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山市小欖鎮第二中學 溫作銘
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對初中數學教學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特別是初中數學教學的標準也更全面.新標準既強調了先進教學理念的傳播,更突出了育人模式的變革.那么,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如何更有效地落實新課程標準所體現的要求與目標呢?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深度學習.本文中針對數學課堂如何開展深度學習展開論述.
所謂的“核心素養”其實是指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個方面的綜合體,它以“全面發展的人”為根本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也是新時代教學的育人目標.初中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就是在初中數學教學中不但要求學生掌握現代生活和學習所需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求學生在學習中不斷得到理性思維的發展和創能意識與能力的提高.
所謂的“深度學習”則是深入理解性的學習.既是對概念更深層次的理解,也是指向核心素養的學習.不是日常課堂上簡單的“這是什么?”“怎么解釋呢?”等問題的詮釋,不是簡單的知識的羅列和展示,而是需要結合新呈現的情境對所學知識概念的深入把握,在此基礎上不斷探究,不斷進行知識建構,進而讓問題得到解決和反思改進,從而實現知識的遷移與拓展.
現在課堂上的教學設計形式大都是教師講、學生聽,采用“滿堂灌”“一問一答”“蹭時間磨洋工”等方式的不在少數.面對這些陳舊的形式,我們不能不說“太不適宜”了,長此以往,所形成的教學模式只能是學生被動聽,教師夸夸談,學生也會變得越來越懶,自主學習意識根本不能形成,這與我們常說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相違背.
一些課堂中,學生開展學習的形式雖然有所改變,但還是簡單的小組合作學習形式,簡單的學生分組,提出問題小組內進行交流,互相補充說明問題的思路,最后概括總結得到問題的答案,這樣就算完成了小組任務.其實,這樣的討論仍然存在很大的問題,對問題的深入思考還是不夠的.雖然能簡單解決問題,但是在探究方面還是不夠,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根本得不到提升.
核心素養提出的要求之一是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要足夠“開放”,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潛能,實現創新的目標.現在的課堂教學只注重問題的簡單“開放”.如,條件拓展開放一點,結論分散一點,思維發散一點,就認為是“開放”問題了;問題得到解決就認為進行了創新發展、創造設計了.其實不然,這樣雖然在內容和形式上實現了“開放”,但是大多數問題沒有得到“深度學習”.
以往的教學過程中,在問題設計上都是拓展并延伸,不能很好地體現問題的探究過程,有時候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與參與程度達不到,導致學習效果不佳.有的問題在設計上雖然突出了問題的探究經歷,但往往是仿照過程探尋結果,對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思維能力的培養不到位.這樣的教學結構,問題探究過程也不能很好地讓學生做到舉一反三.
(1)從身邊的情境入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如何引導學生快速進入問題情境,這就需要我們第一時間將課堂內容展示給學生的,讓學生獲得問題的感染力.好的情境素材能夠一下子抓住學生的吸引力,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進入到問題情境中,從而激發問題.因此從身邊關注的一些問題入手,能更好地獲得認同感.例如,從“無土栽培種植”探究種子的發芽率、從父母的消費引入談銷售問題、從“導航路線”研究路徑等問題,這樣能激發學生的問題探究意識,培養科學發展觀.
(2)從科學的前沿入手.雖然跨學科研究已經不是新問題了,但如果將最近的一些科學研究成果拿到課堂上展示,會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例如,航天科技、航母承載量、納米技術、芯片研發以及最新的信息技術前沿問題,不但能引發學生深入學習課本內容的興趣,激發探究意識,也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發展觀和人生價值觀.
(3)從德育的發展入手.借助數學課本中一些數學家有關問題研究的史料,可以將研究過程進一步展示說明,引導學生明白任何一個問題的研究成果都不是簡單形成的,可能凝聚很多人的心血,例如,祖暅同其父祖沖之一起解決球面積的計算問題過程,元代數學家朱世杰發展出"四術"的事跡,等等,都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從而為學生科學態度的培養與能力的發展,以及道德素養的提升奠定基礎.
(1)延緩課堂時間,突出學生思考力.課堂教學是一個集中學習與研究的空間,對學生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學生在短時間內可能不能一下子把握,也不能由簡單的“會”或“不會”下結論,需要我們在課堂上有效地“等待”,讓學生有適當的時間進行思考,獲得深入的體會.這樣延緩思考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思維變化.
(2)加強質疑辯論,增強過程體驗感.對于有些問題,特別是有質疑性的問題,教師也不要快速下結論,可以激發學生不斷質疑、辯論,讓學生從各自的角度展開論述,充分體現問題解決的過程.學生之間的評議,不同看法的對比,都會將問題答案引向同一個焦點,借助討論,讓學生思考、再思考、再創造,最終獲得的成功感是最具有說服力的,思考結果也是最具有深度的.
(3)深入剖析研究,發展學生思維力.有些問題,學生看到的可能僅僅是表面,而看不到問題實質,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深入剖析,深刻理解把握.例如,在研究“整式規律性問題”時,剛開始大部分學生理解不到位,教師針對問題提出一連串的疑問:第一個圖形或式子所表示的問題我們清楚了,那能否獲得第二個答案呢?同樣地,第三個能不能解出來?根據前幾個問題的解法,能不能快速解答第100個小問題呢?若能,我們將具體的序號轉化成字母,那第n個問題又該怎么解答呢?連續的提問,不僅讓學生的思維得到鍛煉,而且在此基礎上進行變式拓展訓練,學生思維能力也會得到不斷提高.
(1)加強團隊化建設,培養合作探究意識
俗話說:“一人行速,眾人行遠.”個體雖快,但是精力有限,不能持久.眾人扶持,加強合作,才能走得久遠.數學學習也應該這樣,這樣的教學才能讓學生的深度學習得到發展.很多問題的分析、方案的設計,僅僅依靠學生個體很難完成,即使完成了,也是表面上的答案.借助團隊力量,可以從更多方面獲得知識來源,在各人提出的信息分析過程中,又可以培養學生的信息選擇、結論加工能力.例如“測量”“調查研究”“綜合實踐”等活動,緊靠個人的力量是無法完成的,但合理分工,發揮每一個人的優勢,問題就可以得到更好的解決,深度和廣度兩方面都得到發展.
(2)開展問題化研究,形成共同研究合力
數學的深度學習,不僅僅是數學這一學科,更多的是與其他學科的融合,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數學學習,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取,更重要的是素養的提升.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互相促進,互相包容,形成“學習—研究—促進—提升”螺旋式培養模式,這都需要團隊的力量才能真正完成.在團隊的影響力下,學習的目標才能聚焦于一點,從而形成更好的研究合力,收獲意想不到的成果.
(1)加強目標化評價,增強成功感
開展深度教學,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這就需要教師在評價過程中隨時了解和把握學生的目標達成情況,借助監測過程,及時改進教學,讓學生在深度學習的過程中得到認可,動力也就會越來越足.
(2)進行激勵性評價,形成動力感
激勵性評價是進一步推動學生進行深度學習的“加油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要體現“深度研究”,如何正確激勵評價至關重要.采用什么樣的激勵語言,激勵標準是什么?簡單的“好”“你真棒”“不錯”等,都不是激勵性的評價.評價要落實在過程中,針對每個環節都要適當、準確地作出評判,“若再詳細一點,過程證明就更具體”“如果改正一下證明方法思路可能更清楚一些”等,這樣的評價讓學生在感受中得到提升,動力就會更足.
(3)注重差異性評價,證明價值感
當然,每一個學生都是具有明顯差異特征的生命個體,對于數學的學習,也不是完全雷同的.因此,要注意實施差異評價,這樣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才能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不同的學生對問題的解法往往不同,教師要針對性地進行評價,讓每個學生在不同程度的研究發展中得到認可,從而體現自己的價值感,這樣的評價會更好地激發不同的學生進行深入研究與學習.
(4)強化發展性評價,形成深入感
對于問題的研究評價,不能完全依靠標準答案進行,有時候也要看到過程的“閃光點”.在研究分析過程中一些方法可能更巧妙,有些思想可能滲透的作用更多,這都需要我們在深度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發現和挖掘.只有這樣,才能讓問題更體現出價值,深度教學才能更有深入感.
綜上所述,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初中數學深度學習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教師必須切實提高自己的課程把握能力、教學育人水平,準確把握“好”的問題,促進學生形成結構化的認知能力,從而全面提升數學思維品質,發展數學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