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云 王乃軍/文
目前,大學英語教學在培養文化自信方面存在明顯不足,教材缺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教師整體人文素質有待提升,高校青年大學生缺乏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入學習,因而將文化自信培養融入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具有高度的必要性,是大學英語教學的重大任務之一。大學英語教材需進一步優化,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比例,大學英語教師應加強思政學習,深入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將其融入教學之中,進而引導學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大學英語面向高校青年大學生授課,屬于人文素質類課程,承擔著增強當代青年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重大任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為大學英語課程的思政工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大學英語課堂融入傳統文化元素可以在提升青年大學生文化自豪感和文化傳承使命感上起到關鍵性作用。因此,高校應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中,引導青年大學生深入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青年大學生的文化自信。
(1)教材教學方面:高校大學英語教材素材主要取自英語原版資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占比相對較低。
李曉娜(2019)提到,“大學英語教學目前仍然以英語知識技能的培養為教學目標,育人目標不明顯;大學英語教師課程思政意識淡薄,對課程思政概念理解不太準確,沒有系統的理論認知,教學和課程思政銜接不緊密;大學英語教材蘊含的課程思政元素匱乏,教師挖掘材料比較困難;教學評價體系缺失課程思政環節。[1]”張玉青等人(2019)指出,“高校對于大學英語四、六級的通過率依然非常重視,對育人的元素重視度不夠;過分重視文化輸入能力培養,忽視文化輸出能力的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欠佳;學生學習目標沒有正面的育人成分,功利性非常明顯。”劉思陽(2020)提及,“大學英語教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缺失,導向性存在問題;教學目標中缺失思想政治教育成分,育人目標不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比較傳統,不能與時俱進。[2]”綜合上述可知,目前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現狀并不理想,英語教學內容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不足,廣大青年大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目標還停留在應對全國大學生英語四六級考試和學業相關考試層面,教師教學大多停留在了知識傳授方面,在文化育人方面相對欠缺。
(2)高校英語教師方面:高校英語教師在思想政治理論素養及教學方面的意識和經驗不足。
大學英語教師長期以來側重于英語語言知識的學習和傳授,自身思想政治學習相對缺乏,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存在不足,導致在英語教學課堂中難以對青年大學生深入地展開思政教育以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忽略了青年大學生本民族文化認同感及自信心的培育。
王守仁在解讀《大學英語教學指南》中提到,“今天學習外語,除了當初的目的,還要使用外語傳播中國思想、學術和文化,開拓世界市場。[3]”傳統大學英語教學注重青年大學生的英語聽、說、讀、寫、譯能力培養,關注英語語言知識本身的教學,許多高校教師將知識講解作為課堂重點,鼓勵青年大學生通過學習西方文化提高英語水平,卻忽視了對青年大學生政治和文化素養的引導和培育。雖然有很多大學英語教師已初步開展課程思政教學,但由于缺乏經驗,難以深入地提煉教材內容中的思政資源與引導學生理解并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
(3)高校青年大學生方面:高校青年大學生存在缺乏文化意識及文化自信不足的問題。
當今時代是一個全球化的大數據時代,信息發達、通訊方便,各種應用軟件觸手可及。高校青年大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深受西方外來文化的影響,甚至有些學生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缺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養和文化自信。例如,看美劇、追外國明星,重視圣誕節、感恩節、情人節、愚人節等各種西方傳統節日,卻有意無意地忽略自己國家的優秀傳統文化。對中國傳統節日觀念淡化,對中國國學經典一知半解甚至不知不解,對中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力的歷史人物缺乏認知,更不會應用英語講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西方外來文化的沖擊加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力度不足,都極大影響了青年大學生對于本民族文化自信的形成。筆者對山東科技大學泰安校區智能裝備學院信息工程22-4班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的內容包括以下四個方面:是否熱愛中國傳統文化;是否擁有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烈的自豪感;是否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經典國學知識進行過系統的學習;是否愿意在大學英語課堂授課中用英語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1)將近一半的青年大學生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并引以為豪,但在這方面的學習相對欠缺,認為自己的文化素養不足,因此缺乏文化自信。(2)大多數青年大學生認為有必要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傳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對應的英語表達。由此可見,高校青年大學生普遍存在缺乏文化自信的現象,并且也意識到問題的存在并且愿意做出改變,愿意積極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提升自己的文化自信。
大學英語教學內容不應局限于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傳授,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融入課堂教學活動,有助于積極傳播正能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首先,大學英語教材應系統地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幫助青年大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同時系統地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青年大學生的文化自信。筆者所在的山東科技大學的公共課教學部英語系,目前采用的是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新時代大學進階英語》系列教材,該教材的一大特點就是堅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體性,體現中國特色與中國風格,在內容方面選擇性地融入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素材,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達到了立德樹人的目標,這也是新文科對外語課程的要求。具體來說,該書每一單元的第一部分都根據單元主題和所選中英文經典篇章,有針對性地選取中國古代及現代有代表性的名人名言,并配以中英文雙語解讀,幫助學生掌握主題內涵,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對主題的闡釋。例如,《新時代大學進階英語》綜合教程第二冊第二部分的第四節選自陶淵明的《陶淵明集》的《桃花源記》,通篇文言文的學習促進了學生對于中國文言文的理解和掌握同時,也讓學生意識到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追求,應更加珍惜當前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向學生傳遞正能量,實現教書育人的目的。
教師教書育人,除了教書、傳授知識外,更應肩負起育人的重大責任,引領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此過程中,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關鍵。目前,大多數大學英語教師語言能力強、專業素質硬、擁有豐富的授課經驗,卻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缺乏深入、系統性的學習。因此,大學英語教師需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才能有效地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培養青年大學生的文化自信。首先,大學英語教師應增加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經典文獻的閱讀,大量的有效閱讀有利于實現教師個人文化素養的提升。通過閱讀,教師可以掌握大量傳統文化知識,增進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才能在課堂教學中積極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進而提升自身及廣大學生的文化自豪感,激發學生學習和弘揚傳統文化的熱情。其次,大學英語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各種專題活動,或者定期組織各種傳統文化活動。例如,學習扎染或者茶藝、參觀漢文化館、成立《論語》學習交流會、學習傳統禮儀、研學國畫等,帶領學生親身體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深入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增強民族文化自信。
大學英語選修課教學是大學英語必修課程的有效擴展,選修課的教學方式相對更加靈活,教學內容相對更加豐富多彩,教學方式為教師授課結合學生課堂活動。其中,學生課堂的參與度是關鍵。山東科技大學泰安校區針對2023級全體學生開設的選修課情況如下:選修課程共24門,其中文化相關課程7門,占據比例為29%,相對以往呈上升趨勢。長期的教學實踐證明,跨文化交流類課程的開設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文化選修課程有利于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幫助學生實現有效的跨文化交流。通過學習中西方文化知識,學生能夠有效地擴大英語詞匯量,并在學會各種英語表達方式的同時培養中英雙語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能力。同時,結合各種線上線下的學習方式查閱中西方文化資料,學生可以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感知自己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進而提升民族自豪感。
文化自信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強大精神動力,是新時代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史背景下黨的重要理論成果之一。高校擔負著培養青年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重大使命。而大學英語課程作為高校重要的社會科學人文課程,應優化教材內容、改進教學設計,增設相關選修課程,有利于培育青年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深化青年大學生對世界其他民族和國家文化的理解和包容,進而幫助青年大學生更加堅定地投身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中去。同時,廣大大學英語教師應提升自身文化素養,以便更好地引領青年大學生學習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青年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幫助青年大學生建立積極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