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延冰
□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華潤實驗小學
整本書閱讀指運用個性化的閱讀方法,與作者、文本、教師、同伴進行多樣化交流,可以促進學生養成閱讀習慣、探索閱讀方法、建構閱讀經驗,逐漸培育核心素養。整本書閱讀教學是新課標學習任務群中重要組成部分。教師需要給予高度重視,不僅需要對整本書經典名著進行推薦和講解,也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布置作業,讓學生在完成作業中鞏固復習閱讀中的知識點,提升閱讀效率。
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作業對學生的認真閱讀具有重要監督和促進作用,設計有效的作業可以讓學生真正閱讀相關經典名著,在閱讀中培養能量,讓學生在作業的驅使下了解教科書中推薦的整本書閱讀內容,獲得最基本的認知。教師對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進行檢查,了解實際學情,可以為下次作業布置和整本書閱讀教學的過程進行調整,不斷提升學生整本書閱讀教學能力。
整本書閱讀作業中不僅涉及書面作業,還存在實踐作業、交流表演作業等更加多樣化的形式,是貫徹落實“雙減”政策提質增效、減壓減負的有效途徑。在整本書閱讀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完成作業,是提高學生積極性的重要舉措,可以讓學生在閱讀后充分將感悟以做作業的形式表現出來,給予學生學習的正向反饋,讓學生在閱讀后立刻具備表達交流和創造的機會。在完成作業時,學生積極思考,以飽滿的精神面對新穎的整本書教學形式和作業布置形式,充分沉浸在學習任務中。教師則可以在布置作業和學生反饋效果中不斷提升教學能力,更加認識到作業設計要貼合學生閱讀后的需求,進而將各種與整本書教學有關的內容納入作業設計體系中,激發學生的興趣,通過新穎的作業讓學生感到好奇,促進整本書閱讀的良性循環。
整本書閱讀教學是落實“雙減”政策中多樣化作業要求的前提,教師需利用整本書教學中的名著靈活設計作業,降低學生完成作業的壓力,實現提質增效。教師通過布置整本書閱讀作業與學生的完成情況反饋,既保證了學生完成任務,又培養了學生能力,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可以認真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對步驟較為復雜和內容較為抽象的問題進行獨立思考,在完成作業中提升創造性實踐能力。
作業可以將小學高年級階段的整本書閱讀和新課標理念相互銜接,達到新課標要求的理想教學效果。《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提出:“教師要精心設計作業,要有啟發性,分量要適當,不要讓學生機械抄寫,以利于減輕學生負擔。”新課標對每一學段的學業質量也制定了相應的標準,其中也具體對小學高年級閱讀提出了“在閱讀過程中能提取主要信息”“預測情節發展”“分析和評價人物”“摘錄”“分享讀書所得”“用文字、結構圖等方式梳理作品的行文思路”等具體的閱讀學業成果表現。教師設計作業本質上是根據新課標展開教學,有利于構建閱讀教學中作業設計的新形式。小學語文教師研判作業設計策略,優化作業設計方法,是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落實新課標中培育核心素養要求的必經之路。
針對學校綜合現狀調查顯示,有部分家長屬于外來打工者,學歷以大專以下居多,在教育孩子方面切實可行的舉措不多,家庭讀書的氛圍不濃。根據學校中的“五項管理”規定,教師向學生推薦讀物要經學校向上級教育部門備案審核,因此學校四、五年級語文教師自2017 年以來一直沿用區小學語文教研室推薦的閱讀書目。通過對學生開展調查問卷發現:家長能自愿購買推薦書目的達98%以上;近35%的同學閱讀情況不容樂觀,這些同學存在整本書閱讀興趣不濃、閱讀時間投入不多、閱讀成效不高的情況;近70%的學生忙于學科作業,在拓展閱讀方面雖購買書籍,但是缺少完成閱讀任務的輔助和推動力,缺失對閱讀內容的整體把握和成果積累。
當前學校部分教師往往對作業設計的研究沒有足夠重視、部分教師針對整本書閱讀不布置作業、部分教師將摘抄記錄作為學生閱讀反饋的方式,這種低品質的作業設計導致學生進入機械式低效學習,也是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根源之一。現階段教育迫切需要實現提質減負,在核心素養導向下設計高質量作業,減少重復操練的作業、缺乏結構性設計的作業。但部分教師對整本書閱讀的概念理解模糊,沒有完全做到精心設計形式多樣、發展學生的素養能力,也沒有設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時間或興趣來自主或合作完成的作業。此外,在探索整合作業目標、作業類型、作業內容、作業評價四個方面,教師還有較大提升空間,需要進一步完善當前的作業設計流程和實施策略,以推進全體學生整本書閱讀活動的高質量開展。
教師布置整本書作業,不僅要設計傳統書面作業,也要拓展作業形式,高度重視創新,讓學生在新穎作業中提高積極性。小學高年級學生各個方面能力都在不斷提升,可以采用扮演活動的形式完成作業,在活動中加深對閱讀書籍的理解。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四制五年級語文下冊“快樂讀書吧”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選擇《三國演義》,以此為作業的核心內容,讓學生在充分閱讀故事情節后選擇精彩段落進行扮演活動,將扮演活動作為創新作業布置給學生,讓學生提升核心素養。
首先,在完成扮演活動作業前聚焦語言文字分析語言風格。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經典名著時,需要格外重視名著中的語言文字,將語言文字作為學生學會知識的基礎,對名著中的旁白描寫、人物臺詞等進行深入解析,從個性中總結共性規律,確保學生掌握語言運用方面的知識,積累各種陌生詞匯,提升理解能力,在反復閱讀中加深印象。
其次,《三國演義》由于受到講史話本的影響,再加上小說里的事件紛繁,時間跨度大,所以又側重于敘述而簡于描寫,導致小說中的敘述往往是粗線條式描寫,但也不乏以景寫人和以事狀情的精彩描述。教師可以針對這點進行引導,要求學生在整本書閱讀中找出相關段落。
學生在反復閱讀和品味文字中可以結合已經學習過的知識發現,對于曹操的“橫槊賦詩”作者也幾筆簡單地勾勒,使其驕橫的形象躍然紙上。從語言文字的角度,學生認識到《三國演義》對話有聲有色,很多人物的對話語言極具個性化又十分地明顯,比如“舌戰群儒”一節出語都各具特色,聲情并茂,尤其是諸葛亮據理力辯,言辭犀利,勢孤而理不孤,將東吳謀臣駁得或無言以對,或滿面羞愧,低頭喪氣而不能對。其他如關羽的話往往表現出氣高心盛,張飛的話語往往是魯莽豪爽……
最后,教師可以要求高年級學生做到“在閱讀過程中能提取主要信息”和“預測情節發展”,通過提取出《三國演義》主要故事情節來完成作業任務,為后續階段扮演活動打好基礎。扮演活動需要注重閱讀中人物形象的闡發,需要學生通過在閱讀整本書后的扮演活動對其中的人物形象進行闡發,提高教學靈活性,促使學生記憶加深印象。
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喜歡的人物形象以及相關的臺詞進行扮演活動,還原人物在不同場景下的神態,在對諸葛亮、關羽、劉備等正面人物的扮演還原中將故事情節進行串聯,通過自身的合理創造性詮釋,向其他學生展示閱讀后的理解和成果,落實核心素養中審美鑒賞方面的要求。這樣一來,學生不僅接受閱讀中各種知識,還在扮演中不斷深入理解人物心理和小說中的審美內涵,正確理解三國人物的智慧、忠貞、堅韌頑強以及大無畏精神。
在整本書閱讀教學設計作業時,教師可以根據書籍的內容和類型布置社會調查作業,讓學生從課外書閱讀中拓寬知識視野,在社會調查中學習更多和語文學科有關的知識,通過社會實踐和教科書中知識點有機融合,使學生全面發展,提升實踐能力。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四制五年級上冊教科書中“快樂讀書吧”教學為例,在整本書閱讀作業時,教師可以引入社會調查任務,讓學生到社會上搜集民間故事,豐富自己對民間故事的理解。學生可以從課文中著名的牛郎織女民間故事出發進行豐富和整理。牛郎和織女的故事是中國著名的“四大民間傳說”之一,千百年來打動無數讀者,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美好愿望的文化映射,至今依然在影響國民的文化心理與審美心態。對于牛郎和織女兩個民間傳說中的人物形象,雖然是勞動人民口頭創作出來,沒有經過文人進行藝術的渲染,但卻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傳誦中得到完善,體現出鮮明的人物形象和高超的人物形象塑造方法。
人物形象必須栩栩如生地展現在讀者面前,才算是脫離了蒼白千篇一律的人物塑造,體現出人物形象的鮮活性和審美性,每一個塑造成功的人物形象都與眾不同、獨一無二。牛郎既有農民的善良和樸實,也體現出頑強和堅韌不拔的性格特點,是一個塑造非常典型的人物形象。織女有著柔弱和善良的一面,在面對不公平現實的壓迫下,也體現出了勇于反抗、扼住命運喉嚨的頑強精神,具有非常深遠的現實意義。
在指導讓學生分析牛郎和織女形象的作業任務時,教師需貫徹落實新課標小學高年級“分析和評價人物”這個部分的內容,以人物為核心讓學生理解民間故事,理解故事主人公的品質,獲得思想上的啟迪和感染。在作業設計時,教師可以采用跨學科的思路,要求學生在作業中從民俗文化的角度分析牛郎和織女的形象以及傳說故事,然后以讀后感感悟的形式進行分享。
學生通過分析發現牛郎和織女故事在千百年的廣泛流傳下,已經不僅僅是人民的美好想象的具體展現,更成為民族的文化節日。七夕乞巧節已經是家喻戶曉的重要節日。在七夕乞巧節時,女性會進行乞巧活動,祝福自己可以獲得高超的針線水平,也為牛郎和織女進行默默祝福與祈禱。
在本次作業設計中,教師從民間故事和其中人物出發,要求學生對人物形象深入分析,融入自身的個性理解,提升作業中學生的思考維度、社會實踐能力。
在整本書閱讀作業設計時,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到班級中學生的能力差異,設計分層作業,讓每名學生都可以高效完成作業,在完成作業中降低負擔,根據個人需要進行學習。教師需要根據“雙減”政策進行創新,創新作業布置形式,靈活布置作業,完善優化教學環節,通過評價模式的調整和創新讓分層作業充分發揮作用,促進學生有針對性地提升自身學習能力。
以小學語文部編版五四制四年級上冊“中國古代神話”教學為例,作業布置需要體現可選擇性,如要求學生自主選擇繪制思維導圖或者創作手抄報。思維導圖作業要求總結故事起因、經過和結果,并通過嚴密邏輯構建出來。創作手抄報要求學生關聯美術知識,對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進行描繪,并結合文字進行描述。教師靈活布置整本書教學作業,不僅符合新課程標準中拓展學習語文知識的要求,符合學生學習需求,還使其在與其他學科聯系中深入了解書籍內容,加深印象。在學生完成對應的分層作業后,教師需要對作業評價模式進行調整,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形式評選優秀作品。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作業分享與點評,鑒賞創作出來的手抄報或者思維導圖。
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將創作出來的作品在組內展示,并挑選代表作品在班級展示,進行評比。比如,在《精衛填海》作業展評時,組內同學經過評比挑選出描繪精衛經過不懈努力,最終將滄海填成了平地的手抄報作品。學生在自評互評中可以根據手抄報中“游”“溺”“銜”“堙”四個動詞的描繪情況進行點評,從《精衛填海》中總結堅持不懈精神。諸如此類的還有從《共工怒觸不周山》中總結改造自然精神,從《沉香劈山救母》中總結反抗權威精神……在整本書閱讀中提升閱讀能力,培養語文素養。
在思維導圖和手抄報的作業任務中,教師落實了新課標小學高年級學生“分享讀書所得”和“用文字、結構圖等方式梳理作品的行文思路”的要求,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和新課標進行銜接,改變了傳統教師評價學生的模式,打造多樣化作業評價教學模式,激活了學生的創作動力。
總而言之,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和之前相比能力大幅提升,教師既需要推進整本書閱讀教學,也要在作業方面認真設計,確保作業難度和學生實際能力相匹配,從作業內容、作業形式和評價模式等角度積極創新,利用作業確保學生真正閱讀經典名著,真正從整本書閱讀中收獲知識和能力。通過研究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概念、方法、重要性和現狀,教師也可以總結出對應的布置作業策略,以提升教育質量和自身專業素養,進而為學生提供高質量教學服務。
注:本文系2023 年度淄博市張店區“作業改革”專項課題“新課標下小學語文高年級整本書閱讀作業設計研究”(課題編號:2023ZYGG106)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