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燁, 趙 威, 郁 帥
(中海環境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 200135)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汽車保有量也大幅增加。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的統計數據,2021年末全國民用汽車保有量為30 151萬輛,其中私人汽車保有量為26 246萬輛[1]。汽車保有量的急劇增長促進了汽車維修行業的迅猛發展。根據全國排污許可證管理信息平臺發布的信息,截至2023年5月21日,全國持有排污許可證的汽車維修企業共有3 255家。隨著2021年3月1日《排污許可管理條例》開始實施,企業的環保主體責任被進一步壓實,該條例要求納入排污許可管理的企業必須做到持證排污、按證排污。然而,汽修企業在日常的環境管理工作中存在排污許可證上的環境管理要求執行不到位的情況。面對日益嚴格的環境管理要求,本文分析汽修企業的產污和排污特點及其在環境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梳理汽修企業取得排污許可證之后在環境管理方面應關注的重點,并提出環境管理方面的建議,為該類型企業取得排污許可證之后環境管理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
圖1為車輛維修、保養流程和產污環節示意圖,具體分析如下。

圖1 車輛維修、保養流程和產污環節示意圖
車輛維修和保養的一般流程如下:
1) 對車輛進行檢查,判斷其故障嚴重程度。
2) 確認車輛發生故障之后,選擇合適的維修和保養方式。車輛的維修和保養方式可分為2類,一類是需進行表面修復,另一類是無需進行表面修復。表面修復包含鈑金、焊接、打磨、噴漆和烘干作業。
3) 車輛維修和保養結束之后,對其進行簡單的清洗。
4) 對維修、保養后的車輛進行檢驗,檢驗合格之后交付給用戶出場。
1) 廢氣:主要來自于車輛維修和保養過程中的焊接、打磨、調漆、噴漆和烘干等工序,主要污染物為顆粒物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等。廢氣排放形式有2種,分別為有組織排放和無組織排放。
2) 廢水:主要來自于車輛清洗、場地沖洗和員工生活,主要污染物為化學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懸浮物、石油類和陰離子表面活性劑等。廢水排放去向一般有2種,分別為排入周邊地表水體和排入城市污水處理廠。
3) 噪聲:主要來自于鈑金設備、打磨設備、噴漆設備、空壓機和風機等。
4) 固體廢物:汽修企業產生的固體廢物一般有3類,分別為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危險廢物和生活垃圾。一般工業固體廢物主要為廢玻璃、廢塑料、廢輪胎、廢零部件和廢鋰電池等。對照《國家危險廢物名錄(2021年版)》,汽修企業產生的危險廢物主要為廢有機溶劑、廢防凍液、漆渣、廢油漆、廢機油、廢潤滑油、廢原料桶、廢鉛蓄電池、廢活性炭和廢過濾棉等[2]。
近年來,各級生態環境管理部門進行了多次環保專項檢查和整治,汽修企業的環境管理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但因很多企業的環保意識比較薄弱,對環境管理不夠重視,沒有設置專職的環保管理人員,沒有建立完善的環境管理制度,致使其日常環保管理工作仍存在一些問題。另外,由于企業管理者對排污許可管理制度的認識不到位,認為只要申領取得排污許可證即可,在生產運行過程中沒有主動落實應盡的環保責任,導致排污許可證上的環境管理要求執行不到位。汽修企業在依法取得排污許可證之后,通常存在以下環境管理問題。
1) 企業現場實際情況與排污許可證上的信息不符。
企業在實際運行過程中,有時會因自身發展需要或法律法規的更新而對生產經營場所、產品產能、生產工藝、生產設備、原輔材料、排放口和污染治理設施等進行調整或改造。由于汽修企業大多缺少專職的環保管理人員,致使其在發生信息變更時沒有及時對相應的環保手續文件進行更新或調整,導致企業的現場實際情況與排污許可證上的相關信息不一致。常見的問題有:排污許可證上遺漏申報焊接、打磨等產污工序及對應的設備,遺漏廢氣或廢水污染因子,遺漏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種類或危險廢物種類,油漆或稀釋劑的種類和使用量與排污許可證上申報的信息不一致等。
2) 排放口設置不規范。
生態環境管理部門會在排污許可證的環境管理要求中對企業排放口的規范化設置提出要求,但企業在取得排污許可證之后往往因沒有仔細閱讀排污許可證而忽視了排放口規范化建設的要求。汽修企業排放口設置不規范問題主要體現在:
(1) 排放口的采樣口位置設置不規范;
(2) 排放口的數量和位置、排放方式和排放去向與排污許可證上申報的內容不一致;
(3) 廢氣排放口的實際高度與排污許可證上申報的信息不一致,也不滿足污染物排放標準中規定的最低高度要求和企業已批復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要求;
(4) 排放口未設置環保圖形標志,設置的環保圖形標志錯誤或不規范(例如尺寸和顏色不規范)。
3) 自行監測要求落實不到位。
汽修企業在落實排污許可證上的自行監測要求時,通常會出現以下問題:
(1) 未按排污許可證及自行監測技術指南的要求制訂自行監測方案;
(2) 在開展自行監測時,遺漏部分點位或部分監測因子,尤其是容易遺漏廢氣無組織排放監控點位和監測因子;
(3) 未按排污許可證的要求及時公開監測數據;
(4) 沒有落實排污許可證對自動監測設備的安裝要求,或沒有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自動監測設備安裝和聯網工作。
4) 環境管理臺賬缺失或記錄不規范。
排污許可證上載明了生態環境管理部門對企業環境管理臺賬記錄內容、記錄頻次和臺賬保存形式的要求。然而,由于汽修企業大多缺少專職的環保管理人員,在取得排污許可證之后未建立環境管理臺賬,即使建立了廢氣治理設施的臺賬或危險廢物管理臺賬,也存在環境管理臺賬種類不完整、臺賬上記錄的內容不滿足排污許可證的要求和記錄的信息前后不一致等問題。
5) 執行報告未按時提交或未規范填報。
汽修企業管理人員因對持有排污許可證之后的環境管理內容不夠了解,同時未仔細學習許可證副本中的環境管理要求,導致錯過了年度或季度排污許可證執行報告提交時間,待生態環境管理部門催促之后才知曉需開展相關工作。另外,汽修企業提交的執行報告中存在填報內容不完整、填報的信息與實際情況不相符和填報的數據前后不一致等問題。
6) 未按要求公開環境信息。
汽修企業通常會因沒有落實自行監測要求和未提交執行報告而導致未按排污許可證的要求開展自行監測和環境信息公開工作。
根據上述汽修行業在環境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的主要問題,以排污許可證為核心,梳理汽修企業持證之后應關注的環境管理重點,并提出環境管理建議。
1) 汽修企業持證之后應進行自查。
汽修企業在取得排污許可證之后,需將排污許可證上的企業信息與現場實際情況相比對,若有重要信息與實際情況不一致,會直接影響企業持證之后進行環境管理的準確性和合規性[3]。需重點核對的排污許可證上的信息包括生產經營地址、規模(營業面積)、產品產能(維修保養車輛數量)、生產工藝(車輛維修主要流程)、主要原輔材料信息(油漆和稀釋劑等材料的種類、使用量)、排放口信息(數量、位置)、污染治理設施信息(數量、處理工藝)、廢氣或廢水污染物因子種類、固體廢物種類及其利用處置方式。若發現企業現場實際情況與排污許可證上的信息不一致,與企業環評文件及環評批復中的要求也不一致,則需立即對現場實際變動情況進行分析,根據不同情況編制非重大變動分析報告,或重新辦理環評手續,并在完善環評手續之后對排污許可證進行變更或重新申請。若發現企業現場實際情況與排污許可證上的信息不一致,但現場實際情況符合企業環評文件及環評批復中的要求,則需立即辦理排污許可證變更或重新申請手續。
2) 規范建設污染物排放口。
《排污許可管理條例》中明確了排污單位應規范建設污染物排放口的要求,且排污口的規范建設是影響監測采樣準確性的關鍵因素之一。作為取得排污許可證之后環境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排污單位在規范建設排污口時需重點注意以下3個方面:
(1) 采樣口設置。人工監測的廢氣采樣口設置需滿足HJ/T 397—2007《固定源廢氣監測技術規范》的要求,采樣斷面位置遵從“上3下6”原則,若受測試現場空間的限制,則至少滿足采樣斷面與彎頭和閥門等設備之間的距離是排氣管道直徑的1.5倍。在必要的情況下,為保證采樣人員能安全、方便地作業,設置采樣平臺。人工監測的廢水采樣口設置需滿足HJ 91.1—2019《污水監測技術規范》的要求。
(2) 排放口設置。排污單位的實際現場廢氣排放口、廢水排放口的數量及位置、排放方式和排放去向應與排污許可證上的要求保持一致。廢氣排放口的高度應滿足企業已批復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排污許可證和廢氣排放口中污染物執行的排放標準的要求,一般情況下不應低于15 m。
(3) 標識牌設置。污染物排放口標識、標牌的大小、顏色和圖形等需按GB 15562.1—1995《環境保護圖形標志——排改口(源)》和《國家環境保護總局辦公廳關于印發排放口標志牌技術規格的通知》(環辦〔2003〕95號)等文件的要求設置。
3) 依法依規開展自行監測。
自行監測是排污單位掌握自身排污情況的重要手段,同時能為排污單位的污染物排放總量計算、環境統計和環保稅核定等環保工作的開展提供重要的數據支撐。汽修企業在開展自行監測工作時,需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 自行監測方案編制。汽修企業需按HJ 819—2017《排污單位自行監測技術指南 總則》和排污許可證的要求編制自行監測方案,并在全國污染源監測信息管理與共享系統上提交該監測方案。自行監測方案的主要內容包括排污單位的基本情況、監測指標、監測點位及示意圖、執行的標準及相應限值、監測頻次、采樣和樣品的保存方法、監測儀器和監測分析方法、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等[4]。
(2) 監測指標、監測點位和監測頻次確定。汽修企業需按HJ 819—2017、排污許可證和污染物執行的排放標準對監測因子、監測點位和監測頻次的要求開展自行監測工作。部分地區現已發布地方性汽車維修行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例如北京市、上海市、重慶市和江蘇省,這些地方的污染物排放標準除了規定有組織廢氣排放口中各類污染物的排放限值以外,還規定了生產廠房外或露天操作工位旁的無組織排放監控點的污染物濃度限值。因此,執行上述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的汽修企業還需開展生產廠房外或露天操作工位旁的污染物濃度監測工作。
(3) 監測數據公開。汽修企業在按自行監測方案開展各點位、各監測指標的自行監測工作之后,需及時將監測結果上傳至全國污染源監測信息管理與共享系統中,并提交發布。
(4) 自動監測設備安裝、聯網。對于排污許可證中要求安裝自動監測設施的排放口,企業應依法安裝、使用、維護污染物排放自動監測設施,并做好與生態環境管理部門的監控設施的聯網工作。
4) 規范建立環境管理臺賬。
環境管理臺賬是汽修企業自證守法的一個重要手段,也是生態環境管理部門對企業實施證后監管的重要依據。環境管理臺賬能全面反映企業的環境管理情況,包括原輔材使用情況、生產設施運行情況、污染治理設施運行情況和自行監測開展情況等[5]。汽修企業需按企業排污許可證和HJ 944—2018《排污單位環境管理臺賬及排污許可證執行報告技術規范 總則(試行)》的要求,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制訂完整的環境管理臺賬,并按排污許可證的要求記錄有關信息。環境管理臺賬記錄的內容包括基本信息、生產設施(打磨設備、噴漆房、烤漆房等)運行管理信息、污染防治設施(廢氣治理設施、廢水治理設施)運行管理信息、監測記錄信息、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管理信息、危險廢物管理信息和其他環境管理信息等。由于環境管理臺賬的種類和記錄的內容繁多,建議汽修企業建立內部環境管理臺賬監督機制,指定專人定期對臺賬進行匯總分析,及時發現異常情況,保障環境管理臺賬所記錄內容的真實性、完整性和準確性。
5) 按時保質提交排污許可證執行報告。
按時保質地提交排污許可證執行報告是企業落實環保主體責任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生態環境管理部門判斷企業是否按證排污的重要依據。汽修企業的排污許可證執行報告分為年度執行報告和季度執行報告2種,均需按企業排污許可證的要求在全國排污許可證管理信息平臺上完整、合規填寫,并按時提交。年度執行報告一般應于次年1月底前提交;季度執行報告一般應于每個季度結束后的下一個月15日前提交。年度執行報告中應填報的內容主要包括排污單位基本情況、污染防治設施運行情況、自行監測執行情況、環境管理臺帳情況、實際排放情況及合規判定分析和信息公開情況等;季度執行報告中應填報的內容主要包括實際排放信息、超標排放信息、污染治理設施異常運轉信息和工業固體廢物自行儲存/利用/處置設施的合規情況等。汽修企業應重視排污許可證執行報告的填報,如實反映污染物排放情況,重點關注是否出現超標、超總量排放的情況及其他異常情況,一旦出現,應及時進行整改,提升自身的環境管理能力。
6) 依法依規進行環境信息公開。
根據《排污許可管理條例》的要求,排污單位應按排污許可證的要求公開污染物排放信息。汽修企業需做到:
(1) 在全國排污許可證管理信息平臺上公開排污許可證執行報告;
(2) 在全國污染源監測信息管理與共享平臺上編寫自行監測方案,填報自行監測數據并發布[6];
(3) 若企業屬于重點排污單位名錄中的企業,則需按當地生態環境管理部門的要求在相應的網站上公開環境信息。
汽修企業應按要求及時公開企業環境信息,自覺接受全社會的監督,履行環保主體責任。
隨著排污許可管理制度的不斷完善,持有排污許可證的企業面臨的環保管理壓力不斷提升。本文根據汽修行業在環境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以排污許可證為核心,分析并梳理了汽修企業取得排污許可證之后的環境管理重點,并提出了規范并做好環境管理工作方面的建議。在以排污許可制度為核心的新型固定污染源監管體系下,企業在取得排污許可證之后應強化按證排污意識,不斷提升自身的環境管理能力,從思想、技術和管理上緊跟國家環境管理的步伐,降低企業運營面臨的法律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