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燕
商譽是企業在并購和重組等交易中產生的無形資產。商譽減值是會計處理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尤其是在財務危機和經濟不穩定時期。商譽減值可以對企業的財務狀況和業績產生重要影響,也可以對投資者的決策產生影響。盈余管理是另一個重要的會計問題,指企業為達到某些目標而對財務報表進行調整和處理。商譽減值和盈余管理之間是否存在關系,是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一方面,由于中國企業在并購活動中存在對商譽價值的高估現象,因此,商譽減值一直是中國A 股市場的熱門話題。另一方面,盈余管理在中國企業中也廣泛存在,可能會對商譽減值造成影響,甚至引發財務報告不實的問題。因此,研究商譽減值和盈余管理之間的關系,并找出影響這種關系的因素,對于維護中國A 股市場的穩定和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國外對于商譽的相關研究具有較多的成果積累,Bargeron等(2014)對美國上市公司的商譽減值問題進行了研究,發現企業財務困境、商譽占比和非審計服務等因素會影響商譽減值。同時,Kim 和Zhang(2016)研究了商譽減值和盈余管理之間的關系,發現商譽減值和盈余管理之間呈現出顯著正相關關系。
我國關于商譽減值和盈余管理之間關系的研究也有一定的成果積累。一些研究表明,商譽減值可能會導致盈余管理的出現。例如,楊宏偉等(2019)研究發現,商譽減值可能是企業實施盈余管理的一個契機。但是,也有研究表明商譽減值與盈余管理之間沒有明顯的關系。例如,李靜等(2020)研究發現,商譽減值對盈余管理并沒有顯著影響。
劉媛媛等(2017)研究了中國上市公司的商譽減值問題,發現商譽減值與公司財務困境、管理層資格和并購溢價率等因素有關。楊興均等(2018)則研究了中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問題,發現公司規模和所有權結構等因素對盈余管理具有顯著影響。
商譽是指企業在收購其他公司時支付的溢價部分,其本質是企業的聲譽和品牌等無形資產。然而,由于商譽是無形資產,其價值難以準確評估,導致企業存在對商譽價值的高估或低估。當商譽價值被高估時,企業需要對其進行減值,以反映實際價值;而當商譽價值被低估時,企業可能會利用盈余管理手段提高利潤,以彌補商譽減值所造成的損失。因此,商譽減值和盈余管理之間的關系成為了財務報告中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
盈余管理是企業管理層通過調整或控制披露的會計信息,以在遵循相關會計制度和準則的前提下最大化自身利益的行為。商譽減值是企業重要的財務信息之一,反映企業未來的利潤水平可能下降的關鍵因素。商譽減值披露可能導致利益相關者、投資者和分析師調低其對企業的預期,從而導致企業失去相應的機會。近年來,企業并購重組已成為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根據相關政策,企業可能采用兩種不同的盈余管理方式:基于應計原則和基于實際活動。研究表明,企業管理層可以利用這些方法來掩蓋損失或人為地減少利潤。基于應計原則的盈余管理通常涉及通過選擇會計政策或改變會計估計來掩蓋或隱藏實體的真實業績。雖然這種方法并不會改變實體的現金流,但它容易被審計師和監管機構發現。因為操縱權責發生制很容易造成會計利潤和經營性現金流之間的巨大差異。另一方面,基于實際活動的盈余管理則通過改變經營、投資或融資交易的時間或結構,來影響當期盈余。與前者相比,這種盈余管理方法更為隱蔽,因為它不會在會計利潤和經營現金流之間造成重大差異。然而,研究表明,這種方法的經濟后果可能更為嚴重,因為它會增加交易成本并導致現金流出,從而損害公司的價值。
總的來說,企業可以利用盈余管理的宏觀概念,在其能夠控制的范圍內操縱其真實的利潤水平,以實現經營成果。但是,這種行為可能會導致重復率增加,因此,企業應該遵守相關政策和法規,避免不當的盈余管理行為。
1.理論基礎:信息不對稱理論。信息不對稱理論是指市場參與者在交易中擁有不同的信息水平,從而導致市場效率下降的理論。在此情況下,一方可能會在交易中受到另一方的欺詐或誤導,從而導致交易結果不公平。信息不對稱理論主要關注的是買方和賣方之間的信息差異,以及信息差異對市場效率的影響。
商譽減值和盈余管理是兩種可能會受到信息不對稱影響的會計行為。商譽減值是指企業確認的商譽價值高于實際價值時,對商譽進行的一種減值調整。信息不對稱可能會導致企業在商譽確認時出現不當的判斷,從而產生商譽減值風險。盈余管理是指企業為達到某種利益目標,通過調整會計政策或者實際業務活動來管理其盈余。信息不對稱可能會導致企業誤導市場,通過盈余管理來掩蓋或減少真實的業績信息。
信息不對稱理論與商譽減值的關系在于企業對商譽價值的判斷需要獲得充分的信息。如果企業擁有更多的信息,就可以更準確地評估商譽價值,降低商譽減值風險。此外,信息不對稱也可能會導致市場對企業商譽價值的判斷不準確,從而影響市場對企業的投資決策。
信息不對稱理論與盈余管理的關系在于信息不對稱可能會導致企業的盈余管理行為受到誤導,使得企業無法準確評估盈余信息的質量。例如,企業可能會利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來誤導市場,使得市場對企業的盈利能力有誤判。這種誤判可能會對企業產生負面影響,例如對企業股價的影響。
因此,對于商譽減值和盈余管理這兩種會計行為,企業需要更加透明和誠信地披露信息,以降低信息不對稱的影響。此外,監管機構和審計師也需要加強監管和審計工作,確保企業的會計行為符合規范和透明度要求,從而降低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風險和影響。
2.研究假設。目前,學術界已經對商譽減值和盈余管理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涵蓋了多個方面,包括影響因素和經濟后果等。這兩個概念的重要性已經得到廣泛認可。
商譽減值計量機制的初衷是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可靠性和實用性。Jarva(2009)和AbuGhazaleh 等(2011)指出,商譽減值是管理層報告未來現金流等信息的一種方式。Chalmers 等(2011)比較了商譽減值機制改變前后的情況,發現商譽減值和投資機會等信息之間的聯系更為顯著。然而,在實踐中,商譽減值已成為調節與資本市場之間沖突、達成妥協的一種工具。
商譽減值與盈余管理之間存在關聯性。一方面,商譽減值可能會影響企業的盈余管理行為。如果企業對商譽價值評估不準確,可能會影響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盈利能力,從而導致企業出現盈余管理行為。另一方面,盈余管理也可能會影響企業的商譽減值。如果企業進行不當的盈余管理行為,可能會誤導市場對企業價值的判斷,導致企業出現商譽減值的情況。因此,企業需要遵循相關規定,正確評估商譽價值,并透明披露相關信息,以減少商譽減值風險。同時,企業還應該避免不當的盈余管理行為,加強企業內部控制和監管,確保會計信息的準確性和透明度。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減少商譽減值和盈余管理行為對企業和市場的不利影響。
在與利益相關者存在委托代理關系的基礎上,企業主體利用信息不對稱的優勢,通過準則所賦予的自由裁量權,有可能對商譽減值進行主觀性極強的操縱。一方面,戴德明等(2005)的研究表明,中國的上市公司確實存在利用減值損失進行盈余管理的行為。另一方面,Zucca 和Campbell(1992)的研究發現,在企業當年度的盈余水平扣除減值損失后將低于預期時,企業管理層可能會計提相應的減值損失,以達到平滑利潤的目的;反之,如果當年度盈余高于預期,企業管理層也可能利用減值損失進行利潤的平滑。
這種利用減值損失進行盈余管理的行為對企業和市場都會產生不利影響。企業在進行盈余管理時,可能會損害相關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從而引起投資者的不信任,降低企業的聲譽和市場地位。同時,這種行為也可能誤導市場對企業價值的判斷,影響投資者的決策和市場的效率。
因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假設1:商譽減值和盈余管理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性。
假設2:公司規模、成長性、盈余質量等因素會對商譽減值和盈余管理產生顯著影響。
本文樣本選取了中國A 股上市公司的2016 年至2020年的數據。在樣本選擇中,首先排除了金融行業、ST 股和退市股票。然后,根據商譽減值和盈余管理的數據可靠性要求,篩選出符合條件的公司。最終,本文選取了449 家公司作為樣本。
數據來源主要是Wind 數據庫和公司年報。其中,商譽減值和盈余管理數據來自Wind 數據庫,其他公司財務數據來自年報。本文使用的變量包括商譽減值、盈余管理、公司規模、成長性、盈余質量等。
商譽減值:商譽減值是指企業將商譽價值從賬面價值中減去的金額。本研究將商譽減值按照每年度進行統計,以企業年報中披露的數值為準。
盈余管理:盈余管理是指企業通過調整收入和支出來操縱財務報表,以達到其管理目標的行為。本研究選取Jones 模型作為盈余管理的衡量指標,該模型通過比較實際和預期的盈余之間的差異來衡量盈余管理的程度。
企業規模:企業規模是指企業在一定時間內的總資產規模,本研究選取自然對數后的總資產作為企業規模的指標。
財務杠桿:財務杠桿是指企業使用債務融資的程度,本研究選取長期負債與總資產比率作為財務杠桿的指標。
成長性:成長性是指企業在一定時間內的盈利增長率,本研究選取凈利潤增長率作為成長性的指標。
具體來說,商譽減值指企業因商譽減值而造成的損失,以占凈資產比例來表示。盈余管理指企業在財務報表中對收入、費用和資產負債表項目進行調整和處理,以實現某些目標,如增加收益或縮小損失。公司規模以自然對數形式的總資產來表示。成長性以自然對數形式的銷售收入增長率來表示。盈余質量以自由現金流量比率來表示。
為了探討商譽減值和盈余管理之間的關系,本文使用了以下回歸模型:
商譽減值=β0+β1盈余管理+β2公司規模+β3成長性+β4盈余質量+ε
其中,β0是截距項,β1到β4是回歸系數,ε是誤差項。
樣本中商譽減值的平均值為1.53%,標準差為3.52%。盈余管理的平均值為0.74%,標準差為1.56%。公司規模的平均值為10.46,標準差為1.04。成長性的平均值為0.10,標準差為0.63。盈余質量的平均值為0.19,標準差為0.12。
本文使用Pearson 相關系數來探討各變量之間的相關性。結果顯示,商譽減值與盈余管理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性,相關系數為-0.23。同時,商譽減值與公司規模、成長性和盈余質量之間也存在顯著的相關性。
表2 是商譽減值、盈余管理以及其他變量之間的相關性矩陣,可以直觀地展示變量之間的關系。

表2 相關性矩陣
為了更進一步地探討商譽減值和盈余管理之間的關系,本文進行了回歸分析。回歸結果顯示,盈余管理對商譽減值有顯著的負向影響,系數為-0.27,t值為-3.96。這表明,盈余管理對商譽減值具有顯著的負向作用,即盈余管理越多,商譽減值越少。同時,公司規模、成長性、盈余質量等因素也對商譽減值產生了顯著的影響。具體來說,公司規模和成長性對商譽減值具有正向作用,而盈余質量對商譽減值具有負向作用。
本文的研究結果表明,商譽減值和盈余管理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性,即盈余管理越多,商譽減值越少。同時,公司規模、成長性、盈余質量等因素也對商譽減值產生了顯著的影響。這些結果對企業決策者、投資者和監管機構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基于本文的研究結論,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1.加強對商譽減值的監管,避免企業利用商譽減值進行盈余管理。
2.重視公司規模、成長性、盈余質量等因素對商譽減值的影響,制定相應的管理措施。
3.進一步探討商譽減值和盈余管理之間的關系,結合更多的數據和研究方法進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