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余延方 徐進
衢州全力打造具有高辨識度的大花園核心區金名片,勇爭“詩畫浙江”大花園中最美“花骨朵”
大花園建設是全省“四大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浙江省委省政府深入踐行“八八戰略”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重要決策部署。衢州聚焦“全力打造四省邊際共同富裕示范區”重大使命,以大花園建設為統領,全力打造具有高辨識度的大花園核心區金名片,勇爭“詩畫浙江”大花園中最美“花骨朵”。
堅持生態為本夯實大花園生態根基。持續開展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行動,努力打造四省邊際綠色生態“橋頭堡”。全力打好治氣攻堅戰。開展揮發性有機物、工業爐窯、柴油貨車、大氣面源四大專項治理;大力實施鋼鐵、水泥等傳統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全力打好治水長效戰。持續開展水源地專項檢查和重點斷面水質管控,實施縣級以上河長河湖水生態健康評價,穩步推進“污水零直排區”提質增效。全力打好治土(清廢)持久戰。實施農用地和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開展農用地土壤重金屬污染源防治行動,全面啟動“無廢城市”建設。循序推進生態系統保護。全力推進生態環境數字化建設,構建全閉環生態環境數字治理體系;積極落實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
堅持綠色引領擦亮大花園發展底色。大力推動傳統產業綠色轉型,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進。加快培育綠色農業。深入開展生態農業、放心農業、循環農業等示范試點建設;率先構建農業碳賬戶體系,創新推出“貼標管理”辦法。不斷升級生態工業。深入實施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2.0版,推進化工企業循環化改造,打通綠色金融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加速發展幸福產業。依托全省最大的中醫藥產業園,重點發展以醫學科創、高端康養、健康服務為主的“3+X”康養產業集群,加快中醫藥產業強鏈補鏈。持續壯大數字經濟。加大數字經濟產業集群培育力度,實施數字鄉村戰略,推進“互聯網+農業”重要農產品全產業鏈大數據建設。
堅持文旅融合打造大花園金名片。以建設文旅大平臺大項目為抓手,推進文化事業與旅游、休閑等行業跨領域互融互通。高標準建設錢塘江詩路文化帶。統籌推進詩路文化帶建設,全域一體高標準建設錢塘江詩路文化帶衢州段;持續開展衢黃南饒“聯盟花園”建設。全面推進“耀眼明珠”工程。以“衢州有禮”詩畫風光帶為線,重點推進南孔古城、宋詩之河等“明珠”培育。高質量打造旅游業“核引擎”。大力實施山區26縣“造月工程”,推進南孔圣地文化旅游區5A級景區和信安湖國家休閑旅游示范區創建。高品質建設“三城”美麗幸福休閑區。實施衢時代創新大廈、高鐵新城等一批重大項目,構建“三城”1“三城”,指南孔古城·歷史街區、核心圈層·城市陽臺、高鐵新城·未來社區。空間新形態,重塑古城山水格局。
堅持改革創新暢通“兩山”轉換通道。不斷推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全域開展“兩山合作社”改革,持續拓寬生態價值實現的轉化通道。構建“生態開發”運營體系。搭建農村資源統籌平臺,率先全域啟動“兩山合作社”改革;建立生態資源儲蓄分紅和入股分紅機制,探索政策資金入股生態開發項目機制。創新“生態開發”開發模式。實施“一縣一品”改革,探索生態資源全流程標準化開發模式。創新推出生態開發“標準地”模式,探索推行“六通一平”2“六通一平”,指生態通、產權通、配套通、信息通、金融通、共富通和信息化綜合服務平臺。標準地開發模式。探索“生態賬戶”轉化交易。開發建設“生態大腦”,整體推進生態賬戶示范應用。創新生態資產抵(質)押制度和生態增信貸制度。創新構筑碳賬戶體系。以數字化牽引低碳化,構建形成涵蓋多領域多場景的碳賬戶體系,并推進碳賬戶應用走深走實,探路“雙碳”新時代。
生態底色“美起來”。自2014年起,衢州市九奪浙江五水共治“大禹鼎”、三奪“大禹鼎”金鼎;市區PM2.5濃度從2013年的68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4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優良率從68.2%提高到95.6%,生態環境公眾滿意度始終位于全省前列。成為全國首批“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國家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創成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和全國森林旅游示范市。柯城區河(湖)長制工作獲得國務院督查激勵,江山市榮獲中華環境優秀獎。
綠色動能“強起來”。綠色安全農產品供給能力持續增強,油菜早稻播種面積分列全省第一、二位,所轄縣市區全部列入省級農業綠色發展先行縣,衢江列入全國首批農產品質量安全縣。“三衢味”作為唯一區域公用品牌,成為杭州亞運會、亞殘運會官方山珍供應商。衢州成功列入8個國家級試點,成為全國唯一的國家級循環經濟試點示范“大滿貫”市。四省邊際數字經濟橋頭堡建設再上新臺階,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年營收首次突破550億元,連續三年實現高位增長。
美麗經濟“火起來”。“南孔圣地·衢州有禮”城市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四省邊際全域旅游橋頭堡地位逐漸凸顯。全市擁有2家5A級景區、14家4A級景區,A級景區村覆蓋率達84.8%;擁有錢江源、衢州古城等8個創建類“耀眼明珠”,數量位居全省前列;獲評中國優秀旅游城市、聯合國“國際花園城市”等榮譽稱號。
百姓生活“富起來”。以詩畫風光帶為主軸,未來鄉村為示范,迭代升級和美鄉村,其中詩畫風光建設帶得到時任浙江省委書記袁家軍的批示肯定,被農業農村部評為“鄉村振興十大模式”之首。“統籌推進連片發展,建設共富未來鄉村”案例獲評全省未來鄉村領域唯一共同富裕最佳實踐。初步建成柯城柑橘、衢江生豬、龍游畜禽、江山蜜蜂、常山胡柚、開化茶葉等10條產值10億元以上標志性農業全產業鏈。全市經營性收入50萬元以上村占比為32.8%,承包地流轉率達59.3%,農戶貸款余額近千億元,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連續五年位居全省前3。
全國首創碳賬戶體系。圍繞“雙碳”目標,在全國率先推進碳賬戶體系建設,聚焦工業、農業、能源、建筑、交通、生活和林業碳匯等7個領域,全面構建碳排放智能監測和動態核算機制,開發碳賬戶金融、用能預算化管理、工業產品碳足跡核算等應用場景,做法被寫入《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22年度報告》,并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作介紹。已建立碳賬戶239.6萬個,發放碳賬戶貸款533億元,企業實現減碳降本2.6億元。
全域推行“兩山合作社”改革。針對生態資源變現難問題,在全市推行“兩山合作社”改革,以“工業熟地”的思路,創新“資源清查、確權評估、流轉歸集、標準配套、精準招商、精準授信、收益分紅、生態評估”八步工作法,持續打通兩山轉換通道。目前,“兩山合作社”流轉歸集各類土地近10萬畝、農房1482幢、山塘水庫93座,包裝整合項目99個、完成投資37.7億元,累計帶動村集體和農民增收3億元。
“衢州有禮”詩畫風光帶典型示范。以“千萬工程”為牽引,在“一江兩港三溪”3“一江兩港三溪”,指衢江、常山港、江山港、馬金溪、石梁溪、廟源溪。兩側,建設長280公里、面積1000平方公里,串聯6個縣(市、區)47個鄉鎮377個行政村的“衢州有禮”詩畫風光帶,市縣一體打造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集成展示大平臺、全域和美的未來鄉村主場景。截至2022年底,共實施266個重點項目,累計完成投資300多億元,帶動全市30%行政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超50萬元,被農業農村部評為“鄉村振興十大模式”之首。
綠色生態“橋頭堡”建設深入推進。全市深入踐行“兩山”理念,把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融入到美麗衢州建設全過程。全市出境斷面水質五年來始終保持在Ⅱ類以上,市區PM2.5濃度均值連續五年下降,降幅達42.9%。“常山輝埠鈣產業整治”被國家長江辦列為整改正面典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公眾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