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富豪 清遠市清城區鐵英外國語學校
初中階段學生學習體育課程其目的是幫助學生鍛煉體能,提高對體育與健康的認識。但在當前的體育教學模式下,大多數教師實施的教學方法不僅讓學生對體育學習產生誤解,還會影響這一課程目標的實現。現今,在新課改的推進下,教師要積極地轉變自己的教育觀念,把思想真正地從“應試教育”的模式中解放出來。尤其是初中體育教師應堅持以鍛煉學生體能,提高學生對體育與健康的認識為己任,分析當前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優化初中體育教學策略,實現初中體育教學目標。
“學練賽”一體化教學模式是以“學、練、賽”為主線,在學的基礎上,注重技能的訓練,在練的過程中更注重技能的應用,在賽的比拼中,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簡單來說,“學練賽”是對新教育模式下的整個教學環節的綜述。
“學”既包括教師向學生傳授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也包括學生由自身認知內驅力的影響下而產生的自動自發的學習行為。教師應根據課程目標的要求,結合本學期應教的教學內容,靈活使用一些教學媒體資源,通過適當的教學方法,從而幫助學生掌握所學知識,達到課程目標要求。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討論,鼓勵學生大膽地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和見解,集思廣益,形成頭腦風暴效果,從而實現學習的目的。在此環節中,教師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在課堂上做到心中有數。其次,要培養學生認真思考、善于質疑的習慣。
“練”即通過課上或課后的練習,達到鞏固所學知識或技能的效果。練習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內化所學的動作技能,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毅力、耐心、恒心等優良品質。在練習中,教師應根據所教動作技能,組織學生進行練習。以學生為主體,開展學生個人練習或小組練習;也可依據動作技能的難易程度,開展單個動作的練習或動作組合練習。在練習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對學生進行指導和糾正,幫助學生掌握所學動作技能。
“賽”是通過設置形式多樣且富有趣味性的比賽活動,來檢驗學生的學習、練習情況,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達到寓教于樂的教育效果。借助比賽,可以使學生及時地發現自身所存在的不足,向優秀者看齊,從而取長補短,完善自身。且同學間的公平競賽,有利于增進同學間的情誼,團結集體,形成公平、誠信的人格精神。
“學、練、賽”可以互相促進,互為前提,學是練之基礎,練是學之鞏固,賽是學、練成果之檢驗。
引體向上運動作為中考體育中的必考項目,對初中生的身體健康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引體向上是對上肢力量和腰腹部力量的訓練,而上肢力量和腰腹部力量對學生的體育學習有著重要影響,并且還影響著學生日常生活活動中的活動能力、協調能力。所以說引體向上對初中生來說非常重要,同時也是他們進行學習時必須要掌握的一項重要練習項目。因為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以后的體育學習中有足夠強大的身體素質支撐起他們去學習各種體育知識和技能,也才能在未來進入社會后能夠很好地進行工作。且隨著國家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也越來越豐富,初中生又處于身體發育的高峰期,在此情況下,初中生群體中會存在一些因飲食沒控制住導致體重超重的學生,也會有因食用過多垃圾食品而造成營養不良的學生,對于這兩類學生,可以通過對他們進行適當的引體向上訓練,達到減輕體重,增強體質的效果。
與高強度的運動相比,學生們更傾向于溫和的鍛煉,并且不喜歡在運動后滿頭大汗。因此,大部分的體育教師都是采用傳統的方法進行教學。比如,像是引體向上這種高難度的訓練。這種訓練方式會使學生產生很大的挫折感,進而影響到他們對運動的興趣。另外,有些體育教師將現代的體能訓練方法引入到了教學中。一些初中生不但學習壓力大,又處于叛逆期,如果強行進行高強度的身體鍛煉,會使他們產生抵觸情緒,從而使參加現代體育鍛煉不為人所接受,甚至產生適得其反的結果。在信息時代,體育運動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大,相對于身體素質的鍛煉,學生們更愿意呆在家里玩電子游戲。所以,在體育教學中進行體能訓練,首先要解決學生的認同問題,讓學生、家長、社會各界都接受這種新的體能訓練模式,這將促進中學體育教學模式的進一步發展。
由于引體向上這項運動對初中學生來說存在學習難度,學生們因畏難心理導致對引體向上運動的學習熱情不高。且教師由于缺乏對學生興趣的充分了解,難以在體育教學中,設計出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教學活動,導致學生在體育學習中缺乏對體育活動的充分體驗。
由于我國的體育教育改革剛剛起步,很多學生對這種新的體育教育知之甚少,很多人仍然把體育作為一種簡單的運動項目來看待。這也是為什么他們對這個專業并不感興趣的主要原因。另外,由于大多數學生缺乏系統的運動訓練,導致很多人缺乏運動意識。盡管由于國家政策的變化,初中的體育教學有所變化,對唯分數論的觀點有所淡化,但仍然存在著學習壓力和缺乏足夠的體育活動機會的問題。總之,中學體育教育的問題不能完全歸罪于學校和教師,學生也是使體育教育產生問題的原因之一。很多學生自我控制能力差,參與體育活動需要教師和學校的監督,只有少數的學生才能自覺地參加體育活動,進行體育訓練。
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一些家長沒有意識到體育教學的重要性,認為智育是學生學習的首要任務,體育教學是可有可無的,這使得體育課成為一種空洞的存在,常常被其它學科所占據。由于青少年學生的體質處于發展的關鍵時期,父母、教師對他們的體育教育不夠重視,占用了他們的運動時間,導致他們的體質逐漸衰退。
引體向上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運動,一般的初中生最多也就做一兩個,有些身體素質差的學生根本做不到。此外,該運動本身的條件也比較苛刻,與其它運動相比,對學生的興趣不大,因此對引體向上運動的熱情也就相對降低了。在傳統的體育教學中,教師通常是在課堂上給學生講解動作,然后進行枯燥無味地重復練習,而當他們掌握了動作的時候,他們就會失去對動作的興趣,所以教師很難保持他們的學習熱情。因此,教師要在教學方式上進行改革,重視靈活的教學,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引體向上需要有一個適合初中生進行引體向上的場地,這就要求學校要創造一個良好的運動環境,確保足夠的單杠,以防止學生在這里等候太久;另外,場地的建造也要方便同學們的參與。比如,在操場、男生宿舍旁邊,讓他們隨時都能參加。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可以適當地加入一些游戲。初中生都是精力旺盛的孩子,他們對玩游戲的熱情很高,因此,教師在教他們引體向上這項運動的時候,可以適當加入一些游戲元素,把教師教給他們的技能,變成他們自己的訓練方式。男生在初中的時候,主要是生理和心理上的不均衡,而班上的學生也會有不同的發展。不過,班上的學生都有集體榮譽感,尤其是男生,他們更在意自己的尊嚴,就算教師帶著他們去做高難度的訓練,就算他們不愿意,也會為了團隊的榮耀而努力。因此,教師們可以運用這個特性來進行教學。
如果學生在學習了引體向上的訓練方法和技巧之后,再讓他重復訓練,很可能會讓他們產生厭煩的情緒,降低他們的訓練熱情,從而影響到他們的訓練效果。因此,在引體向上訓練中,教師要采取一些措施來提高學生的引體向上的興趣,使他們在引體向上的過程中始終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以保證引體向上的訓練效果。在此基礎上,教師應不斷地完善引體向上的教學和訓練方式,使學生能夠在不同的訓練內容下獲得更多的鍛煉體驗,從而使學生能夠積極地參加引體向上的訓練。同時,教師也可以采用“捆綁”的方法,激發學生對引體向上的興趣。所謂的捆綁訓練,是指在引體向上和其它運動之間進行穿插練習。例如,在練習籃球時,給中學生做幾分鐘的引體向上練習;在競技比賽中,可以把引體向上運動作為一種懲罰機制,如果有人違反了規則,或者是失敗了,那么就必須要進行一些引體向上的懲罰。這種方法可以讓引體向上的訓練變得更加的簡單,可以讓學生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保持著對引體向上的熱情,從而大幅度地提高引體向上的訓練效果。另外,教師還可以安排學生進行核心力量的鍛煉,增加平板支撐和俯臥撐的練習;在課堂上,教師應根據學生的體能差異來做不同的訓練要求,如有些學生能做5 個引體向上,那么教師可以要求其動作要標準,而有些學生體能較好,能做到10 個,那么教師在要求其動作標準的同時注重對其耐力進行訓練,使之達到一定的強度;教師可以指導他們進行五指撐地俯臥撐,不斷強化和鞏固自己的實力。因此,在教的不斷創新下,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讓他們在不同的練習中,逐漸內化所學動作技能。而身體的鍛煉,就像是學習一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要持之以恒地,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提高自己的引體向上成績。
體育比賽并不只是單純地比拼體能和動作技巧,更重要的是心理素質鍛煉和比賽經驗的積累。“比賽”是將教學內容和身體素質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重要手段,它不僅將趣味性和規則融合在一起,還可以讓學員們在比賽中熟練地使用自己的技術,從而在實戰中發揮出自己的實力。體育教師在給學生進行比賽過程的評價總結時,不僅要考慮時間、距離和高度,還要注重學生在比賽時的心態、習慣、性格等因素,并對運動員的不良行為進行正確的指導和改進,提高他們的競技精神,增強他們的心理素質。
舉例來說,在拉桿練習中,教師可以設定不同的訓練時間,同一水平的學員,比拼的是誰的耐力更強,而訓練的時候,則是看誰拉桿的次數更多,在這種公平的比賽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競技體育精神。如此,既可以調動全班同學的體育學習熱情,又可以讓他們明確自己的訓練目標,從而找到更好的訓練方法。比賽結束后,學生們可以互相交流,互相評價,提高學生的自我學習、思考、競爭、合作、遵守規則的能力。
“學”是掌握運動技術的第一步,是“練”的根基,在教學中要做到“先學后練”,也可以“先練后學”,教師要組織好引體向上運動的教學方案,要把“學”與“練”作為主要內容,課堂教學要從“以教為主”轉向“以學為主”,在實踐中,教師的講授時間應不超過10 分鐘,給學生更多的練習時間,讓學生真正做學習的主人,如此,更加積極主動的學習引體向上的運動技巧,內化課堂中所學的知識。
《課程標準(2022 年版)》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習目標和教學進度,引導學生進行體育活動的展示和競賽,以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所以,在進行初中引體向上的教學時,要把“學”的分解練習與“練”的組合練習融合進比賽中。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先學后練,也可以邊學邊練,這樣才能不斷地激發學生對體育課堂的熱情,并且還要不斷完善競賽形式,如個人賽、積分賽、小組賽、挑戰賽等。“賽”在教學中應當是對學練成效的一種檢驗和擴展,通過競賽的方式,既能激發學生的體育興趣,又能促進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加所學體育活動。
引體向上這項運動的分解動作看起來很簡單,舉桿、拉桿、停、下降,就是這么些動作,為什么學生只能做一兩個甚至一個都做不了?運用科學的理論知識對教育實踐進行指導,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此,對體育教師進行了一系列的理論和實踐訓練,尤其是在生理學和心理學方面。在我國初中生的引體向上運動中,存在著一個“短板”。在學生情緒波動前,教師對其進行適時的心理輔導,探討了幾種因材施教的訓練方式,使其產生自我提高的內驅力,從而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針對學生的引體向上水平,采取分班、分層、分組或個性化的方法,進行適當的心理輔導,因材施教,使學生恢復學習的自信和自尊,獲得成功的經驗和成就感,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步克服學生引體向上的“短板”。
綜上所述,要提高學生引體向上的成績,必須加強對學生引體向上的訓練。在中學體育教學中,“學”、“練”、“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在“學”、“練”、“賽”三個環節中,學生不僅掌握了“引體向上”的基本知識,而且還掌握了相關的運動技巧,在比賽中體會到了運動的樂趣,為引體向上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