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雪劍/文
黃河文化是一條不斷延續并不斷革新的歷史文脈,綿延至今,始終鮮活無比。對黃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弘揚和創新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2019年之前,國內對黃河文化的研究大多是對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研究,對黃河文化的系統研究相對較少。2019年之后,黃河文化逐漸進入學者們的研究視野之中。
現有的對黃河文化的研究與新時代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新目標、高要求,與黃河文化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乃至人類優秀文化大廈中的地位相比并不相稱。
挖掘黃河文化的教育元素,構建職業院校黃河文化德育體系,具有積極意義。第一,黃河文化進校園,可以傳播優秀黃河文化,增強文化自信。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黃河文化進校園,能夠讓廣大青年學生了解黃河文化、感悟黃河之美,激發學生對黃河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在傳承輝煌燦爛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同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第二,促進黃河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展現新時代黃河魅力。創新是文化富有生機和活力的重要保證。只有不斷創新,黃河文化才能煥發生機、歷久彌新。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豐富的精神內涵和當代價值,能夠喚醒沉睡的資源,實現黃河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全面展現新時代黃河文化的深厚底蘊與獨特魅力。第三,將黃河文化融入職業院校德育教育,構建具有黃河文化特色的職業院?!?+5”德育體系。
黃河文化具有其獨特的德育價值。通過對黃河文化的傳播和創新,能夠讓學生感受黃河文化的博大精深、磅礴雄偉,學習黃河流域先賢的優良品格和勤勞智慧,增強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認知和信念。因此,本課題旨在將黃河文化中的德育要素融入職業院校培養體系,探索構建可實施的、具有黃河文化特色的職業院校德育教育體系。
通過梳理黃河文化相關研究文獻、走訪黃河文化紀念館、請教相關領域專家等方式,可以收集黃河文化教育資源,挖掘黃河文化中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將其與職業院校立德樹人教育內容結合,探索構建基于黃河文化的職業院校德育教育體系。
(1)運用黃河與中華文明起源的相關素材,可以加強中華民族發展悠久歷史的教育。黃河的特殊水情形成了黃河中下游地區古代農業的基礎,最早發展起來的黃河中下游地區成為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一部中國史,實際上也可看作是中華民族與黃河之間關系的歷史。
(2)運用治理黃河的物質文明成果,可以增強科技史、科技創新等精神教育。古往今來,圍繞黃河治理,中華民族創造了世界領先的治黃勞動工具、現代水利科技發明、現代水利施工機械、星羅棋布的黃河水利工程、鐘靈毓秀的水利風景區等,這些物質形態上的黃河文化,可以讓學生了解不同時期中國科技的國際地位,增強科技創新精神、民族自豪感等方面的教育效果。
(3)運用黃河精神形態的文化成果,可以增強愛國主義、民族精神、中國智慧等方面的教育,促進學生增強文化自信。從先秦諸子百家到近現代的思想家,黃河流域先賢的思想觀點讓人感嘆中華民族思想文化寶庫之博大精深、中國智慧之高深莫測;詩詞歌賦、經史子集、繪畫音樂等文化成就讓中華兒女無比自豪、令世人嘆為觀止。近代以來黃河兒女不屈不撓、反對抵抗外來侵略的偉大斗爭精神、民族團結精神,使得黃河文化成為民族精神、愛國主義的代名詞……這些精神,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內涵。
(4)運用行為形態的黃河文化,可以增強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等道德情感相關教育的效果。古往今來,圍繞黃河治理和開發,涌現出了許許多多知名的先進人物,他們的先進事跡是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的好素材。黃河流域許許多多風俗民情、傳說故事等行為形態的文化,反映了黃河兒女的價值觀念和思想感情,這些是進行道德情感教育的好范本。
(5)運用制度形態的黃河文化,可以提升學生行為規范、法治思維相關教育的效果。圍繞黃河治理,不同時代都先后制定了內容豐富的黃河堤防修筑維護、農田灌溉等法律法規,還有大量地方性水利管理慣例、村規民約等。這些法律法規、制度的背后,蘊含著豐富的法治文化。運用好這些素材,對于培養學生的法治思維、敬畏母親河的意識等都具有積極的作用。
(6)運用當代黃河治理有關內容,可以提高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形勢與任務的認識。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黃河流域治理開發進入了新階段。
收集整理黃河文化的教育素材,創建黃河文化德育教育資源庫,探索構建職業院校黃河文化德育體系。以一年為期,將黃河文化融入職業院校的課程教學、學生主題活動等教育活動,組織開展黃河文化進校園的各類主題活動,形成“課內+課外”“線上+線下”的黃河文化“4+5”德育體系,傳承優秀黃河文化,提高學校德育教育質量。
黃河文化“4+5”德育體系中的“4”指的是“黃河文化融入課程、融入學生課堂”“黃河文化主題校園競賽”“黃河文化主題‘五個一’活動”“黃河文化主題月校園宣導”四大黃河文化融入途徑,“5”指的是每種途徑細化后的五個方面,體系具體內容如下:
(1)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課堂。將中國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黃河故事融入課程,從黃河治理發展中感受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加深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解和認識,堅定制度自信。
(2)融入《道德與法治》課堂。運用以水利法規、管理制度、水規渠冊等為載體的制度形態黃河文化資源,增強學生節水護水、遵紀守法等法治規則意識。
(3)融入《哲學與人生》課堂。運用大禹、賈讓、潘季馴、黎世序、李儀祉等水利名人事跡,增強學生學習人生觀、價值觀等道德情感教育的效果。
(4)融入《歷史》課堂。運用黃河與中華文明起源關系的相關素材,增強中華民族形成發展悠久歷史的教育。融入黃河水利建設成就和黃河文化遺產的內容,深化學生對中華文明史、新中國建設史和發展史的認識。
(5)融入《語文》課堂。在閱讀篇目中增設以黃河為主題的詩歌、文章等相關內容,以愛國之情、思鄉之情、友誼之情、愛戀之情、離別之情、愁緒之情等人生情感滋潤學生心靈,讓學生在陶冶情操的過程中完善人格、健全心智。
(1)黃河文化知識競賽。征集黃河文化知識競賽題,整合成試題資源庫,組織各類黃河文化知識競賽。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習了解更多關于黃河的知識,增強民族自豪感。
(2)黃河文化歌詠比賽。了解《保衛黃河》《黃河頌》《我們是黃河泰山》等經典黃河歌曲的歷史背景,在全校范圍內開展黃河歌曲合唱比賽,豐富文化生活,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3)母親河征文。在對黃河形成一定了解的基礎上,號召學生學習和宣傳黃河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先輩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通過征文比賽的形式幫助學生抒發情感、表達決心。
(4)演講比賽。講出對母親河的敬與愛,呼吁大家行動起來,推動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5)黃河文化公園建設規劃設計大賽、手抄報比賽。
在了解本地區黃河文化和主題公園建設的基礎上,組織規劃設計稿、電子圖景、黃河文化主題公園標志設計等校園設計大賽,為家鄉黃河文化主題公園建設獻計獻策。
通過手抄報的制作比賽,將優秀作品在走廊、教室等地方展示,將黃河文化的學習與鑒賞融入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
(1)訪一訪黃河主題展館和黃河文化公園。查閱聊城附近的黃河博物館、黃河遺址、黃河文化主題公園等地,組織現場參觀,聆聽講解員的解說,了解黃河發展史,感受其與華夏命運的息息相關。
(2)賞一賞云黃河。利用網絡優勢,突破空間限制,在云上走出聊城、走出山東,去欣賞黃河其他河段的風貌和歷史。
(3)開一開主題班會。班會是班級進行學生集體教育的主要形式,每學期至少組織一次黃河文化主題班會。
(4)講一講黃河故事。華夏兒女在黃河畔發生了無數黃河故事,特別是為應對多次的黃河災難,涌現出無數治水英雄和治河故事。講一講黃河故事,再一次領略榜樣人物的風采。
(5)做一做黃河志愿者。結合自身專業特點,做黃河志愿者,行動起來,為傳揚黃河文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做黃河義務講解員,走進幼兒園,給小朋友們講講母親河,到黃河岸邊做清理志愿活動,設計保護母親河的標志,做一段宣傳生態保護的小視頻等,讓學生體會到能做的也很多。
進行黃河文化主題月活動,利用好學校各種宣傳載體,營造校園黃河文化宣傳氛圍。
(1)標語、宣傳欄、電子宣傳屏。制作宣傳標語、宣傳海報,在學校門口、宣傳欄等位置懸掛或張貼,設計宣傳語和宣傳片在學校電子宣傳屏上播放。
(2)校報。在學校的期刊、校報上設置黃河文化專欄,宣揚優秀黃河文化,發表師生的優秀作品,展現各項活動風采。
(3)黑板報。每個班級每學期至少出一期黃河文化主題的黑板報。
(4)校園廣播。根據黃河文化主題月的安排,承辦黃河文化主題的校園廣播。
(5)學校網站、公眾號。將優秀活動內容和作品在學校網站和公眾號上發布。
黃河文化“4+5”德育體系旨在將黃河文化融入職業院校德育體系,達到傳承創新黃河文明和促進青年德育工作的雙贏。該體系需要進一步在職業院校的德育實踐中檢驗效果,修正完善。期待達到預期,將黃河優秀文化發揚光大,讓黃河文化在新時代綻放新活力。同時,為職業院校德育工作提供可行性方案,促進職業院校德育工作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