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呂燎宇
紹興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后來居上、異軍突起,下一步要突出重點、集中資源在集成電路產業鏈的“制造+封測”這一細分領域做專做精、做優做強
集成電路產業是“國之重器”,是現代數字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產業,是新一代信息技術中電子信息產業的基礎支撐。“十四五”開局之年,我國有超過20個省市將集成電路列入“十四五”規劃中,這預示著國內集成電路產業的區域競爭將愈發激烈,中國集成電路區域發展可能會出現新格局。本文總結了紹興市培育發展集成電路的階段性工作成效、剖析了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下一步推動紹興集成電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幾條建議。
紹興集成電路產業雖起步較早,但產業真正規模化發展卻相對較晚。2018年3月,中芯國際簽約落地紹興,標志著紹興新時代高質量發展集成電路產業開啟新征程。短短五年時間,紹興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后來居上、異軍突起,列入了全省集成電路產業布局重點區域之一,產業培育發展取得了良好開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引進了一批好項目。紹興先后引進了中芯國際、長電科技、豪威科技等一批頭部企業的標志性項目。并在今年5月,中芯集成在上交所科創板上市,成為紹興市集成電路產業培育的首家上市企業。集聚了一個好產業。2018年以來,紹興集成電路平臺相繼入選浙江省集成電路產業基地、首批“萬畝千億”新產業平臺。作為浙江省首批7個“萬畝千億”新產業平臺之一,紹興集成電路產業平臺的年度考評一直穩定在全省前兩名。2022年,平臺主導產業規模超500億元,力爭2025年突破1000億元。出臺了一批好政策。2018年以來,紹興市、越城區兩級政府相繼制訂出臺了一系列推進集成電路產業發展、人才引進培養的專項政策,及時兌現扶持政策。建立了一個好體系。“紹興集成電路產業創新中心”被納入《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目標是打造成為國家級集成電路產業創新中心。2022年,依托紹興中芯集成電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寬禁帶半導體特色工藝產業創新中心正式獲批,成為浙江省第四個、紹興首個省級產業創新中心。
發展速度還不夠快。受制于集成電路產業尤其是晶圓制造項目能耗較高、排污指標較多、連片土地需求量大等客觀因素,項目前期審批周期長導致工程落地投產慢、產出不快,產能完全釋放需經歷一定周期。
平臺能級還不夠高。盡管目前紹興平臺產業規模已超500億元,但相較于深圳、蘇州乃至上海、廈門等集成電路發達地區的產業平臺,紹興集成電路總量還不夠大。同時,為集成電路配套的紹興綜合保稅區尚處于邊建設、邊運營階段,大產業大配套有待進一步完善提升。
人才集聚還不夠全。紹興集成電路產業人才主要以外部引入為主,缺乏高層次、本土化的國際性、領軍型人才;一線產業人才缺口較大,據統計,目前中芯、長電、豪威3家頭部企業未來三年的大專及本科以上人才缺口超8000人。
產業協同還不夠緊。紹興打造以設計(豪威)—制造(中芯)—封測(長電)—材料裝備(最成)為主導的集成電路全產業鏈,但各細分產業間的協作不太明顯、上下游配套還不夠強,沒有形成真正的“產業鏈”,競爭力很難體現,比如:中芯的晶圓片后端的封裝工序不是由長電來實施,而長電上游的晶圓制造商也不是中芯;規劃中的越城區、濱海新區(以晶圓制造與封測為主)、上虞區(裝備與電子材料)、柯橋區(泛半導體與設計)以及諸暨、嵊州、新昌等市內各縣(市、區)產業協同優勢不突出,“內循環”有待完善。
突出重點細分領域,集中資源做大做強芯片制造產業集群。當前全國各地都在積極培育發展集成電路產業,但同質化競爭、低水平重復建設等問題較為突出,與高質量發展理念背道而馳。在國內大循環、大生產以及全國統一大市場的背景下,長三角地區集成電路產業規模占全國半壁江山,設計、制造、封測、裝備、材料等產業鏈已全面發展,基于此,建議紹興不要刻意為建“鏈”而建“鏈”,不搞“大而全”,不與國內其它集成電路產業強市比拼“高、大、上”,而應客觀審視紹興在長三角、杭紹甬的區域方位、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秉持“一座城市、一個產業、一方經濟、一大特色”的理念,善于打差異化牌子,實施差異化競爭,立足中芯、長電這兩個行業細分領域“龍頭”,集中兵力打殲滅戰,牢牢突出產業鏈“制造端”重點,形成紹興集成電路產業“制造”這一特色和優勢,通過幾年持續努力,在集成電路產業鏈的“制造+封測”這一細分領域做專做精、做優做強,從而在浙江省內錯位形成紹興(芯片制造+測封)、杭州(芯片設計)、寧波(芯片材料)的集成電路產業空間布局,著力打造浙江省杭州灣金南翼、杭紹甬一體化的集成電路全產業鏈條,高質量構筑長三角集成電路現代產業體系、創新創業生態。
爭創重點高校學科,集聚力量創辦一所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紹興在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缺乏一所綜合性、研究型的大學。而集成電路產業作為紹興加快經濟轉型升級、實現“圖更強、爭一流、敢首創,勇闖中國式現代化市域實踐新路子”的戰略選擇,從長遠發展眼光看,應與之匹配創建一所以集成電路產業為主導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為此,結合紹興發展實際,應加快紹芯實驗室和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紹興校區的建設轉型,借鑒西湖大學的成功辦學模式與經驗,充分利用郝躍、邱愛慈等院士資源,著力突破一批集成電路共性關鍵技術和“卡脖子”技術,重點推動關鍵領域核心技術攻關能力,服務產業高質量發展。當前可結合浙江省“騰籠換鳥、鳳凰涅槃”示范區之一的紹“芯”谷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之契機,突出“泛半導體+”,持續發力、久久為功,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計劃5—10年內高起點建設紹興集成電路學院,力爭在20年內成功創建紹興大學。
錨定產業新興賽道,集鏈成群培育壯大高端芯片制造領域。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國際競爭力不斷提升,新能源汽車產銷連續8年問鼎全球,國內新能源汽車“三電”(電池、電機、電控)供應鏈高效、完備,而汽車芯片作為“電控”的關鍵核心,牽一發而動全身。汽車芯片是汽車制造業重要元件,一輛普通汽車需要芯片200多顆,新能源汽車則至少需要500顆。近年來,隨著美國等西方國家利用自身優勢在汽車芯片等高技術領域對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實施斷供、限購、脫鉤等一系列舉措,導致國內汽車行業“缺芯少魂”的問題異常突出。針對當前形勢,國內汽車整車廠由于外部缺芯壓力和內部自身發展需要,逐步開啟芯片自研模式。建議紹興提高站位、拓寬思路,以吉光半導體新能源功率模組大規模產業化項目等一批新能源汽車芯片配套產品項目落子濱海新區為引領,依托袍江中國汽車城整車銷售服務以及杭州、寧波集聚比亞迪、東風裕隆、大眾、吉利等一批整車生產基地優勢,努力打造全國重要的汽車芯片“制造+封裝測試”基地,努力攻克行業“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強化產業關鍵領域國產替代,努力使紹興集成電路產業朝著價值鏈高端攀升,從而實現紹興“芯”產業的獨特優勢和發展高地。
加強一流人才引進,集成政策打造集成電路創新創業高地。進一步發揮紹興濱海新區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的紅利效應;優化升級紹興“人才新政20條”,以大灣區院士之家為契入點,進一步創新集成高端人才優惠政策,吸引全球集成電路產業頂尖人才“為我所用”。進一步加強校企合作、雙向賦能,著力推動產教深度融合;加大地方政府補助力度,鼓勵市內有能力的高職高校與頭部企業開展訂單式培養,誕生更多高質量的“中芯訂單班”“長電訂單班”,有針對性地培養和輸送企業所需的集成電路專業人才;推行簡歷資質互認機制,促進校企人才合理流通,企業為高校有序輸送富有產業經驗的師資力量。進一步提升從業人員的使命感和獲得感,營造良性人才發展環境。廣泛開展集成電路領域的宣傳普及,建立集成電路產業技術人員職業晉升體系,倡導工匠精神,鼓勵創新創造,營造良好環境。探索制定集成電路高端人才地圖,支持企業在海外設立研發中心;建立健全集成電路“卡脖子”環節的海外高端人才專家庫和人才地圖,完善人才發展機制和引進措施,抓住疫情過后各國經濟下行的窗口期,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在海外設立研發中心,吸納歐洲、日本、韓國、以色列等地區的集成電路細分領域的專業人才;支持企業通過股權激勵、期權激勵等方式與高端人才共享產業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