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盼盼

要了解一個人,不妨立足于他寫的文稿和詩歌去分析。原因在于:第一,文學與內心的感情成正比。所謂“心有思,自成文”,因此,一個人寫出來的東西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真實的內心世界。第二,所寫之事經得起時代的考驗。一個人不能欺騙所有人,更不敢昧著良心寫不合適的話,如諸葛亮的《出師表》談及“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就是“三顧茅廬”的印證,這欺瞞不了別人。因此,依據文本,我們可以更為客觀地看待歷史人物。帶著這樣的思路,我們不妨立足曹操的《短歌行》,看他的慷慨與憂愁以及他的理想和抱負。
一、一首詩歌,兩種情懷
《短歌行》是曹操以樂府古題創作的詩歌。我們知道,樂府詩大多數都是四言詩,讀起來朗朗上口,節奏感強烈,有自覺的代入感。《短歌行》本來有兩首,我們教材摘錄的是第一首。本文緊緊圍繞文本的內容,分析其表達的兩種情懷:其一是慷慨之情,其二是憂愁之苦。
(一)慷慨之情——慨嘆時光不再,渴望共謀大業
如果說世界上有一種東西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那么它肯定是時間。每天在日出日落之間,每年在春夏秋冬之中,時間既沒有給予誰多一點,也沒有給予誰少一點,在時間的天平里,誰都是受益者。然而,時光又匆匆流逝,如白駒過隙。于是,曹操在《短歌行》中發出這樣的感慨:“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詩人拿著酒一邊喝一邊高歌慨嘆,時間真是過得太快了,就好像早上的露珠一樣轉瞬即逝,自己失去的時光也實在是太多了。詩人聯想自己在政治上、軍事上的打拼,為了黎民蒼生、國家社稷每天過著刀光劍影的生活,不知不覺之間半輩子的時光已經過去。當然成績也是斐然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名義上維持著大漢王朝的統一,四境之內莫敢不從。所以,面對這樣的境況,曹操是慷慨的,他嘆道:“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在古代文人中,“酒”是特別的東西,開心時刻,當豪飲三百杯;悲傷時刻,當三杯兩盞淡酒。曹操也不能免俗。但曹操喝酒,更是樂觀與豁達的表現:時光雖不再,但并不妨礙他始終以積極的心態面對時局。面對自己半輩子以來的成就,他樂意與人分享這份無上榮耀。于是曹操借用《詩經》中的詩句來表達對這么多年共謀大業者的肺腑之言:“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這里描寫的是,曹操舉行了一次朝廷宴會,有“笙簫”之樂,有的人認為《短歌行》是“求賢之詩”,所以此時是曹操表達自己對賢人的渴慕。確實如此,曹操想借一次宴會表達這種情感,但目的歸目的,宴會上表面的意思是,感謝大家這么多年不離不棄,今天在這里,請允許“我”奏瑟吹笙,恭請各位嘉賓一起共享這份榮耀。因為要成就偉業,單單靠一個人的努力是絕對做不到的,需要的是一個協作的團體,幸運的是曹操有智囊團,也有軍事過硬、忠心耿耿的將領團體,這是同時代的孫權和劉備所妒忌的。這樣的宴會,也讓他的智囊團更加團結和忠心,更為重要的是傳達了一個信號——曹操想與天下英才一起共商國是,共謀大計,于是很自然地表達了自己的求賢若渴之意。
(二)憂愁之苦——苦悶英才流失,擔憂求才不得
《老子》有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腳踏實地走好每一步。對于曹操來說,現實更為迫切,因為他已經走過了半個世紀,在人均壽命不及50歲的封建時代,曹操已經感受到了無限的惆悵。因為要維持這樣一個來之不易的暫時和平的局面,單單靠一代人的努力是不夠的,曹操深諳于此。如果沒有后續人才的加入,隨著老一輩人逐漸離去,國家有可能分崩離析,百姓還會流離失所,自己打拼半輩子的心血也會一無所有。因此,如何維系國家穩定成為曹操晚年重要的工作思路。于是,曹操由上文的“共謀大業”轉到了“求賢若渴”的思想上來。他對著明月長空,抒發自己的憂嘆之意:“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曹操把人才比喻成天空的明月,發自內心地憂愁——“什么時候我才能把你們拾掇呢?”言外之意就是說,什么時候這些人才能為我所用呢?但明月無語,于是曹操只能衍生“不可斷絕”的憂愁,他更希望天下英才都能夠穿越南北的田間小路屈駕而來。這里請注意,作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漢丞相曹操,居然用“枉用”一詞來形容自己,對于位高權重的他而言已經相當了不起。比較值得玩味的是“契闊談宴,心念舊恩”一句,意思是久別重逢的朋友聚會。初次認識怎會說久別重逢呢?實際上,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以前那些跟“我”分道揚鑣的人也希望再次駕臨這里,這種豁達、這份情懷,讓人無限欽佩。曹操一直強調“唯才是舉”,不管是什么等級的人,只要是人才,他都接受,包括反對者和批評者。從古代以出身、等級、權勢為背景的落后觀念來講,曹操已經超越了時代。
詩歌的最后,更是袒露心聲,將心底那份對賢才的渴望表達到了極致。他吟誦道:“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首先,“烏鵲南飛”比喻當時很多人才都跑到了孫權和劉備那邊去,讓曹操很是傷心。但它們“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哪里才有它們的棲身之所?言外之意,南方其實不適合你們,不如回到北方來,因為這里有你們大展拳腳的地方,這里曹操引用《管子·形勢解》中“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來表達這種渴望,也表示他希望盡可能多地接納人才的想法。曹操更借用“周公吐哺”的故事[《史記》曾記載:“(周公)然我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 來表達對人才的強烈渴望,可以說他已經在想方設法覓得人才了,足以見其誠懇,但人才并沒有都投靠曹操,這也是他憂愁的地方。
二、曹操一人,震撼時代
其實,后世和同時代的很多人都鄙夷曹操,比如同時代的佼佼者,尤其是劉備、諸葛亮、孫權等這些與之對立的人物,是因為他們深深知道曹操實在強大,不管是在文學上,還是在政治上,抑或在軍事上,包括在人性上,他悲天憫人,他心懷天下,都讓這些人深深敬畏。所以,他們只能將其冠以各種名號,從心理上打擊他,把他塑造成“奸雄”和“亂臣”。但曹操堅韌的本性鑄就了他的樂觀與豁達,不會將這些“虛號”放在心上,反而讓他更順從自己的內心想法,為國家的再次統一奔波勞碌。《短歌行》雖短,但哲思深厚,透露出來的是那份慷慨和憂愁,寄托的是他心懷社稷天下、渴望天下英才的心愿,就這一點來說,曹操不但超越了時代,還震撼了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