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志堅 樓超
義烏全力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全周期扶持、創業全鏈條孵化和服務全業務貫通,著力營造“零門檻”“零成本”“零距離”的宜業生態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義烏始終堅持就業優先戰略,聚焦高校畢業生這一“擴中”“提低”重點群體,全力做好就業全周期扶持、創業全鏈條孵化和服務全業務貫通,營造“零門檻”“零成本”“零距離”宜業生態,每年吸引超3萬名高校畢業生來義發展,在義高校畢業生留義率超60%。相關工作兩度接受國務院第八、第九督查組檢查,作為先進典型獲督查組高度肯定;浙江省常務副省長徐文光批示轉發全省學習借鑒。
全周期扶持,打造“零門檻”就業通道。構建“出校入企”就業模式。直擊結構性就業矛盾,建立兩大產教融合公共實訓基地、110家就業見習實訓基地和256家人才工作基地,開展校企合作“訂單式”聯合培養,打造高校畢業生“培訓—實習—就業—回訪”一體化閉環,實現高校畢業生“出校門”到“進廠門”的無縫對接。
創新“四位一體”精準招聘。深化政府、企業、學校、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四位一體”引才工作機制,建立涵蓋全市40萬人才的引才數據庫,繪制“人才流動熱力地圖”,分高校、分行業、分企業開展“線上+線下”招聘活動,促進人崗精準對接。2022年共開展引才活動201場,其中“直播帶崗”活動127場,吸引超430萬人次觀看,實現高校畢業生“足不出校”來義就業。
完善“就業無憂”政策體系。為高校畢業生“量身定制”免費食宿、交通補貼、生活補貼等來義就業全周期幫扶政策,構建“一周免費住、三年半價租、購房直接補”的人才住房體系,落實大專以上人才子女入學全保障,大專生至博士生來義可享最高24.8萬元至96.6萬元政策補助,解決高校畢業生來義就業后顧之憂。
全鏈條孵化,營造“零成本”創業生態。創業孵化載體“增量提質”。先后建成1家“創業學院”、4個人才創業園、23家雙創孵化平臺、33家創業孵化基地、199個“淘寶村”,形成“淘寶村—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的創業鏈條,為大學生創辦企業提供“一站式”創業指導、資源對接、物流倉儲等全鏈供應服務。
創業培育體系“三級聯動”。構建“創業課程—創業培訓—創業實踐”校內校外相銜接的創業培育體系,成立全省首個直播電商學院,開發全省首套“互聯網+”直播創業培訓課程體系,每年舉辦各類免費電商培訓、創業沙龍、創業大賽等活動百場以上,有效提升大學生創業能力和項目水平。
創業要素保障“頂格支持”。開展“創業一件事”改革,健全創業失敗保障機制,給予高校畢業生最高50萬元的個人無息貸款和300萬元的創辦企業貼息貸款,實現創業關聯事項一張表申請、一次性辦結,累計發放創業擔保貸款3.9億元,讓高校畢業生在義烏實現“一部手機就能創業”。
全業務貫通,塑造“零距離”服務場景。關鍵小事“一掌通辦”。上線“義烏i人才”數字應用,整合全市15個部門54項人才服務事項,開發“智配直享”“熱門服務”“政務服務”“生活服務”等4大功能模塊,拓展“人才碼”就醫、出行、娛樂等線下應用場景,高校畢業生服務事項基本實現零跑腿、掌上辦。
政策服務“智配直享”。開發“靶向推送”政策功能,為人才主動推送可享政策,實現“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轉變,人才政策享受率提升255%。自2021年5月在“浙里辦”平臺上線以來,應用訪問量超1630萬,居全省數字社會應用訪問量前列,納入全省數字經濟“一地創新、全省共享”“一本賬”S0。
未來社區“一站享受”。上線未來社區“就業通”場景應用,打造“我要就業”“我要創業”等4個場景,線上整合73項關聯業務,線下同步開展創業培訓、創業沙龍等服務,形成以社區為單元的全周期就業創業服務鏈,讓高校畢業生樂享“家門口”“一站式”就業創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