,F階段許多中國文學作品經翻譯后,僅保留字面的準確性,作品中蘊含的深層次含義并沒有通過翻譯體現出來,削弱了原著的文化內涵。
3.缺乏優秀的本土對外翻譯傳播人才
中國文學對外翻譯傳播工作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翻譯傳播人才的素質,譯者是文學作品對外翻譯傳播的“把關人”,如今我國面臨從翻譯世界到翻譯中國的重大轉型,中譯外傳播需求空前增加,但國內培養的中譯外翻譯人才尚不能完全滿足對外宣傳對高端翻譯人才的需求。正如德國漢學家顧彬所說:在中國有不少好作家,但他們的知名度不高,是因為他們的作品多在國內發行,沒有被優秀的譯者翻譯成英文[3]。現階段,我國對外翻譯傳播人才隊伍整體在年齡結構、知識經驗、實踐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高水平中譯外人才較為匱乏,不少譯者面臨傳統文化素養不深厚、知識儲備不充足、文本分析視角單一、國際傳播意識較為欠缺、跨學科跨文化思維能力不足等突出問題。
4.出版發行渠道不暢,傳播力影響力有待提高
在文學走出去的過程中,作品翻譯并不是唯一的決定性因素,出版和發行渠道也是對外翻譯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會影響中國文學的對外傳播效能。出版和發行渠道是幫助中國文學對外翻譯作品進入世界文學市場,接觸外國讀者的重要媒介和平臺,因此,選擇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出版發行機構可迅速提高中國文學在國際市場上的聲譽和地位。在當前以政府為主導的文學外譯環境下,中國文學對外傳播途徑一般是由國內翻譯工作者和出版機構對作品進行翻譯出版,然后再由我國圖書對外發行機構或少數幾家海外經銷商進行海外銷售。當下我國出版發行機構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尚不能與英美等西方國家的大型圖書發行商比肩,加上國內出版社對海外市場缺乏足夠的研究和了解,導致外譯傳播在國際市場上推進的廣度和深度有待拓展,中國文學難以實現有效的傳播推廣。
二、從《許淵沖百歲自述》看許淵沖文學外譯傳播成就
許淵沖是我國著名的翻譯家,被譽為“詩譯英法第一人”,其譯作幾乎涵蓋了整個中國古典文學,很多經典譯作在國際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力,擁有大批海內外讀者。許淵沖的自傳《許淵沖百歲自述》,為了能夠完整記錄和展現他的人生經歷和人格魅力,書中章節按時間順序分為“活水源頭”“西南聯大”“留學法國”“翻譯人生”四部分,一路從孩提時代追溯而起,完整呈現了這位大師的成長之路?!胺g人生”一章介紹了許淵沖1950年回國后的人生閱歷,并著重介紹他對中英法文的翻譯理論和實踐,其中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論”,見解獨到。1999年,許淵沖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2010年,獲得“中國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2014年,榮獲翻譯界最高獎項“北極光”杰出文學翻譯獎。從本書可以看出,許淵沖憑借豐富的翻譯理論實踐和翻譯著作為中國文學外譯傳播作出了突出貢獻。
1.具備文化自信和歷史使命感,推動中西文學交流
翻譯是促進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對于豐富和發展世界文化具有重要作用。許淵沖始終懷著強烈的歷史使命感、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從事文學翻譯活動。他認為,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獨一無二,中國文學翻譯者的責任就是將中華文化更好地融入世界文化,讓世界文化變得更加光輝燦爛。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中國文化外譯主要是由外國的漢學家或者傳道士發起的。20世紀80年代初,許淵沖打破文學外譯傳播中“西學東漸”的不平等狀態,改變我們在文化傳播中的傳統弱勢心態,選擇代表中國文化精髓的中國傳統詩詞、戲劇、小說進行對外翻譯,在翻譯方向和翻譯選材上走在時代前沿。許淵沖深諳中西語言文化的異同,在翻譯過程中始終秉持開闊的文化視野,創造性地選擇和使用翻譯方法,注重對文本所蘊含文化意義的闡釋和轉換,既保持原著文化特色,又注重發揮譯語優勢,達到忠實原作與追求藝術美的辯證統一。他憑借對中國傳統文化和文學的熱愛,翻譯了大量的經典作品,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促進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2.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學翻譯理論,豐富世界翻譯理論
許淵沖不僅翻譯了大量經典著作,還致力于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學翻譯理論,彌補國際譯壇上中國學術話語缺失的短板,提升中國學者在國際翻譯學界的地位。許淵沖的翻譯思想總結概括為:“美化之藝術(三美論、三化論、三之論;翻譯是藝術),創優似競賽(再創論、優勢論、三似論、競賽論)?!痹S淵沖結合自己豐富的翻譯實踐經驗,積極借鑒和廣泛吸收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精髓(比如老子的《道德經》,孔子的“從心所欲不逾矩”等儒家經典思想)和近代翻譯家的翻譯理念和研究成果(比如魯迅的“三美論”、嚴復的“信達雅”、朱光潛的“藝術論”、錢鐘書的“化境論”等),同時對西方譯論中的一些觀點進行“拿來主義”式的創新吸納,逐漸構建和形成自己的翻譯理論思想。許淵沖的翻譯理論內涵豐富,具有重要的學術引領價值,既扎根于中國傳統經典譯論,與傳統翻譯思想一脈相承,又保持一種多元文化價值觀,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國際性和現代性,對于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譯學話語體系、發展完善中西翻譯理論具有重要意義。
3.發揮譯者主觀能動性,促進中國譯者的文學外譯工作
許淵沖強調文學翻譯不只是文字翻譯,文學翻譯的最終目標是使譯文成為翻譯文學,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要發揮譯者的主觀能動性,實現從忠實到創造的轉變。在其翻譯理論“優勢競賽論”“再創論”“以創補失論”中均體現了這一觀點。文學翻譯是藝術,不是科學。以往的翻譯理論注重原文和譯文的對等真實,“優勢競賽論”“再創論”的核心思想是以“美”為標準,發揮譯語優勢,創造性地傳遞原作美感,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僅能理解原文的意義,還能獲得良好的審美體驗。為了傳達藝術美,譯者需要發揮主觀創造性,采用“深化、等化、淺化”等翻譯方法,通過意譯來努力達到神似的境界,實現譯作的“意美、音美、形美”。
在翻譯實踐中,許淵沖大量采用“以創補失”法傳達原作情趣,使譯文優于其他譯作,如《峨眉山月歌》《念奴嬌·昆侖》《為女民兵題照》等都是成功的創造性譯例。此外,中國譯者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浸潤成長,對中華文化注重直覺、意境等的審美原則更加了解,能夠體會到經典文學更為深刻的韻味和意境,因此,更適合進行中國文學的外譯傳播。許淵沖還與美國漢學家宇文所安就中國譯者能否做好中國古典詩歌英譯的問題進行交流,并撰文批判了宇文所安說的“中國譯者把中國古典詩詞進行英譯是不可能成功”的這一觀點[4]。
4.翻譯作品出版數量多,出版發行機構傳播影響力大
在長達80年的翻譯生涯中,許淵沖翻譯了100多本名著,既有中譯英、中譯法,又有英譯中、法譯中,還有大量的翻譯理論著作,可謂著作等身。有學者就許淵沖中譯英作品數量進行統計發現,其譯介作品題材種類涉及20種,主要集中于詩歌譯介,其次是戲劇譯介,單篇譯介數量達到2049種。許淵沖所譯中國文學典籍再版、重印次數驚人,唐詩宋詞的再版超過20次[5];與陸佩弦、吳鈞陶合譯的《唐詩三百首新譯》重印超過10次;《唐宋詞一百五十首》《唐宋詞一百首》重印超過5次[6]。
許淵沖譯作的出版發行機構在業界均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和權威性,這有利于擴大和增強許淵沖及其翻譯作品在國際上和譯學界的影響力。比如,由國內圖書翻譯出版領域具有較大影響力的中譯出版社出版的《許淵沖英譯毛澤東詩詞》,進一步擴大了毛澤東詩詞的影響力;由世界知名出版公司英國企鵝集團出版發行的《不朽的詩》(三百首),是許淵沖英譯作品在英語世界得到權威認可的有力證明。
三、許淵沖文學翻譯成就對中國文學外譯傳播的啟示
從《許淵沖百歲自述》可以看到著名翻譯學者許淵沖先生在跨文化交流中,憑借高度的歷史擔當精神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無限熱愛,為燦爛的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了巨大貢獻,為我國中國文學的對外翻譯傳播帶來了重要啟示。
1.翻譯文本多樣化,充分考慮受眾的閱讀期待和偏好
文學翻譯作品的選擇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第一步,影響著國外讀者對中國文化的接受程度,以及我國文學在國際上的地位。當前海外讀者不僅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感興趣,也對我國的發展變化產生了濃厚興趣,因此,在當下的對外翻譯實踐中,譯者既要重視通過翻譯把幾千年文化積淀形成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及其核心價值觀介紹到國際社會,又要注重構建多元的當代中國形象,聚焦中國傳統文化和現當代文化的廣博素材,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形象。在翻譯實踐中,還要充分考慮受眾的審美習慣和閱讀接受習慣,針對不同國家地區的文化心理和審美需求,選擇優秀的文學作品進行對外翻譯傳播,使中國文學真正融入世界文學體系中。
2.選取恰當的翻譯策略,提高我國文學對外翻譯質量
翻譯水平決定了中國文學在海外能夠走多遠。近年來,我國一些作家的文學作品在國際上屢獲大獎,他們自身在國際上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比如莫言、劉慈欣、賈平凹、余華、麥家等。這些作家的作品在國外被廣泛翻譯傳播,在國際文壇上展示了中國文學的魅力。就這些成功案例來看,除了作品內容優異精良,其對外翻譯質量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文學作品都具有一定的文學性,不能簡單機械地翻譯,更不能片面地追求詞語翻譯的精準,而是要結合原著的具體語境,綜合考慮讀者的閱讀興趣、審美趣味和接受水平,采用合適的翻譯方法技巧進行創造性翻譯。
具體來說,翻譯策略通常分為異化和歸化兩種。異化策略是讓“讀者向作者靠攏”,翻譯強調保留源語言文化要素,吸納外語表達方式。歸化策略則要求譯者向目的語讀者靠攏,采用讀者習慣的表達方式來翻譯傳達原文內容。結合我國文學在對外傳播中已取得的成就可發現,在對外翻譯時應側重采取歸化策略,即在確保準確傳遞作品內涵的基礎上,使翻譯的語言文字和表達方式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和閱讀習慣,從而產生良好的傳播效果。
3.加強我國翻譯人才培養,注重中外譯者合作
我國翻譯事業的發展需要高素質翻譯人才的支撐,為了更好地滿足國際傳播的需要,完成好對外翻譯任務,要大力培養既能翻譯又懂傳播的復合型翻譯傳播人才。優秀的翻譯人才除具備一般翻譯人員所需的扎實的專業技能、豐富的知識儲備和較強的外語翻譯能力外,還要提升多元文化能力,在增強歷史文化底蘊和學術積淀的基礎上,加強對外國文學和文化的學習了解??v觀我國著名的翻譯大家,無不是學貫中西,熟悉中西方歷史文化、社會背景、價值理念等方面的差異,這樣在翻譯過程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駕輕就熟。
此外,新時代翻譯人才還要打破翻譯學和傳播學之間的學科限制,注重翻譯能力、國際傳播能力、合理使用新媒體技術工具能力等綜合素養的培養,成長為能夠講好中國故事的專業人才?,F階段,外國譯者及西方漢學家在中國文學外譯傳播中依然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對外翻譯傳播活動中,宜采用中外譯者合作翻譯,以國內譯者翻譯為主,國外譯者加以潤色修改為輔的方式,確保翻譯作品既符合國外讀者的審美期待,又保留中國文化的精髓。
4.拓展傳播方式和渠道,采取多元化傳播策略
我國文學作品在完成翻譯以后,還需要采取多種傳播策略并通過各種傳播渠道傳遞給國外受眾。發行機構是中國文學對外傳播的主要渠道。我國出版社要綜合考慮翻譯作品的文學價值和商業價值,加大宣傳推廣力度,開展調查研究,針對不同的國際市場情況采取不同的營銷策略。同時,還要加強與海外出版機構的合作,借助其完善的發行渠道、豐富的營銷經驗和國際品牌影響力,積極培育開拓海外市場,提高作品的國際知名度和競爭力。我國出版社還可以依托國際書展、國際文學研討交流活動、海外讀者見面會等渠道,拓寬我國文學作品的海外傳播范圍。在傳播方式方面,出版社可以采取彩繪本、漫畫書等方式進行生動有趣的翻譯傳播;充分利用數字媒體技術,在網絡上推出配套的電子書、有聲讀物等;進行短視頻、影視化創作,多渠道、多形式地向世界推介中國文學,使中國文學形成更廣泛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李江珊. 中國文學翻譯與傳播研究:第五屆桂子山翻譯與傳播高層論壇綜述[J]. 外國語文研究,2023(1):109-112.
[2]2023中國圖書海外館藏影響力研究報告發布:當代文學作品仍受青睞[EB/OL].? (2023-06-19)[2023-
08-06]. http://ent.people.com.cn/n1/2023/0619/c1012-
40017192.html.
[3]張玉田. 中國文學對外傳播論略[J]. 中國文化傳播,2022(1):83-95.
[4]梅啟波. 杜詩英譯的原則、策略與跨文化傳播的話語權:以許淵沖與宇文所安的杜詩英譯為例[J]. 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5):101-109+155.
[5]李正栓,嚴云霞. 許淵沖翻譯思想在對外文學話語體系建設中的貢獻及其啟示[J]. 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20(1):93-98.
[6]戴文藝. 翻譯文學經典的形成:以許淵沖漢詩英譯作品在英語世界的傳播與接受為例[J]. 海外英語,2021(18):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