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煒超,雷曉航,王通通,王鴻淵,張建國
膀胱癌是臨床常見惡性腫瘤,臨床常以手術為主要治療方式,但術中失血失液、術后禁食禁飲可促使血液呈高凝狀態,引起凝血功能異常[1-2]。手術操作可能引起血管壁損傷,靜脈血管中血液異常凝結,促使血管呈完全/不完全堵塞,形成一種靜脈回流障礙性疾病,即稱為靜脈血栓栓塞癥(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研究顯示膀胱癌患者術后VTE發生率為4%~20%,其致死率高達17%~25%[3-4]。凝血功能異常可誘導組織因子激活凝血系統,增加深靜脈血栓形成風險[5-6]。凝血功能異常與腫瘤發生發展密切相關,但其與術后VTE、淋巴結轉移相關性尚未完全闡明。現比較膀胱癌電切術后發生與未發生VTE、局部淋巴結轉移患者凝血功能指標水平,并分析其與VTE、局部淋巴結轉移相關性及其對術后VTE發生的預測效能,為臨床預防術后VTE發生提供參考依據,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20年1月—2022年10月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新區醫院泌尿外科收治膀胱癌患者145例為研究對象,均行腹腔鏡下根治性膀胱癌電切術,以術后3個月是否發生VTE分為VTE組28例,非VTE組117例。VTE組患者年齡、合并糖尿病發生率、手術時間高于非VTE組患者(P<0.01),其他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202001126),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非VTE組與VTE組膀胱癌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1.2 病例選擇標準 (1)納入標準:符合膀胱癌診斷標準[7],且經病理診斷證實;初診者;符合膀胱癌電切術指征者;未合并出血性疾病者;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Ⅰ~Ⅲ級。(2)排除標準:術前已發生VTE或遠處轉移者;伴有血液系統疾病者;合并下肢癱瘓、骨折者;術前凝血功能、肝腎功能異常者;長期阿片藥物濫用史者;既往VTE病史者;因其他疾病正在使用抗凝藥物治療者;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合并血栓性疾病者。
1.3 觀測指標與方法
1.3.1 凝血功能指標檢測:術后3 d分別抽取研究對象空腹肘靜脈血5 ml,常規離心后留取血清待測。采用CS1300全自動血凝分析儀(上海聚慕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檢測血清D-二聚體(D-D)、纖維蛋白原(Fib)水平及凝血酶時間(TT)、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采用BC6700全自動五分類血細胞分析儀(上海繼圣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檢測血小板計數(PLT)。
1.3.2 VTE發生情況:術后以門診復查方式隨訪3個月,統計隨訪期內VTE發生情況,符合VTE診斷標準[8],且經影像學檢查確診。
1.3.3 局部淋巴結轉移情況:統計隨訪期內局部淋巴結轉移情況,采用飛利浦CT-TWIN螺旋CT(上海涵飛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檢查淋巴結轉移,掃描范圍為髂嵴至腹腔底部,以淋巴結直徑>10 mm定義為局部淋巴結轉移[9]。

2.1 VTE發生及局部淋巴結轉移情況 膀胱癌患者145例,腹腔鏡下根治性膀胱癌電切術后3個月內發生VTE 28例(19.31%),其中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19例,肺栓塞9例;局部淋巴結轉移22例(15.17%),未發生局部淋巴結轉移123例。
2.2 2組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VTE組患者術后3 d D-D、PLT、Fib、APTT高于非VTE組患者(P<0.01)。TT、TP 2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非VTE組與VTE組膀胱癌患者術后3 d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2.3 不同局部淋巴結轉移患者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發生局部淋巴結轉移患者術后D-D、PLT、Fib、APTT高于未發生局部淋巴結轉移患者(P<0.01),而未發生局部淋巴結轉移者與發生局部淋巴結轉移者TT、PT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不同局部淋巴結轉移患者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2.4 凝血功能指標與局部淋巴結轉移的相關性 術后D-D、PLT、Fib、APTT與局部淋巴結轉移呈正相關(r=0.412、0.371、0.386、0.403,P均<0.001)。而TT、PT與局部淋巴結轉移無相關性(r/P=0.191/0.413、0.201/0.365)。
2.5 術后VTE發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以膀胱癌患者電切術后是否發生VTE(賦值:是為“1”,否為“0”) 為因變量,以上述結果中P<0.05項目(連續變量,原值代入)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s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合并糖尿病、手術時間長及術后高D-D、PLT、Fib、APTT水平均為膀胱癌患者電切術后VTE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P<0.01),見表4。

表4 膀胱癌患者電切術后VTE發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2.6 凝血功能指標預測膀胱癌患者電切術后發生VTE的價值 繪制凝血功能指標預測膀胱癌患者電切術后發生VTE的價值ROC曲線,并計算曲線下面積(AUC),結果顯示,D-D、PLT、Fib、APTT及四者聯合預測術后發生VTE的AUC分別為0.752、0.833、0.829、0.742、0.932,聯合預測的AUC大于各指標單獨預測的AUC(Z/P=2.945/0.003、1.994/0.046、2.011/0.042、3.186/0.001),見表5、圖1。

圖1 凝血功能指標預測術后VTE的ROC曲線

表5 凝血功能指標預測膀胱癌患者電切術后發生VTE的價值比較
膀胱癌VTE發生機制與血小板活化、纖溶—抗凝系統失衡、白細胞激活有關,若治療不及時可引起瘀滯性潰瘍,嚴重時可引起血栓脫落[10-12]。本研究結果顯示,145例膀胱癌患者VTE發生率為19.31%,與既往研究結果相似[13],提示膀胱癌電切術后VTE病情較重,因而探究術后VTE相關預測標志物具有重要意義。
VTE形成是內皮細胞、血小板、可溶性凝血因子相互作用結果,D-D可反映血管內纖維蛋白溶解功能,且與術后VTE發生率呈正相關[14-15]。本結果顯示,VTE發生者術后D-D水平高于未發生者,且經Logistic回歸分析證實術后D-D水平升高是VTE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提示D-D高水平可增加術后VTE發生風險。這可能是由于D-D水平升高可激活細胞表面組織因子,觸發凝血級聯反應,促使血液處于高凝狀態,誘導血小板聚集,促使血栓形成[16-17]。臨床醫師在術中應精細化血管保護,合理選擇止血方式,并密切關注術后D-D水平,以降低VTE發生風險。腫瘤進展過程中炎性因子水平升高,可促進異源性巨核細胞成熟,增加PLT生成量[18-20]。血栓形成是腫瘤常見并發癥,而Fib水平升高是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21-23]。本究結果顯示,VTE發生者術后PLT、Fib水平高于未發生者,且PLT、Fib水平升高可增加VTE發生風險。APTT可反映機體出血情況,且與血栓形成有關[24-25]。本結果顯示,VTE發生者術后APTT高于未發生者,且術后APTT為VTE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可能與電切術后膀胱癌患者血液中抗凝物質增加、外源性凝血途徑激活程度有關。此外,本研究經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合并糖尿病、手術時間長為VTE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本結果與既往研究相似[26],提示糖尿病患者體內處于高凝狀態,促使血液黏度升高。本結果發現VTE發生者手術時間較長,這與既往研究結果相似[27],其原因可能為較長手術時間促使患者長時間制動,可增加VTE發生風險。同時本研究發現術后D-D、PLT、Fib、APTT聯合預測術后VTE發生的AUC大于各指標單獨預測,提示聯合檢測D-D、PLT、Fib、APTT對術后VTE發生具有一定預測價值。
局部淋巴結轉移是膀胱癌的主要轉移途徑,在淋巴結轉移情況下,凝血系統激活、纖維蛋白溶解,可增加D-D生成量,其與腫瘤轉移密切相關[28]。本研究結果顯示,局部淋巴結轉移發生者術后D-D水平高于未發生者,且與局部淋巴結轉移呈正相關,提示伴有局部淋巴結轉移的膀胱癌患者體內凝血功能異常狀態加重。PLT可降解腫瘤周圍組織、釋放顆粒蛋白,促使腫瘤細胞轉移,并可與前列腺素相互作用,增加血管通透性,增強血小板聚集、黏附能力,促進腫瘤細胞增殖形成轉移灶[29]。本研究結果顯示,局部淋巴結轉移發生者術后PLT高于未發生者。其機制可能為血小板與腫瘤細胞結合形成血栓,可分泌轉化生長因子,刺激血小板生成多種因子,促使腫瘤細胞增殖分裂、血管生成,進而促進腫瘤轉移。Fib可激活凝血系統,促進內皮生長因子生成組織因子,進而參與淋巴結轉移過程[30]。APTT變化與腫瘤細胞轉移密切相關[31]。本結果顯示,局部淋巴結轉移發生者術后Fib、APTT高于未發生者,且Fib、APTT與局部淋巴結轉移呈正相關。分析其原因可能為PLT可破壞機體凝血、抗凝系統動態平衡,促使Fib水平升高,Fib可轉變為纖維蛋白,參與腫瘤生長浸潤、轉移過程;Fib、PLT共同作用可促使腫瘤細胞浸潤、轉移至正常組織,此過程消耗大量凝血因子,致使APTT延長。
綜上所述,膀胱癌電切術后發生VTE、局部淋巴結轉移者D-D、PLT、Fib、APTT升高,均為術后VTE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且與局部淋巴結轉移呈正相關,聯合檢測其水平預測術后VTE發生具有臨床應用價值,臨床應加強術后抗凝藥物應用,監測術后凝血功能狀態,以降低VTE發生風險。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無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
呂煒超、雷曉航:設計研究方案,實施研究過程,論文撰寫;王通通、王鴻淵:提出研究思路,實施研究過程,分析試驗數據,論文審核;張建國:課題設計,統計學分析,論文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