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趙 玥 / 史忠華
勝利油田以一系列高效勘探開發的舉措,助力端牢能源飯碗。

▲傳統油氣產業高質量發展,勝利油田走在前,當標桿。 供圖/勝利油田
當我們說勝利油田時,可以說些什么?可以說60 余年敢為人先、書寫勝利的底蘊,勇擔重責、保供能源的拳拳之心,從傳統油氣生產到三大產業轉型的決然果斷,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的品牌效應……而所有所有的這些,都在注釋著有大情懷才能有大擔當、有大擔當才能成大事業。
2021 年10 月21 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勝利油田,作出“能源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里”“集中資源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加快清潔高效開發利用”“提升能源供給質量、利用效率和減碳水平”等一系列重要指示。
勝利油田再次踏上通向勝利的新征程!在綠色發展和能源安全的時代命題下,思考并探索著在新型能源體系中的堅守與轉型之道。以油氣開發綠色低碳融合創新為統領,構建傳統油氣、新能源、綠色低碳“三大產業”體系,統籌發展,推動各類能源資源高效開發、各類元素能量充分利用、各產業成本競爭力持續提升。
能源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里。牢記總書記的殷切囑托,勝利油田永葆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情懷與擔當,不斷鞏固“采”的傳統優勢,推陳出新、不斷開拓,以高效生產作答,邁上了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
勝利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黨委書記,勝利油田分公司代表孫永壯表示,作為我國重要的能源生產基地,勝利油田必須當好“頂梁柱”“壓艙石”,加快打造技術先導型企業和石油行業重要創新策源地,既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上彰顯勝利擔當,更為傳統油氣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勝利方案。
認識前進一小步,勘探跨越一大步。
手中有糧,心里不慌。勝利油田持續加大勘探力度,大打增儲領域陣地戰、突破領域進攻戰、后備領域攻堅戰,積極培育規模增儲陣地和新的產量增長點,推進勘探由重儲量數量向重價值轉變,油氣勘探重點向頁巖油、深層、超深層拓展并取得重大突破。
2022 年8 月25 日,中國石化勝利濟陽頁巖油國家級示范區建設正式啟動。這是我國第三個國家級頁巖油示范區,也是我國首個陸相斷陷湖盆頁巖油國家級示范區。該成果入選中國地質學會2022 年度“地質科技重要進展”。
“以前就知道頁巖里面有油,但苦于沒有理論認識的突破和支撐,很難實現有效勘探開發。”勝利油田油氣資源評價與勘探單元優選高級專家王學軍說。
頁巖油是我國原油增儲建產的現實接替新領域。早在2008 年,勝利油田就首次對頁巖油進行科研立項。然而,濟陽頁巖油埋藏深、成熟度低、流動性差,在國際上沒有成功勘探開發的先例。要想取得突破,首先要突破地質理論認識。
經過不懈努力,勝利油田破解了陸相中低成熟度頁巖油勘探開發難題,創新建立陸相斷陷盆地頁巖油富集機理模式,創新形成多尺度組合縫網體積壓裂技術。同時,采用大兵團聯合作戰模式,對濟陽坳陷斷陷湖盆泥頁巖的含油性、儲集性、可動性和可壓性進行研究。
一系列突破,不僅解放了勝利濟陽頁巖油,更照亮了我國東部以新生代為主的斷陷盆地頁巖油勘探前景,助力國內油氣增儲上產。
資源接續不足是我國油氣上游企業的突出矛盾。2023 年,中國石化集團公司黨組深入分析宏觀大勢和行業走勢,全面研究發展面臨的長遠性、戰略性、基礎性問題,提出了“四個接續”的重大命題。其中,資源接續排在首位。
能源的飯碗“端得穩”“端得好”“端得牢”,對勘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勝利油田轉變思路,類型上從常規為主向常規非常規并重轉變,層系上從中淺層向深淺兼顧轉變,區域上從富油凹陷向全探區轉變。
資源陣地要“擴”、油氣產量要“上”。勝利油田抓住資源儲量這個根本,把擴大油氣資源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瞄準未動用儲量、“雙低”單元、高含水區塊、頁巖油“四個10 億噸”潛力方向,聚焦大目標、瞄準大突破,錨定濟陽坳陷中深層、西部準噶爾盆地、頁巖油三大主陣地拓展發力。
要想精準找到石油藏身之處,就要擁有一雙能夠看穿地層的“慧眼”。
石油物探技術從常規三維到高精度三維,又從高精度三維發展到高密度三維。網越織越密,地質工作者的“眼睛”也被擦得越來越亮。
在物探關鍵技術領域潛心鉆研40 年,中國石化油氣勘探領域(地球物理勘探)首席專家王延光帶領團隊大膽探索,攻克“卡脖子”技術,自主開發了勘探決策支持、STseis 地震成像、油藏地球物理等多套軟件系統,取得了超越前人的原創性成果,推進了地震技術進步。
單點高密度地震、全節點高密度地震、可控震源高效高密度等一系列關鍵技術,給地層拍出了更清晰的“CT 圖像”。正是依托技術的突破,勝利油田對濟陽坳陷深層進行了“大剖面”深化研究,總長2119 千米的14 條剖面線地震資料,照亮了增儲上產的前景。“十三五”以來,單點高密度地震勘探技術先后在16 個區塊使用,發現圈閉資源量5.34億噸。
王延光說,20 年前,勝利探區勘探主要集中在四大富油凹陷,主力凹陷之外的區域成了勘探空白區。如今進一步深化了地質認識,取得了頁巖油和東部濟陽深層、西部準中深層勘探的新突破,讓能源的飯碗端得越來越牢。
東部老區堅持常非并重,“勝利之下找勝利”取得重大突破,頁巖油上報控制儲量1.13 億噸、預測儲量11.11 億噸。
西部新區堅持挺進深層,首次在6700 多米超深層獲得工業油氣流,落實資源量1.6 億噸,大大拓展了勘探空間。
另外,他們主導建立了準噶爾超深井安全高效鉆完井技術體系,實現碎屑巖層系6000 米超深井60 天完鉆,成功破解了高溫、高壓、高應力復雜超深井鉆探的世界級難題,部署的征10、成6 井超深層取得重大突破。
從古老的古生界地層,沿著一個個井軌跡由下向上,中生界、新生屆,高低起伏的地層鋪疊開來,一個清晰的油藏三維立體模型展現在人們眼前......
在勝利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一眼望穿上億年地層風貌的勘探大模型,成為科研工作者們找油的“神器”。他們以東營凹陷北帶為試點地區,利用地震、測井、錄井、試油等幾十萬個數據,通過多信息勘探建模技術建模,搭建了多學科一體化協同工作統一平臺,建起了東營北帶利津—勝坨地區勘探大模型。
利斜915 井的鉆探深度為4000 多米,將該井鉆后的儲層與勘探大模型的預測對比后,吻合程度達到80%以上。通過把地質認識運用到儲層模型構建過程中,使勘探工作更具繼承性,從而提高了儲層、圈閉預測準確性。

▲供圖/朱克民 李超君 勝利油田
高質量勘探,繪就一幅勝利的“藏寶圖”,這也是我國油氣增儲上產的“千里江山圖”。
8 月底,勝利油田今年首批新增探明儲量通過自然資源部審查,新增探明石油地質儲量1794.90萬噸,預計全年上報探明儲量1 億噸以上,油氣資源基礎進一步夯實。
習近平總書記在勝利油田視察時強調,要加大勘探開發力度,夯實國內產量基礎,提高自我保障能力。

面對殷切囑托,振奮、鼓舞,更有沉甸甸的責任感。我為祖國獻石油,就要把石油高質高效開發出來。
“經過60 余年的勘探開發,找油采油越來越難。”孫永壯說,推進老油田增儲上產,必須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加快攻克關鍵技術瓶頸,端牢能源飯碗。
勝利油田全面強化油藏經營,積極推進海上、西部、低滲、稠油、頁巖油、化學驅、CCUS“七個產量增長點”,加大未動用儲量合作開發,持續優化產能結構,穩產基礎更加夯實,原油產量始終穩定在2340 萬噸以上。
勝利油田從1992 年開始聚合物驅先導試驗,到目前已推廣儲量5 億噸,采收率達到50%以上。聚合物驅后剩余油層仍有挖掘潛力,但分布零散、開采難度大。
“為提高聚合物驅油后的油藏采收率,我們與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中國石油大學、四川大學等多家院所合作,圍繞不同課題聯合開展科研攻關。”中國石化集團公司高級專家、勝利油田化學驅油技術項目團隊負責人曹緒龍介紹,經多方聯合攻關的非均相復合驅油技術取得顯著降水增油效果,“在聚合物驅油后、含水98.2%的復雜油藏使用后,采收率達到63.6%,預計將延長相關油藏10 年經濟開發期。”
“我們的發展思路是不斷拓展開發的界限。”勝利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專家姜祖明說。
從常規油藏到高溫高鹽油藏,從稀油到稠油,從陸上到海上,勝利油田創新驅油劑加合增效理論,發展了高溫高鹽聚合物、無堿二元復合驅、非均相復合驅等一系列化學驅油技術。
高溫高鹽是勝利油田開展化學驅最大的“攔路虎”。他們研發出耐溫達85 攝氏度、抗鹽30000 毫克/升的黏彈性顆粒驅油劑,拓寬了油藏適用溫度上限,釋放了1.1 億噸化學驅資源。
參加工作20 年,勝利油田孤島采油廠技術管理部高級主管田海洋從化學驅的“小學生”,成為一名專業人士。在他眼里,孤島油田化學驅的變化不是一條簡單的直線,而是經過了漫長的實踐與迭代。
1992 年9 月28 日,中國石化第一個聚合物驅先導試驗項目落戶孤島采油廠,他們開始了化學驅的探索。從單純注聚合物到二元復合驅再到非均相復合驅,油藏類型從一類油藏到二類油藏,最終實現全類型油藏的普遍應用。
隨著油氣田開發進程不斷深入,“十三五”期間,孤島采油廠原油產量以每年7 萬至9 萬噸的速度遞減,開發效益持續降低,稠油產量從鼎盛時期的120 萬噸跌至88 萬噸。
高效開發,刻不容緩!稠油轉型,迫在眉睫!
幾經研討,破題的關鍵是轉變思路。技術人員打破“稠油必須熱采”的思想禁錮,抓住多輪次吞吐后稠油開發突出矛盾,確定了“重構注采井網、溫和注水補能、適時轉化學驅、全過程冷采降黏引效”的稠油轉型開發技術路線。
隨著“十三五”后期推進的東區北Ng3-4 普通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化學驅先導試驗初見成效,預計“十四五”期間可推廣稠油轉化學驅儲量4320 萬噸,采收率提高13.2 個百分點,最終達到48.2%。
稠油轉型開發有力扭轉了孤島采油廠產量被動下滑的不利局面。2022 年,孤島采油廠稠油板塊蒸蒸日上,自然遞減率降至13.9%,比“十三五”末降低了4.6 個百分點,產量保持穩中向上。化學驅采油技術正逐步成為稠油高輪次吞吐后提高采收率的上產利器。
2022 年,勝利油田領導在孤島采油廠調研時,提出了“引領整裝油田高效開發”的發展定位要求。
如今,作為中國石化最大的三次采油基地,孤島采油廠累計投入32 個化學驅項目,覆蓋儲量3.07億噸,累計增油2027 萬噸,采收率達到52.9%,居國內上游企業第一,先后7 次獲評中國石化高效開發油田。
曹緒龍說:“勝利油田的化學驅油技術不僅填補了多項技術空白,還持續突破了40%、50%、60%的采收率目標,為東部老油田長期效益穩產開辟了新路。”
海闊憑魚躍!
從陸地到海洋,勝利油田化學驅技術實現跨越。2022 年,勝利油田化學驅技術在海上油田的應用實現重大突破,成為海上油田高含水期大幅提高采收率的接替技術。埕北22F 平臺是勝利油田投產的首個海上化學驅試驗田,創新集成了氮氣密閉、生化除硫等多項注聚技術。
勝利油田科研人員算過一筆賬,勝利海上埕島油田主體儲量有2 億噸,實施化學驅,采收率能提高10 個百分點,可累計增油2000 萬噸以上。
“少井高產”,同樣是勝利油田高效開發的秘籍。
據勝利油田海洋采油廠科研所所長楊彬介紹,以前海上油田提高產量多以加密井網為主,一口井的投資成本至少2000 萬元。現在他們從48 口油井優化到33 口,新增產能從19.6 萬噸提高到25.9 萬噸,投資成本節約近2 億元。
去年以來,勝利油田埕島東區塊產能建設項目在新井減少的情況下,單井效益大幅提升,不僅實現了油田高效開發,而且降低了能耗,減少了碳排放。
數字化建設同樣推動油田的高效開發。作為智能油田建設先行單位,魯明公司青南采油管理區從2017 年起就邁上了數字化轉型、智能化發展的探索之路。
這幾年,在智能油田的加持下,這個年產量6萬噸、只有76 名員工的“小單位”悄然發生著大變化:
原油產量連續四年遞增5000 余噸;綜合遞減率連續三年保持為負,自然遞減率同比下降3 個百分點;主力區塊生產自動化率超80%,油井動液面等參數采集時效提升3 倍,青南巡檢運維站崗位人員由23 人優化至6 人,勞動生產效率提高53%,人均勞動生產率高達5375 噸/人/年,桶油成本下降24美元,位居勝利油田前列。
“數字化轉型、智能化發展不是簡單的信息化提升,而是在信息化環境下傳統能源企業的蛻變,是一場改變發展路徑、轉變發展方式的產業革命,更是端牢能源飯碗的信心支撐。”青南采油管理區副經理趙興國說。
作為中國石化油氣生產最大企業,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提升油氣保供能力,是職責更是使命。今年前8 個月,勝利油田累計生產原油1558.88 萬噸。天然氣5.75 億立方米,均超計劃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