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基右 朱黎 云南師范大學
為促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并落實國家區域發展戰略,推動體育事業協同并進。 《“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提出發揮自然生態、民族民俗等優勢,結合體育運動,發展特色文創產品和旅游商品。習近平同志在黨中央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基礎理念,需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發展。誠哉是言,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在此共生關系下,文化、體育、商業便產生了三維交融。
白晉湘提出:民族傳統文化需與現代體育文化共生共榮,與鮑明曉指出的:體育發展需要融入到社會經濟大局之中。在二者觀點結合下浮現出:以文促商,以商育體,以體揚文的閉環邏輯。胡平同提議:在面對大商業、大市場、大文化的時代背景下,將文化與經濟結合起來運作,形成一種商業文化景觀。[1][2]商業是交易與時尚的合作,文化是思想與傳承的表達。將二者割裂的狀態交織一體,便確證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是中國式現代化題中應有之義。
蒙古族在草原盛世時期于蒙古太宗七年(1235 年)南下征宋。1253 年忽必烈攻陷云南大理。其凱旋后派享有蒙古帝國“四獒”之稱的速不臺長子兀良合臺續伐百濮之地,于1254 年攻克昆明,1256 年在阿術率領下攻克滇南之地,至此,蒙古族正式進入了杞麓湖畔。
1.2.1 古代軍事活動遺存
《蒙韃備錄》云:“韃人生鞍馬間,人自習戰,白春祖冬,旦旦逐獵,乃其生涯”。由于常年戰爭所需,世居在草原上的蒙古族自幼習得摔跤、馬術、箭術,煉就堅實之軀,鍛已堅強之魄。《元史》記載:“蒙人皆兵,上馬則備戰斗,下馬則屯聚牧養”。戰敗遺留在云南的蒙古人退居杞麓湖,扎根興蒙鄉,仍把摔跤作為本民族主要的體育活動。
1.2.2 生存環境中的嬗變
體育活動誕生于人民勞作活動,民族傳統體育皆此。民傳體育的衍生與變化是在特定政治、經濟、文化環境中實踐的結果,并隨著自然環境、社會氣氛、心理氛圍等多重變化下形成的一種生成機制,該機制對民族體育類型及特征具有重要影響[8]。民族體育對這生成機制產生能動性并不斷作用于傳承與積累中。興蒙蒙古族由內遷民到降伏民,從游牧到農耕,從逐水而居到圍湖墾田,成了杞麓湖畔地道的居戶。[4]這些多重的變化下促使民族體育出現了新的適應性改變與發展。導致馬術逐漸消亡,發展成套馬運動。
1.2.3 民俗文化的催衍
因客觀環境及規律的改變入滇蒙古族先前的宗教觀念逐步淡化,摒棄思維的禁錮,并逐漸適應與發掘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在此,宗教思維的淡化導致原來傳統體育文化的也從“娛神”到“娛人”的轉變,使民族體育文化從神回到人,從祭禮變為民俗,并創造出獨特的符號系統。因空間的改變與時間的流動興蒙鄉蒙古族將一些傳統體育嵌入特殊節日之中便得以傳承。
2.1.1 商業交往文化先行
“民族文化是我們的特色,為什么不用它來幫助群眾增收致富呢?”云南省人大常委會王樹芬在深挖興蒙鄉歷史文化工作時指出。[5]不斷挖掘歷史文化是為了發展當地文化景觀從而加深鄉村認同,大力培育文化產業是為了實現鄉村振興。文化景觀能夠溫潤、適宜的土壤來增進鄉村認同和各民族的情感鏈接,進而服務于鄉村文化振興,打造出可長期延續的鄉村旅游名片。[11]將“文化-鄉村-景觀”三者融合,以文化景觀為主體的文化脈絡與鄉村骨架。再此融合發展下可形成強烈的氛圍活動空間與活動行為空間,人們駐足、體驗、感受景觀的風土人情,在特色傳統文化活動加持下,形成與其他村落不同的感覺。每每想起有關那達慕、魯班節、憶族節的文化符號時,大腦必然會想起興蒙蒙古族。人們不僅追求地域文化體驗的快樂,更需要情感聯結的滿足,所以人們的情感依賴需要鄉村氛圍空間襯托并寄托在民俗活動互動過程之中。所以建構成熟的文化景觀邊便是商業發展的先行,這也是一種利用文化資源,建構文化事業的第一步。
2.1.2 文化帶頭商業促成
“彰顯特色、打造產業、創新智慧、追求卓越”是近年來興蒙鄉建設特色小鎮的目標。[12]興蒙鄉需要運用特有文化資源發展文化事業構建文化產業。如何發展,怎樣長期發展這是需要厘清的問題。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是源與流的關系,依托文化資源發展文化事業最終形成文化產業。[13]無事業便無產業,文化產業可為文化事業提供營養,互利互贏才可生生相惜。相比較二者,文化事業更傾學術與嚴肅,后者更為娛樂與休閑。對于少數民族文化產業化的發展文化事業需樹立當地傳統文化自信并與當代文化價值同行與時尚消費保持同步與當下國情商業體系共生。[14]所以文化產業先看作是文化其次才屬于經濟范疇,需以一種“項目合并價值發展觀”去看待,文化產業的發展不可離開文化價值也不能沒有項目拉動,其可理解為文化產業一半依賴于社會的創造性思維,一半則源于人的存在與精神。[15]在文化視域下以“資源-事業-產業”的形式促成,則可以形成一條可持續的商業文化。
2.2.1 聚焦商業力抓體育
通海縣縣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寫道:2022 年,我們抓實產業抓好發展第一要務,做精一產、做強二產、做優三產。[16]支持舉辦花街、那達慕、火把節、憶族節等節慶活動。通過用好“量”字,壯大興蒙鄉經濟。其中利用上述以文促商邏輯,興蒙鄉結合自身特色環境盤活土地資源并利用項目激勵旅游建設打造“夜間經濟”“地攤經濟”,助力節慶活動開展力抓體育項目融入,積極舉辦特色傳統體育表演讓外地游客“融進來”,堅持實施競技體育培養使當地青年“走出去”。利用鮑明曉學者提出的多場景疊加時代(視覺維度、商業維度、媒介維度、心理維度、技術與服務維度)讓傳統體育與藝術交織,用網絡流量為管道將文化傳播,使人們通過合理的特色體育文化體驗產生認同。
2.2.2 做強體育商業助力
無論是傳統體育還是競技體育都離不開青年這一群體,所以學校作為傳承文化的主要載體,擔任著傳承民族傳統體育及競技體育的重要責任。根據新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的要求,需加大對學校傳統體育及競技體育的投資建設。合理修建射箭、摔跤場地,開展舞龍、蒙古武術等培訓課,培育相關特色人才。采用體文旅帶動策略,使相關人才豐富旅游事業。[17]優化舞龍、武術等表演性項目,改進拔河、跳樂、打鞭等參與性項目,整合射箭、摔跤等競技性項目。使人們提起精神、凝聚靈魂、磨練元氣。通過商業助力項目加持,從學校入手強化青年,由學校社團活動反饋到商業文化之中。吳江萍在對“體旅農”融合發展研究中表明:通過政策支持和招商引資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提高農業品牌效益,增強農民健身意識,可形成特色鄉風。建設特色社區廣場,利用傳統體育活動加強農民健身意識,并引導當地農民積極參議商業活動,設置合理“勞有所得”機制,使旅游事業活起來。
2.3.1 文化訴求體育途徑
中國體育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保持自身體育文化的鮮明特色并向世界傳播不僅是建設體育強國的需要,也是保持世界體育文化的多元化,促進世界體育文化和諧、健康發展的需要。[12]傳統體育文化是各民族在生產實踐和長期生活中所積累、世代相傳的,具有一定的體育內涵與外延的傳統文化,涉及健身、養生、競技等各方面。[13]提煉興蒙鄉蒙古族傳統體育可得到目前還保留南遷之前崇尚“勇”和“力”的英雄精神,所以摔跤與射箭得以傳承。按照田麥久的項群理論及能量統一體劃分,并以學校為載體培養學生傳統體育愛好,通過運動員選材可有效挖掘興蒙鄉優秀運動人才。蒙古族運動員在技能主導類格斗對抗項群中具有明顯優勢。[14]這也能側面映襯出蒙古族血脈所蘊藏的精神。政府應積極挖掘當地蒙古族原始信念,試圖激發、保護、喚醒滇南蒙古族的更醇厚更頑強的草原魂魄。所以通過體育為途徑解決當地文化訴求將是一種可能。
2.3.2 體育承載文化散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很重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將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別要注重提升農民的精神風貌”。[15]體育可粗略分為“硬實力”“軟實力”。可將體育文化中的“硬實力”軟下來注入更多文化內涵使廣大農民群眾滿足集體精神文化需求,推波助瀾為鄉村振興鑄魂。落實于興蒙鄉,通過具有草原風格的社區廣場建設,相關體育裝備的補充及社會體育指導員的貫徹執行,推進傳統于現代體育的融合共生。將興蒙鄉現存體育項目進行競技健身、娛樂表演、民俗節慶、生產勞作、休閑益智的劃分羅列,使廣大農民群眾依情況進行興趣培養,并交織上述“以商育體”邏輯組織群眾參與鄉村比賽或參加各商演活動,形成良好持續性鏈條從而達到文化散布的目標。
以文促商,以商育體,以體揚文的閉環邏輯與《關于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實現高度耦合,政策中四個基本原則指出:①文化引領、產業推動;②農民主體、多方參與;③政府引導、市場運作;④科學規劃、特色發展。[16]將文化作為根本,把產業當作載體。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引領,統籌興蒙鄉蒙古族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采用文化脈絡和鄉村骨架理論打造成熟的文化景觀,提高鄉村文化賦能作用促進產業發展形成興蒙人的商業文化,達成以文促商的要求。推動鄉村人才振興,需要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必須結合文化和旅游部會同教育部等部門研究提出一系列匯聚鄉村文化人才的工作舉措。[16]以政策為導向通過各部門及商業項目多管聯動建設興蒙鄉特色社區廣場和體育場館。培育興蒙鄉蒙古族的優秀傳統體育項目,以農民為主體積極鼓勵參與娛樂表演類體育項目,以青少年為依托重點培養摔跤、射箭等競技類項目。通過興蒙鄉廣大農民群眾體育活動的參與使興蒙鄉體育“活”起來,再結合當地競技體育發展使興蒙鄉體育“走”出去,最終逐步實現興蒙鄉人的體育自信,從而達到文化宣揚的高度。
只有讓傳統文化適應現在人和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才可以使傳統文化流傳下去,才是真正地保護了傳統文化。文化應該適應人,而不是人去適應文化。所以文化需要利用商業為載體實現以文促商的路徑,又通過商業對各體育的培育達到以商育體的效果,最終通過當地傳統體育為渠道將文化進行宣揚,實現以傳統體育為主導的商業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