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錚錚,雁從容,林芝萍,屈 慧,曲春波,張靜怡,張 蕊
(上海健康醫學院,上海 201318)
鈉是人體必需微量元素之一,在人體中的主要作用是維持體液滲透壓,保證體內水的平衡;對ATP 的生產和利用、肌肉運動、心血管功能、能量代謝都有關系。大量研究表明,居民膳食中鈉鹽的攝入量會影響高血壓的發病率,且鈉攝入過高,還會增加患腦卒中、胃癌等疾病的風險[1]。近年來,預包裝食品的消費隨著食品行業的發展和公眾消費能力的不斷提升,呈快速增長的趨勢[2],越來越多的預包裝食品步入大眾視野,預包裝食品更是成為了人們的“家常便飯”。食品標簽作為預包裝食品上的必要提供信息,是消費者了解食品信息的主要方式,食品標簽向公眾展示的信息,不僅與食品安全有關,還作為重要工具向消費者展示食品屬性,更加需要注意預包裝食品的鈉含量。由于各國經濟條件與法規要求不同,預包裝食品中的鈉含量也有較大差異[3],調查意在研究國內外預包裝食品鈉含量之間的差異。此外,我國的減鹽工作正在進行,2016 年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4]和2017 年的《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5]也已明確提出全國人均每日食鹽攝入量降低20%的具體目標。對國產和進口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的鈉含量現狀進行調查,旨在分析比較國產和進口預包裝食品鈉含量水平及其差異。
2021 年6 月— 8 月,在上海市3 家大型超市(周浦萬達廣場華潤萬家超市、龍陽路麥德龍商場、山姆會員商店)和網上銷售平臺采集國產和進口各類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信息。以如下3 個準入條件為標準,保證所調查預包裝食品數據的代表性及可信性,對數據進行采集:①在市場有較高占有率及銷售量的預包裝食品;②具有明確名稱、廠址、配方等信息的預包裝食品;③保質期內的食品。對所有符合入選標準的預包裝食品進行隨機取樣。準確記錄預包裝食品的配料表、產品類型、口味及營養標簽等信息。
為保證調查的產品具有代表性和全面性,食品種類包括市面常見的方便食品類、肉制品類、膨化食品類、調味品類、堅果干果類、飲品類六大類,在大類中再根據食物品種逐級歸類,共計細分為21 個亞類進行數據分析統計,隨機抽取各類食物中市場占有率排名前5 位的品牌產品,記錄整理食品營養標簽上的鈉含量數據,并統一換算成mg/100 g,方便數據準確統計分析。
利用SPSS 分析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對不同類別預包裝食品的營養標簽鈉含量水平的描述采用中位數和四分位數間距。利用Mann-Whitney U 檢驗比較國產和進口預包裝食品的營養標簽鈉含量水平,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該調查共收集包含鈉含量數據622 條,其中國產產品350 份,進口產品272 份。根據歐麗等人[7]的研究中提及的鈉含量界值為依據對預包裝食品進行分類,鈉含量>500 mg/100 g 為高鈉食品,500 mg/100 g≥鈉含量>120 mg/100 g 為中鈉食品,鈉含量≤120 mg/100 g 為低鈉食品。其中,國產預包裝食品中,高鈉食品含13 個亞類,即249 份,占國產預包裝食品的71.1%;低鈉食品含2 個亞類,即25 份,占7.1%;進口預包裝食品中,高鈉食品含12 個亞類,即140 份,占進口預包裝食品的51.5%,低鈉食品含5 個亞類,即65 份,占12.9%。
國產預包裝食品鈉含量分類[M(P25,P75)]見表1。

表1 國產預包裝食品鈉含量分類[M(P25,P75)]
國產預包裝食品鈉含量差異較大。高鈉食品中,調味粉類(15 600 mg/100 g),醬油類(6 603 mg/100 g),方便面類(2 236 mg/100 g)食品的鈉含量排名前三;中鈉食品的差異較小,含量最高的是堅果干果類(435 mg/100 g);低鈉食品僅有糖類(59 mg/100 g)和沖劑飲品類(14.5 mg/100 g)。
進口預包裝食品鈉含量分類[M(P25,P75)]見表2。進口預包裝食品鈉含量差異亦較大。高鈉食 品中,調味粉類(8 011.5 mg/100 g),醬油類(5 606 mg/100 g),海苔類(1 553.5 mg/100 g)食品的鈉含量排名前三;中鈉食品差異較小,含量最高的是奶制品類(340 mg/100 g);低鈉食品較國產略多,含量最高的是沖劑飲品類(79.5 mg/100 g)。

表2 進口預包裝食品鈉含量分類[M(P25,P75)]
為了解國產和進口預包裝食品鈉含量之間的差異,在采集的622 份數據中,以國產預包裝食品種類為標準,對國產與進口預包裝食品的鈉含量中位數進行分類對比。
國內外同類別預包裝高鈉食品鈉含量中位數對比見圖1,國內外同類別預包裝中低鈉食品鈉含量中位數對比見圖2。

圖1 國內外同類別預包裝高鈉食品鈉含量中位數對比

圖2 國內外同類別預包裝中低鈉食品鈉含量中位數對比
在高鈉食品中,國產與進口預包裝食品的調味粉鈉含量皆為最高(國產15 600 mg/100 g,進口8 011.5 mg/100 g),且差異較大;在中、低鈉食品中,國產預包裝食品的堅果干果類(435 mg/100 g)鈉含量最高,而進口預包裝食品的奶制品類(340 mg/100 g)鈉含量最高。
由圖1 可知,國產預包裝食品鈉含量普遍高于進口預包裝食品,除面包糕點類(國產235 mg/100 g,進口256 mg/100 g),掛面類(國產650 mg/100 g,進口801 mg/100 g),沖劑飲品類(國產14.5 mg/100 g,進口79.5 mg/100 g),香腸火腿類(國產850 mg/100 g,進口925 mg/100 g),海苔類(國產1 515 mg/100 g,進口1 553.5 mg/100 g)5 類產品的國產預包裝食品鈉含量略低于進口預包裝食品。
通過收集大型超市和網絡銷售平臺的國產與進口各類預包裝食品的營養標簽信息獲得鈉含量數據,發現國產與進口預包裝食品的鈉含量數據差異均較大。其中,調味粉類、腌制品類等在國產與進口預包裝食品中均屬于高鈉產品(鈉含量>500 mg/100 g),國產調味粉類鈉含量中位數更是高達15 600 mg/100 g,且國產預包裝食品鈉含量普遍高于進口預包裝食品鈉含量。在統計學方面,餅干、方便面方便粉絲、巧克力、輔菜、燕麥片谷物早餐、沖劑飲品、魚肉罐頭、薯片薯條、果脯蜜餞、醬油、醬類、奶制品、辣條等13 個亞類預包裝食品鈉含量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除沖劑飲品類外的其他12 個亞類國產預包裝食品鈉含量皆高于進口預包裝食品鈉含量。長期過量攝入鈉有較大的健康風險,因此國內生產企業在兼顧食品風味的條件下可以適當降低鈉的使用,或是使用相關替代物降低鈉的使用。
鈉攝入過高會引發諸多疾病,如加重心臟、腎臟負荷,引發心血管疾病、高鈉血癥,誘發高血壓疾病等。據調查,心血管疾病已成為危害我國國民身體健康的第一大原因[7];在我國,高血壓病呈明顯上升趨勢,有學者對比高血壓疾病譜和飲食譜發現,高血壓患者的食鹽攝入水平高于非高血壓人群的近2 倍[8-9],且據多因素logistic 回歸模型結果顯示家族高血壓、高鹽飲食與體育鍛煉都與高血壓患病的關聯有統計學意義(p<0.05)[10]。由此可見,國內應當重視高鹽飲食,并加以干預。隨著預包裝食品消費的快速增長及其普遍性,預包裝食品更應注重成分分配,減少鈉的應用,降低大眾因常食用預包裝食品出現鈉攝入過量的情況。經了解發現,中國、美國、澳大利亞和新加坡等都對鈉有營養標簽的要求[11]。預包裝食品外包裝的營養標簽作為一項重要工具向消費者傳遞營養成分信息,因此對預包裝食品外包裝營養標簽的完善和準確性也是生產企業需要注意的問題之一,應避免出現無營養標簽、重要營養成分標注不夠完善、營養標簽模糊不清等情況。生產企業也應嚴格遵守《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其明確指出食品營養信息和特征應在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進行說明,其中包括營養成分表、營養聲稱和營養成分功能聲稱[12]。當對預包裝食品進行鈉功能聲稱的時候,應滿足相應的含量要求及功能聲稱用語規定[13]。
從國內外預包裝食品中鈉含量的差異可以看出,歐美國家非常重視預包裝食品的減鹽工作,減鹽經驗值得我國借鑒。例如,20 世紀90 年代初,芬蘭工商部(Ministry of Tradeand Industry)和社會事務與健康部(Minstry of Social Affairsand Health)建立了新的含鹽食品標簽法,對減鹽政策實施起到實質性推動作用。此外,法律規定必須對高鹽食品標注警告,對低鹽食品也可進行相關標注,這些措施使芬蘭人群食鹽攝入量顯著降低[14],并且早在1972—1992 年,芬蘭人群平均舒張壓便已有所下降,30~ 59 歲人群中因中風和缺血性心臟病死亡的人數也大量減少[15];英國在2003 年的減鹽行動,讓知曉食鹽攝入量每天應少于6g 的英國居民比例在短短一年內上升30%,當時表示曾經設法減少自己的食鹽攝入量的成年人已有約2 000 萬人[16]。而我國雖然已在借鑒學習,并采用優化食鹽物理形態、研究食鹽替代物、風味改良劑等方法,但依舊存在局限性等缺 陷[17]。依據在北上廣3 個地區范圍內的調查顯示,我國處于經濟發達地區的居民,就在購買食品時參考營養標簽這一習慣還尚未普遍形成,這說明全國范圍內居民對營養標簽的關注度較低[18],其中關注營養成分表且知曉能量和核心營養素的預包裝食品消費者對鈉的關注率最低[19]。由此可見,我國居民對于高鈉飲食的危害及關注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中鈉含量數據的意識不高,相關部門應在此方面多加宣傳,甚至是利用直接將高、中、低鈉食品標出等方法,提高居民減鹽意識。此外,由于味的相消現象,蜜餞中食鹽的咸味被水果中的糖分掩蓋,導致其中含量較高的“隱形鹽”難以被覺察。因此,傳統加工方式和工藝的改良與創新也是有效降低食品中鈉含量的重要途徑[20]。
不可否認的是,國外的減鹽措施較為成熟且仍在繼續實行中,國內相關部門應繼續學習,甚至拓展國外的優秀減鹽措施,期待能夠有效推動國內減鹽進度,降低居民鈉攝入量,預防因高鈉飲食引起的諸如高血壓等疾病的發生。2019 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和中國營養學會頒布了中國第一部食品工業減鹽指南——中國食品工業減鹽指南,進一步為中國開展減鹽指明了方向[21],且國內多地均已開展相關減鹽工作。由此可見,國內的減鹽措施及相關研究的開發有著廣闊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