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卓齊龍 吳小蘭 葉鍵
綜合種養是從中國優秀傳統農業的典范——稻魚共生系統中衍生、發展形成的,是一種集穩定糧食生產、提高農民收入、減少面源污染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生產方式。今年以來,杭州市圍繞農(漁)產品安全有效供給和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目標,通過政策扶持、技術集成、示范引領等措施,大力發展“稻漁共生、稻漁共贏”和“以田養鴨、以鴨促稻”的綜合種養新模式10萬畝以上,提高農田綜合效益。截至今年6月,全市實施綜合種養面積10.59萬畝。
全市綜合種養主要有稻漁(含稻鱉、稻蛙、稻蝦等)、稻鴨及稻漁鴨混合模式,其中稻漁面積52274.5畝、稻鴨面積44458畝、稻漁鴨面積9200畝。全市實施綜合種養面積覆蓋10個涉農區縣(市),面積超10000畝的地區5個,其中富陽區25007畝、余杭區23125畝、桐廬縣15537畝、蕭山區11040畝、建德市10050畝;涉及農業主體468家,其中500畝以上的主體51家、共40869畝,200畝以上的主體209家、共82849畝,綜合種養呈現集中連片、特色明顯的新格局。
稻鱉共生。稻鱉共生效益可觀,其畝均產值、利潤分別在10000元、7000元左右,但前期投入大、風險高、回報慢。桐廬以稻鱉共生為主,稻鱉面積11687畝、占全市稻鱉面積65%。2021年,位于桐廬的昊琳農業將傳統的稻鱉模式加以改進,形成了以養殖坑+浮板稻+導流渠為構架的異位共生系統,提高了回捕率;2022年,桐廬豐河糧油專業合作社進一步優化養殖坑布局,壓縮了田間工程投入,示范帶動效應顯著;2023年,桐廬在政策扶持和推動下,以豐河糧油模式為樣板發展稻鱉共生發展。依托中華鱉養殖的良好基礎,桐廬不斷改進模式,減少基礎設施投入,提升養殖鱉回捕率,并實施統一苗種、統一飼料、統一銷售發展產業,輻射帶動了全縣稻鱉模式的大規模發展。
稻蝦共生和輪作。稻-小龍蝦共生近年來發展迅猛,該模式主體除第一年需外購苗種外,積累一定經驗后,第二年一般會通過共生模式產出苗種,提供輪作模式生產所需,降低投入成本。目前蕭山區正在建設市級良種基地,以解決本地良種短缺問題。此外,稻-紅螯螯蝦共生也正在探索中,余杭、臨平、臨安、桐廬等地均有主體在試驗。在臨平區,由生態農業公司為農戶提供培育種苗、技術指導和回收幫銷等服務,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帶動農戶開展規模化稻蝦生態養殖。
稻蛙共生。與傳統稻漁綜合種養相比,稻蛙種養模式增產增收效果顯著,發展勢頭迅猛,其商品蛙高產模式畝均產量、產值、利潤分別達1500斤、21033元、6284元。目前全市稻蛙共生面積達到7421畝,蛙的養殖品種以黑斑蛙和美國青蛙為主。在淳安縣浪川鄉稻蛙基地,養殖黑斑蛙已陸續上市,僅一周時間已累計銷售黑斑蛙(6錢左右當年蛙)5000斤,銷售額9萬元,利潤達3萬元,稻蛙綜合種養成效初顯。
稻鴨共生。杭州率先在省內開展稻鴨共生推廣工作,目前發展面積為4.4萬畝。相較于稻鱉、稻蝦、稻蛙等種養模式,稻鴨共生具有技術風險低、投入成本少、管理方便、回捕率高等優勢,且符合水稻無公害生產和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要求。2022年,位于建德的杭州博馬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嘗試開展稻鴨共生,實施稻鴨生態共育優質稻高產示范面積100畝,并放養鴨子2000羽。在公司的帶動下,建德今年的綜合種養模式以稻鴨為主。
組建工作專班。杭州市農業農村局組建局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局長任副組長,有關區縣(市)局主要領導及市局相關處室(中心)負責人任組員的專班,下設工作小組,各地也參照建立專班,建章立制、明確分工、市縣聯動、合力推進。
強化工作落實。杭州市農業農村局制定出臺《杭州市綜合種養行動方案》《杭州市綜合種養基地創建標準》等文件,明確工作的總體要求、重點任務、保障措施,并首次確定稻漁溝坑規格,為產業發展提供實施依據,推動產業集中連片特色發展。
加大扶持力度。2023年,市級安排1.5億元的專項資金獎補綜合種養工作,對符合條件的基地,一般綜合種養模式按不高于1500元/畝進行獎補、高標準設施稻蛙模式按不高于3000元/畝進行獎補;鼓勵金融、保險機構創新開發相關金融產品和保險產品,進一步堅定發展信心,增強產業發展后勁。
強化政策宣導。今年以來,市縣兩級已組織各類研討會、考察學習、培訓班近60次,參加人員近1200人次,提高綜合種養主體技術水平,增進社會各界對綜合種養工作的了解。此外,5月底舉辦的第一屆杭州市龍蝦王爭霸賽也展現了種養成果,提升了主體養殖高品質水產品的積極性。
強化技術支撐。市縣農技專家團隊通過集中宣講或上門服務,并發放《綜合種養(稻漁、稻鴨)操作規程》,做到技術、政策內容管理人員和主體知曉率達到100%,指導發展了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的技術模式,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強化技術攻關。杭州市農業農村局指導開展黑斑蛙和小龍蝦等苗種基地建設;加強與省市農科院對接,確定綜合種養產業團隊項目5個,熟化模式技術;推進綜合種養市級標準制定,現處于市場監管局評審立項階段。
嚴守溝坑占比紅線。各地遵循《稻漁綜合種養技術規范》(SC/T 1135.1-2017)標準等,嚴格溝坑占比,溝坑面積不得超過總種養面積的10%,溝坑寬度不超過5米、溝坑深度不超過1米;嚴禁超標準開挖耕地,鼓勵發展少溝或無溝化模式,優化溝坑式樣,最大程度發揮邊際效應,保證水稻栽插密度。
實施項目化管理。各地按照項目申報、立項、實施、監督、驗收、審計等全過程管理,組織實施綜合種養項目;市級對項目進行抽查復核,將任務情況納入市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壓實屬地和主體責任,實現綜合種養規范、健康發展。
委托第三方核查。市農業農村局以《杭州市綜合種養示范基地創建標準》等為指導,委托有資質的第三方單位對溝坑占比進行測繪核查,確保田間工程改造符合要求,嚴格控制開挖溝坑占比在10%以內;要求主體投入審計資金額度不低于獎補資金,并提供有資質單位出具的審計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