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德俊 周 雁
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建筑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對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新的形勢下,營商環境對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能否平穩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還是一個行業和企業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能否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營商環境通常是指企業等市場主體在進行日常的市場經濟活動時有關的體制機制性因素。目前,大部分學者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對建筑業營商環境展開研究,一方面從建筑業營商環境的評價分析角度出發,肖乃和(2019)對沈陽市的建筑類企業營商環境的量化結果進行分析,從市場環境、政策政務環境、產業供應鏈與技術服務環境、金融環境、法律環境五個方面構建沈陽市建筑類企業營商環境評價體系,提出營造寬松誠信的建筑市場環境、打造廉潔髙效的服務型政府、建設信用政府強化企業投資信心、優化建筑類企業融資環境和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這五點對策建議,進而優化沈陽市建筑類企業的營商環境[1]。劉英奎、吳文軍、李媛(2020)結合世界銀行和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的營商環境評價實踐,認為營商環境優劣評價,處除了專業機構的評價體系外,最重要的考核標準是企業投資數據, 從企業經營業績,最后從提升政府服務效率和技能、進行財稅政策創新、培育人力資本優勢、培育人力資本優勢、提升產業配套能力五個方面提出優化營商環境對策,為我國企業提供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2]。鄧加、徐鵬鵬(2022)從市場環境等8 個方面選取并設計與建筑業企業營商環境聯系緊密的18 項指標,對2019 年西部十省的建筑業企業營商環境進行評價,并利用聚類分析法將其分為三種類型:領先型、發展型和成長型,并且各省應注重營商子環境的協調發展,根據各省建筑業發展實際來制定具體的改善策略,注重改善市場、創新、稅負、金融、人力資源、信用、政務以及法治等方面的營銷環境[3]。另一部分學者注重從企業的營商環境的政策角度出發,探討如何優化企業的營商環境,沈榮華(2020)認為需要從系統集成、制度重構、信用體系、服務供給、法治保障入手,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4];鄒楨、劉尚來(2021)提出通過實施減稅降費政策,改善建筑行業營商環境,而減稅降費對于建筑行業監管、企業信用管理、企業人才建設都將帶來積極影響[5]。綜上所述,目前在建筑類營商環境方面的研究學者們已經有了比較明確的觀點和成熟的研究方法,現有文獻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寶貴的研究經驗和可供借鑒的參考依據。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國建筑業企業的發展面臨著復雜多變的營商環境,存在著許多需要解決的難題,如監管機制不完善、政務人員不夠重視,部分地區仍存在隱性市場壁壘等,這依然值得學者們進行深入研究。
建筑業是指從事工程勘察、設計、施工以及對原有建筑物進行維護的國民經濟的物質生產性部門。根據國民經濟的行業分類,建筑業由以下四個大類組成:房屋建筑業、土木工程建筑業、建筑安裝業、建筑裝飾和其他建筑業。建筑業的功能是為國民經濟建設提供生產性和非生產性固定資產,包括各類建材、構件、機械設備等。建筑業的發展與固定資產投資的規模緊密相關,兩者相互促進,相互制約。近代建筑是伴隨著資本主義的出現和發展而出現的。由于工業和都市的發展,需要大量的房屋建設,使得原本零散的手工藝人被包工頭雇傭,形成了一批專業的施工承包商。伴隨著股份公司的產生和信貸體系的發展,出現了以整棟住宅或整座城市為市場建設的商業化生產經營模式[6]。
根據國內的文獻資料,營商環境指的是市場主體在從事的組織或者各種經營行為的這一過程中與其相關的各種狀況和條件,包括影響市場主體行為的政務、市場、人文等外部因素的總和,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軟實力的重要體現,同時也是提高國家或地區競爭力的重要方面,可以說營商環境是一系列制度安排,包括制度、法律、法規、程序等,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市場主體的行為。它的基本特征是:在企業的運作中,具有規范性、公開性和穩定性,它對市場主體的成長和發展起著重大作用,例如,企業成立要注冊登記,企業融資要抵押擔保,企業破產要清理債權債務,都屬于市場主體活動中應當遵循的制度規則,為此市場主體需付出經濟、時間和機會等成本,即所謂制度性交易成本[7]。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2017—2021 年中國建筑業整體呈現出增長趨勢。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到2021 年,工業總產值將達到29.3 萬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1.04%,增速比上年提高了4.8%。2021 年國內生產總值達114.4 萬億元,與上年同期水平相比增加了8.1%,同年建筑業實現增加值比上年增長2.1%,低于國內生產總值;同時建筑企業數量達到12.9 萬個,同比增長10.31%;建筑工人數量為5283 萬,比上年減少了84 萬,占全國就業人口7.1%個百分點。整體來說,中國建筑業保持了較快的發展速度。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通常被認為是“兩個5%以上”,即工業增加值占GDP 的5%以上,而工人占總就業人數的5%以上。而這兩個項目占到了總的7%。目前我國建筑業總產值大,建筑業增加值小,勞動生產率穩步提高,但建筑業的經濟效益低,產值利潤徘徊不前。建筑業總產值雖然增長緩慢,但仍是持續增長狀態,這說明中國建筑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依然穩固,在促進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解決就業問題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我國國民經濟保持平穩快速發展,建筑業固定資產規模不斷擴大。截至2022 年2 月28 日,我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為54.5 萬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4.9%。無論從投資的總量還是從投資的數量上來看,都是比較高的。2021 年中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54.45 萬億元,比2020 年增長4.9%;比2019 年增長8.0%,兩年平均增長3.9%。2021 年中國房地產開發投資147602 億元,比2020 年增長4.4%;比2019 年增長11.7%,兩年平均增長5.7%。從2017 年到2021 年,建筑業固定資產投資和房地產開發投資額每年持續增長,增長率起伏不定,整體呈下降趨勢。這一方面說明我國建筑行業目前處于過度競爭狀態,整個行業利潤率偏低;另一方面也凸現出建筑業對固定資產投資的依賴性過強的問題。
近年來,在改善建筑業營商環境過程中,國家層面發布了眾多政策來規范建筑行業,以及促進我國建筑業的快速發展。2015—2022 年我國共發布了包括《“十四五”建筑業發展規劃》《關于開展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工作的意見》在內的55 條重要政策,《“十四五”建筑業發展規劃》是建筑行業發展的指導性文件,其中指出在“十四五”時期,不斷完善建筑市場機制、優化營商環境與產業結構,產業鏈現代化水平顯著提高,初步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工程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升以及建筑體系更加完善,為優化建筑業營商環境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政策支持。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國建設業營商環境也逐漸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目前,建筑產業整體仍處于勞動密集型、粗放的狀態,建筑公司的規模很小,工程項目大都采用由公司承包,再由公司進行分配,大部分的工人是通過熟人介紹進入小型的施工團隊,并不是由建筑公司進行統一招聘、統一培訓,以至于建筑項目組織、管理、生產模式都相對落后,生產安全現象和問題更是層出不窮,整個建筑業的發展情況也是喜憂參半。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統計年鑒顯示,截至2021 年,建筑業總產值將達11.04%,實現29.3 萬億元,但由于上游鋼鐵和水泥價格的上漲,導致建筑業增加值僅增長2.1%,建筑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維持7%以上的高位,建筑業支柱產業地位依然穩固。建筑企業的合同金額雖然呈現逐年遞增,但新簽的合同數量增幅有所回落,又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建筑業利潤總額和產值利潤率均創下歷史新低。2017 年以來,建筑企業的單位數量是逐年增多的趨勢,但是建筑業從業人數卻是呈現持續下降的趨勢,特別是從2018 年開始,從業人員持續大幅度下降。建筑企業數量與建筑從業人員數量呈反向增長趨勢,建筑企業的營商環境受到很大的沖擊。
建筑企業在日常的生產過程中,一直存在建筑施工安全監管不力的問題。在建筑施工安全監督的過程中,一些建筑工地并沒有配備足夠的建筑安全監督執法人員,一線的建筑工人又缺乏相關建筑安全技術的法規和標準的知識。同時由于建筑工人群體大多以農民工為主,年齡偏大且接受教育水平較低,以至于建筑安全技術的法規和標準,無法有效貫徹執行。一些地方政府的安全監督存在監督制度不完善、工作人員素質良莠不齊、安全監督不足等問題,以至于出現一些建筑工地存在偷工減料、鉆監督制度的空缺等現象。同時,一些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過程中為追求數量,簡化辦理手續,但是當企業或項目進入后,提出不同的監管制度,要求重新辦理手續,以至于部分建筑企業面臨著債務無法償還的局面,成為僵尸企業。
建筑業營商環境不僅關系到我國基礎設施建設的程度,而且關系到地方競爭優勢能否得到有效的發揮,從國家出臺的相關政策和文件可以看出,從國家層面上重視優化建筑業營商環境,但是從各個地方建筑企業和項目的落實狀況看,一些地方對建筑業營商環境建設的重視程度不夠,并未意識到營商環境對當地建筑業發展的重要性,以至于將建筑業營商環境建設看成是幾個部門的事情,不利于建筑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大力推進建筑業的轉型和提升,對改善建設企業的營商環境具有重要意義。要想真正地提高施工企業的整體實力,聯合社會既有資源提升建筑行業改革發展成效。同時需要優化政府服務,既要為市場主體提供便捷、快速的服務,更要強化服務意識,擴大服務范圍,滿足市場主體的需要,彌補短板,提高企業公眾的獲得感,在政策優惠、財政金融、人才開發、技術推廣、信息服務等方面,鼓勵各類企業積極參與創新創業,同時為其提供便利化服務,聯合社會資源,可以將互聯網技術、全過程工程咨詢機構、投資、金融、科技、房地產、設備租賃等社會資源進行整合,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促進建筑業健康發展。
建筑業的健康發展,必須建立健全監管機制,促進建筑類企業規范化、安全化生產,實現可持續發展。建筑企業要重視安全生產,降低安全事故,降低企業的經濟損失。同時,在監管的方法和手段上,要從單一的監管模式轉變為全面的監管,構建跨部門、跨區域的聯合協作機制,形成一次全面體檢。目前,我國在建設工程招投標、合同履約、信用監管、雙隨機監管、公開監管等領域中都有大量的應用。但是,由于我國現行工程建設中存在著掛靠、層層分包等現象,致使工程建設管理松懈,安全培訓不到位,致使工程建設中出現安全隱患和安全事故。因此,如何在不斷完善的法律和法規的基礎上,保證我國建筑業的健康發展,推動建筑業的轉型和發展就顯得尤為重要。
建設政務服務平臺,可以將一些行政事項轉移到網上,實時顯示辦理進度,節省建筑企業辦理時間,同時還能提升政府相關工作人員的服務水平,深化基層工作服務人員對建筑業營商環境的認識,為建筑業建設良好的政務營商環境,提供更好的政策支持,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建立信息反饋渠道,使辦理政務的企業能夠對政府工作人員和工作質量進行評估,為政府工作提供建議,從而有效地提升企業的參與程度。網絡政務平臺的建立,不但可以有效地提升服務的效率和服務品質,而且可以通過對政務服務人員的評價和反饋,實現對政務服務工作的監督,從而提高服務的效率和質量,防止腐敗現象的產生,促進廉潔高效的服務型政府建設,從而提升建筑業營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