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棟
甘肅省生態環境工程評估中心 甘肅 蘭州 730000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大氣污染問題越來越突出,如何有效地減輕環境空氣污染,降低空氣污染給人民群眾健康和生產生活帶來的影響,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近年來,國家相繼出臺了多項防治措施,并不斷加強落實,環境空氣污染控制形勢穩定好轉,但嚴重污染事件頻發,大氣污染治理工作仍處于緊要關頭,仍是廣大人民群眾關切的重點環境問題,做好大氣污染防治攻堅工作,打贏藍天保衛戰,是貫徹習生態文明思想的具體體現、是加快建成生態宜居城市的必然要求、是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抓手[1]。所以,針對環境空氣污染的治理,必須深入開展污染源調查,制定相應的應對措施,加強污染控制。
在生產生活過程中,工業生產、取暖、生活燃煤產生二氧化硫、機動車排放的二氧化氮,與光進行液相氧化作用,最終會導致酸雨的產生[2]。酸性雨水會使土地酸性,加快土壤的礦物養分的損失,從而使土壤中的微生物生長受到限制,引起作物的病害,造成作物的中毒和枯死。酸雨侵蝕建材,造成建材表層開裂、空穴,降低強度和硬度。酸性雨水會刺激皮膚,角膜,呼吸系統,引起紅眼癥,支氣管炎,還會引發肺部疾病,引起肺水腫,肺硬化,甚至癌癥。
大氣中的粉塵和微粒在持續增加時會產生凝晶,在冷空氣的作用下,會加速降水的產生,而密集的異常降水則會引起區域的自然災難,比如泥石流和山崩。降雨的改變會對農業生產造成一定的沖擊,同時由于空氣中可見性差,陽光被遮擋,會對作物和草木造成很大的不利影響。
通常來說,大氣的構成成分相對比較平穩,然而由于人類活動和工業生產所產生的各種氣體,會對空氣中的構成成分產生一定的影響,大量粉塵排放會造成空氣中的可視性下降,阻礙太陽的直射,進而對草木的生長發育造成不利的后果。
臭氧有助于抵御陽光輻射所釋放出的紫外線,它是地球上生態系統的一道屏障。哈龍、四氯化碳、甲氯苯、二氧化碳、沼氣,可用作泡沫、冷卻液、洗滌液、噴霧等化合物,能破壞臭氧層,進而破壞生態系統。此外,由于大氣中的臭氧量降低,使地表發生光化學反應,造成光化學煙霧的污染,并對大氣溫度和大氣流動造成一定的影響。
溫室效應的產生,是由于CO2等溫室氣體的排放,使全球氣候變暖、水熱資源的空間分配模式發生變化,從而引起海平面升高、從而改變地球的生態環境、影響人們的生產和生存[3]。比如,由于溫度上升,造成了海洋和陸地之間的溫度變化,使得大氣的流通速度降低,霧霾的消散更加困難。
大氣中存在著各種大小不一的顆粒,PM10、PM2.5等細小顆粒可以從口腔和鼻子中鉆入到呼吸道,引起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慢性塵肺、硅肺等呼吸道疾病。
一氧化碳對血紅蛋白的親和度極高,會導致氧合血紅蛋白迅速降低、血供不暢、機體缺氧,從而導致血氧不足。另外,碳氧血紅蛋白對機體器官、組織細胞具有長期的毒力,可造成腦、心、肝、腎等多器官的損傷,嚴重者可導致腦功能衰竭。
一氧化氮與一氧化碳相比,其活性更高,具有較高的毒性,導致機體的低氧血癥。當氮氧化物進入體內時,會對肺部造成的損傷,從而誘發肺部的水腫。長時間接觸暴露于低濃度的氮氧化物會導致慢性咽喉炎、慢性支氣管炎、神經衰弱、牙齒酸蝕等。
SO2會刺激鼻腔和咽喉,引起上呼吸道的不適,嚴重的甚至還會引起喉頭水腫、肺水腫等疾病[4]。
在短期內,少量的臭氧對人體沒有任何損傷,但長期的吸入會對人體的神經系統造成損害,從而導致頭暈、頭痛、惡心、嘔吐[5]、記憶力下降等癥狀,引起嚴重的咳嗽、呼吸道或支氣管炎癥,也會對眼睛、身體細胞、組織造成損害,甚至引發腫瘤等癌癥。
嚴格控制“兩高”行業準入,新增“兩高”行業項目須嚴格落實污染物排放減量替代要求。按照《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相關內容,制定淘汰落后產能相關計劃,加強常態化執法和強制性標準實施。嚴格執行《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產業發展與轉移指導目錄》,落實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中碳排放控制要求。按照相關法律法規淘汰落后產能和化解過剩產能,嚴禁新增電解鋁、平板玻璃、水泥熟料等產能。有序開展產業承接和重點行業調整優化,高水平打造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全面排查“兩高”項目,實施項目清單式管理、分類分情況處置、動態監督監控,對于不符合相關規定的堅決停批停建,科學穩妥推進符合要求的擬建項目。
持續進行“散亂污”企業整治工作,持續動態監管,落實屬地責任,要做到發現后馬上整治,做到動態清零。要防止已經關停取締的“散亂污”企業重新恢復生產。
嚴格落實“三線一單”管控要求,對于優先保護單元、重點管控單元和一般管控單元實施分區管控。排污單位應按照不同管控單元管控要求及污染物排放限制升級改造大氣污染防治設施,確保污染物排放穩定達標。對于納入重點排污單位名錄的相關企業,應按照重點控制區要求進行嚴格管理。
推動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構建綠色產業鏈,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全產業鏈構建中來,加強補鏈、延鏈、強鏈,加快構建綠色產業供應鏈。
對現有傳統產業集群,按照“疏堵結合、分類施治”原則進行整治提升,將優勢產業做大做強,將落后產能逐步淘汰,將一部分企業搬遷入園、一部分企業就地改造。
推動區域集中供熱、供暖。加強區域熱源和配套供熱管網建設,對集中供熱范圍供熱管網輻射到的分散鍋爐供熱應改為集中供熱。
控制煤炭消費,加強散煤管控。按照集中使用、清潔利用原則,對以煤、石油焦、渣油、重油等為燃料的鍋爐和工業爐窯,加快使用清潔低碳能源以及工廠余熱、電力熱力等進行替代。
加強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根據各地實際情況,推進抽水蓄能、生物質能、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進一步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社會用電量的比重。
落實地區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工作方案,構建減污降碳協同制度,完善碳達峰行動“1+N”政策體系。積極參與碳排放權交易,開展重點排放單位碳排放權交易配額分配和清繳。加強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管控,探索將溫室氣體管控納入環評管理。
加強固定污染源達標排放監督管理。加強鋼鐵、火電等企業污染治理設施運行管控,確保按照超低排放要求運行。按照國家和地方大氣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標準要求,落實日常監測及監督性監測相關要求。開展工業爐窯提升改造工作,淘汰不穩定達標的設施,確保達到相應排放標準。
開展揮發性有機物治理。加強協同控制,持續開展VOCs分級監管工作。科學引導揮發性有機物排放企業開展錯時生產調控,重點行業企業合理制定全年停產檢修計劃,降低臭氧濃度峰值。
開展油氣回收治理。對加油站、儲油庫油氣回收設施開展監督檢查,推進加油站開展治污設施升級改造,確保加油站確保油氣回收設施正常運行,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達標,嚴格控制氨逃逸。推進主要排氨生產環節深度治理,加強生產工藝環節無組織排放氨的收集與處理。以火電、水泥等行業脫硝環節為重點,定期開展氨逃逸監督性檢測。
強化企業無組織排放控制管控。全面加強鋼鐵行業、建材行業、焦化行業、鑄造行業等重點行業的無組織排放監管,落實抑塵措施,確保達到企業生產工藝過程以及物料運輸、儲存、裝卸等無組織排放管控要求。聚焦PM10治理,強化施工、道路等揚塵管控,積極推行綠色施工。加強城市保潔和清掃,持續推進道路清掃保潔機械化作業向鄉鎮延伸。推行綠色礦山建設,對現存各類露天礦山加強執法檢查,杜絕環境違法行為。加大餐飲油煙污染、惡臭異味治理力度,實施餐飲業環境保護技術規范,對群眾反映強烈的惡臭異味擾民問題強化排查整治。強化秸稈綜合利用和常態化禁燒管控。全力推進煙花爆竹禁限放,提前謀劃部署,切實減輕煙花爆竹燃放污染。對使用消耗臭氧層物質和氫氟碳化物的企業加強監督檢查。
開展臭氧污染防治。以化工、涂裝、醫藥、包裝印刷、油品儲運銷等行業領域為重點,開展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完成揮發性有機物突出問題排查治理。嚴格執行涂料、油墨、膠粘劑、清洗劑VOCs含量限值標準,開展含VOCs原輔材料達標情況聯合檢查。推進實施重點行業低VOCs含量原輔材料源頭替代[6]。開展企業升級改造和區域環境綜合整治,建立家具制造、木材加工等涉氣產業集群排查治理清單。
各地區應把應對氣候變化和大氣污染防治放在重要位置,全面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指導做好各自領域相關工作,完善工作責任體系。堅持環境監督長管理,推動解決群眾身邊涉氣突出環境問題,提升環境空氣質量改善管理水平。
注重謀劃,加強調度,提高中央大氣污染防治資金支持項目入庫率,推動重點行業企業提標改造和能力建設等涉氣工程高質量開展。制定環境空氣質量生態補償辦法,落實對空氣質量改善成效顯著地區的資金激勵政策。強化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資金安排與地方環境空氣質量改善績效聯動機制,提高涉氣資金使用績效。
開展年度大氣污染決策評估,對境內大氣污染過程開展科學分析。進一步做好大氣污染源解析工作,為精準治污打好基礎。實施細顆粒物與臭氧協同控制“一市一策”科研攻關項目。探索VOCs、氮氧化物(NOx)等多污染物和溫室氣體協同管控路徑[7]。
圍繞年度大氣污染綜合治理重點任務,加強執法,推動企業落實生態環境保護主體責任。提高環境執法針對性、精準性,分析查找大氣污染防治薄弱環節,在落后產能淘汰、鍋爐及爐窯綜合治理、煤炭質量、柴油車(機)、油品質量等領域開展多部門聯合執法,組織開展揚塵污染、交通污染等專項執法行動。
發揮區域空氣質量監測超級站作用,完善城市空氣質量監測網絡,推進公路、港口和鐵路貨場等重點區域交通污染專項監測。開展大氣環境非甲烷總烴自動監測。以化工園區等為重點,加強涉VOCs專項監測。惡臭投訴集中的工業園區、重點企業安裝在線監測預警系統。
將空氣質量改善年度目標完成情況作為地區年度目標考核的重要內容。加強大氣污染防治項目調度,及時通報工作進展。加強會商預判,指導督促各地區和相關部門針對環境空氣質量變化趨勢進行管控[8]。對重點工作完成進度滯后、空氣質量明顯惡化的地區和部門,采取通報、預警、約談等措施,對存在人為干擾、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等情況的,依法依紀嚴肅追究責任。
要防止工程變更的認定過于隨意,乃至規避監督等問題,必須從變更的認定過程和變更的技術文檔兩個角度對其進行規范。首先要確定變更的程序和范圍,確定變更的申請條件和接受途徑,并對變更進行規范。其次,對還沒有明顯變化的產業進行整理,從產業政策和污染排放等方面考慮,對需要的產業,盡快發布重要的變動目錄,并對沒有重要變動的產業進行歸類。第三,要對環境影響報告書的主要變更和不顯著變更作出規定,以保證變更的檔案編制有依據,加強對不重要變更的確認。要從根本上解決當前工程變更中出現的漏報、瞞報、“投報無門”等問題,對工程變更進行切實監督。
社會生產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但也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環境空氣污染給人類的健康和生活的影響也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綜上所述,大氣污染物對人類和環境危害很大,大氣污染治理是一項具有系統性、復雜性、長期性的重大問題,必須探索科學的治理途徑,制訂有效的防治對策,精確科學治污,打贏藍天保衛戰,創造生態宜居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