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馮潔
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藝術的深度融合,正是永嘉對“SONG”這一文化IP的最好詮釋
永嘉自古與“文”結緣。永嘉學派、古村文化、甌窯文化、紅色文化……多元的文化基因,成就了千年永嘉的厚重文化基底。近年來,隨著詩路文化帶建設深入推進,散落在永嘉縣境內的特色文化資源煥活新生、串珠成鏈,為甌江山水詩路建設帶來全新活力。
說到永嘉,必然要提及楠溪江。在中國山水詩鼻祖謝靈運的描繪下,悠悠三百里楠溪江,宛如一幅立體山水畫長卷。在楠溪江兩岸,“詩歌”“甌瓷”“南戲”“耕讀”這些最經典、最核心的文化符號,串聯起了永嘉“SONG”這一文化IP。而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藝術的深度融合,正是永嘉對“SONG”這一文化IP的最好詮釋。
作為千年古縣,永嘉是名副其實的文物資源大縣,楠溪江兩岸更是散落著眾多古村落、古建筑、非遺文化。據統計,在永嘉縣境內,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登記的不可移動文物共有3021處,數量全市第一、全省第二。如何讓這些文化遺產“活”起來,文物保護修復是第一步。
近年來,永嘉縣立足鄉賢資源,創新打造“百家修百屋”行動品牌,走出了一條全社會共建共享的的文化遺產復興之路。永嘉縣委社建委專職副主任潘文君介紹,“百家修百屋”指的是通過鄉賢認領的模式,為古建筑修繕募集資金、集結專業力量,最終實現全縣古建筑修繕全覆蓋。通過全縣多部門聯合成立專班,廣泛挖掘和發揮各地鄉賢能人資源,動員全縣各地商會、企業、鄉賢成立基金。截至目前,全縣近百名鄉賢能人已主動認領103個基金、累計認捐金額達5100萬元。在潘文君看來,文物保護工作任重道遠,政府部門和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才能為這項工作持續賦能。“今年以來,我們利用省級詩路文化帶專項資金,陸續對全縣8處文物進行了修繕。”
除了資金保障,專業技術力量的參與也至關重要。永嘉縣文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老屋修繕的過程中,我們非常注重保護古建筑的原有風貌,先后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共同參與,聯合省古建筑設計研究院,組建國內頂尖技術團隊進行整體設計,科學開展古建筑保護、研究和修復,確保古建筑修復‘不走樣’。”
走進永嘉縣巖頭鎮陳家坪村,李陳廣正在打掃剛剛完成修繕的老屋。據他介紹,過去幾十年間,由于父輩們外出做生意,老屋一度荒廢。“由于破損嚴重,老屋已經沒辦法住人,家里人回來也沒個落腳點。現在,政府又出錢又出力,替我們修繕老屋,真的幫了我們一個大忙。”
如今,這座建于清朝末年的古建筑,已恢復了昔日的“容顏”。看著兒時陪伴自己成長的老屋,李陳廣有著很深的感觸:“老屋是全家人的‘根脈’。全家十幾口人,分散在武漢、蘭州、上海等地做生意,我自己也在溫州、上海買了房,但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信念,就是最終還是會選擇回到這里、落葉歸根。”臨走時,李陳廣告訴我們,今年過年,全家十幾口人將在老屋團聚,這也是幾十年來的“第一次”。
文物保護修復,不僅僅在于有形的修繕,更在于人文精神的傳承。在“政府主導、專家領銜、社會參與”下,像李家民居這樣的文物修繕,在永嘉縣還在持續著。他們或訴說著千年的文化,或承載著游子的鄉愁,或彰顯著鄉賢的使命。這股力量也賦予了甌江山水詩路更多的人文內涵。
從山水詩到甌窯文化,從“永昆”、亂彈到耕讀文化,豐富多元的傳統文化“刻”在千年永嘉的實景里,更“旺”在老百姓的生活常態里。
位于巖頭鎮的芙蓉古村,始建于唐代末年,是楠溪江沿岸各村落中歷史最悠久的古村落,2006年被列為國家文保單位和中國景觀村落。這里近乎完整地保留了宋元以來楠溪江古村落的原始風貌,“七星八斗”的傳統建筑格局,寄托著古人對子孫后代的美好希冀;耕讀文化、宗族文化等傳統文化,至今依然深刻影響著長居于此的原住民。
如果說傳統文化是古村落的靈魂與根基所在,那么現代藝術的創新疊加,則是令其再次煥新的催化劑。2020年7月,芙蓉村啟動了COART麋鹿星球“藝術家駐村”計劃,村集體與永嘉旅投集團、COART麋鹿星球合作,先后流轉了60多間民房,將其改造為藝術家工作室和文化交流公共空間,招募了一批藝術家駐村開展藝術創作等相關工作。“‘藝術家駐村’計劃實施以來,已經有100多位藝術家陸續來到芙蓉村,目前常駐藝術家大概有7-8位。”該項目負責人楊寧介紹,“這些來自外鄉的藝術家們,幾乎都是被芙蓉村依然保留至今的鄉土文化所吸引。這里既有傳統文化的靜態沉淀,比如說民宅、宗祠、書院這些,也有原生文化的活態呈現,比如各式各樣的民俗活動,以及保留至今的崇尚耕讀、崇尚孝義的精神內核。這些都為藝術家融入生活提供了很好的土壤,也為其創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從云南輾轉至此,音樂人閆碩如今已是芙蓉村的“新村民”。在這里,他和伙伴們一起創作寫歌、制作音樂、組織演出。“這個村子里住了很多有意思的人,大家從全國甚至全球各地過來,已經慢慢融入了這里的人文與環境。”
傳統與現代的融合,推動了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為鄉村發展帶來了人氣。如今,在芙蓉村穿街過巷,隨處可見攝影器材館、古石雕館、甌瓷館、民俗館、情緒美術館等古今交融的特色業態。村黨委書記陳東京介紹,這兩年,村里老百姓的錢袋子鼓起來了,精神生活也更加豐富了。“在藝術家的熏陶之下,村里藝術氣息漸濃,‘舞魚燈’等民俗活動也在這兩年恢復起來。”
承載著千年文化穿越而來,芙蓉古村只是楠溪江兩岸古村落眾生相的縮影。甌窯遺址龍下村、“金山麗水”巖頭村、“文房四寶”蒼坡村、山地民居林坑村……在永嘉,幾乎每一個古村落都有一個關于文化傳承的故事。從傳統文化出發,融入現代元素,永嘉的古村落正在創新融合中正蹚出一條特色發展之路,成為甌江山水詩路上文化傳承的先鋒力量。
這兩年,在“90”“00后”圈子里,去楠溪江“赴”一場音樂節已成為一種時尚。百度地圖監測數據顯示,2023年春節期間,楠溪江客流量達到141.3萬人次,繼2022年春節之后再次拿下客流指數全國第一。是什么讓這里火爆出圈?
事實上,自2017年開始,永嘉就已圍繞音樂這一主題,潛心打造音旅融合新IP。楠溪江旅游經濟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們在視野開闊、風景秀美的楠溪江小港段灘林打造了音樂節的主場地——灘地音樂公園,引進培育了楠溪江東海、星巢、草莓、ROCKTOWN等四個知名音樂節品牌,打造了楠溪江星巢音樂營、COART藝術營、星巢沃克秀,以及獅子巖音樂人家街區和麗水街文藝生活目的地,形成了‘一園兩區三營四節’的整體發展格局。”
作為山水詩的發源地、甌江山水詩路的核心地帶,山與水、詩與歌的融合似乎是水到渠成。如今,楠溪江音樂節IP在全國已初具影響力,也帶火了當地旅游產業的發展。據統計,今年1-6月,全縣共接待游客912萬人次,景區門票收入4862.35萬元,同比分別增長18.33%、171.61%。
在音旅深度融合的探索中,楠溪江兩岸不僅構建起了“音樂+”全要素產業鏈,也帶動了一批富民產業的發展,比如民宿產業、直播產業。麗水街社區相關負責人介紹,每次音樂節舉辦期間,周邊社區、村落的民宿幾乎都是一房難求,餐飲、住宿的火爆也“帶”富了當地老百姓。麗水街上,除了“超級好廳”黑膠館、“留聲物語”咖啡館、文峰酒吧等主打音樂元素的網紅打卡點,以直播帶貨助農為主業的“溫州蛟哥”也頗具人氣。“蛟哥”介紹,今年以來最成功的一次帶貨經歷,就是十幾天時間賣了8萬多斤玉米。他表示,音樂節雖然給永嘉帶來了人氣,但如何將人氣轉化為流量,仍值得深思。“未來,我希望把這個線下實體店做成工作室、服務站,為主播們提供培訓、資源整合等多元化服務,讓更多的人加入我們的直播助農大軍。”
隨著楠溪江鄉村音樂漫都打造漸入佳境,永嘉“SONG”正被賦予更多的新內涵。音旅融合的永嘉實踐,正成為甌江山水詩路建設的點睛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