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麗秋
在全球范圍內環保問題頻出、 能源危機日趨嚴峻的形勢下,我國在2020 年明確提出“雙碳”戰略,著力改善自然環境,促進人類實現綠色低碳生活。 作為市場經濟主體,公司必須承擔環保職責,在實現盈利的同時降低污染物和溫室氣體的排放量, 而各個公司實際的環保情況也必須采用公開的形式向政府部門、 社會公眾以及各利益相關者進行披露。 但目前上市公司的信息公開一般仍是財務情況的公開,環保情況公開還存在不足,表現為環保會計信息質量不高、環保會計信息分散、信息多趨利避害等問題。 為了實現“雙碳”目標,建設生態文明,上市公司的環境信息披露亟待完善。
剖析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 提出相關建議,有助于加快企業轉型,走綠色低碳發展之路,有助于利益相關者對企業進行有效監督,從而更好地實現“雙碳”目標。
上市公司一般披露財務報告, 以資產負債表、 利潤表、所有者權益變動表和現金流量表為主,反映企業財務信息。 利用相關財務報表有助于分析上市公司償債能力、盈利能力、營運能力和發展能力,后來又延伸到對財務報表的縱向分析、橫向分析。 然而,只對財務報表上的數字進行分析,不足以完全反映企業的真實情況,需要輔之以非財務信息,深度剖析數字背后的原因,繼而延伸到對報表各具體項目的質量分析。 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財務分析的深度,但是關注的重點仍然是財務信息。 隨著經濟社會轉型,對企業環境責任重視度不斷提高,企業需要在披露財務信息向各利益相關者展示經濟效益的同時,還需要披露環境信息,從而展示自身環境責任的履行情況。
1.有助于反映上市公司環保降碳責任履行情況。信息使用者可以通過上市公司合理披露的環境信息, 了解其為實現碳減排采取的措施及結果并將上述信息進行縱橫對比, 如此可以全面反映企業是否履行社會責任及履行效果。
2.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沙掷m發展關乎企業和相關利益者,如果企業能順應時代和社會發展,積極調整可持續發展戰略,則可以為企業長遠發展提供更多保障。 實行有效的企業環境信息披露制度, 有助于企業在綠色低碳發展中做出正確選擇,推動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3.有助于信息使用者科學決策。環境信息使用者需要以上市公司披露的環境信息為依據進行有效決策, 環境信息的數量多寡、質量高低將影響決策的制定。 環境信息使用者對上市公司環境信息的需求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機構投資者在進行決策時關注的因素不只有公司的基本面信息,也會關注其社會責任履行情況,如環境績效信息。 第二,債權人也需要關注企業環境信息。 環境績效不好的企業可能因環境問題而受到處罰, 債權人也將隨之面臨更大的風險。 此外,隨著綠色信貸的推行和發展,商業銀行將更傾向于向環境友好、減污節能的企業借貸。 此外,政府、社會公眾和采購商也需要通過企業披露的環境信息達到監管、決策的目的。
如圖1 所示,目前來看,上市公司披露社會責任的形式較為多樣,并未形成統一規范。 盡管證監會于2018 年確立了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的披露框架指引,但由于自愿披露原則和對ESG 報告缺乏明確和統一規范,1366 家上市公司中僅有178 家發布了ESG 報告。 另外, 我國A股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報告的平均篇幅雖然逐年增加,但也有較大差異。 2021 年,我國A 股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報告文檔平均頁數超過44 頁,呈逐年上升趨勢。 但各個公司的社會責任報告篇幅之間存在較大差異, 頁數最少的僅有1 頁,頁數最多的則有213 頁。

圖1 我國A 股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報告披露情況
2021 年A 股上市公司中, 金融業的信息披露程度最高,達到88.10%。 其次是文化體育業,占上市公司數量比重最高的制造業的發布率較低,為25.07%。
從發布報告地域來看,2021 年31 個省 (直轄市)的A 股上市公司均有發布,發布數量較多的省份集中在東部沿海等經濟較為發達地區,廣東、浙江、北京、上海、江蘇、福建6 ?。ㄖ陛犑校┑膱蟾姘l布數量居于前列。 中西部地區的發布數量仍然有限,發布數量最少的為西藏和青海地區,均僅有5 家上市公司發布。 而從發布率上來看,北京、上海地區的發布率分別為38.07%、38.64%,居于中上水平;廣東地區發布報告數量雖然較高,但整體的發布率只有24.70%。
從發布報告板塊來看,受不同板塊監管制度和規則影響, 四個板塊中滬市主板的發布數量和發布率均最高,發布數量達到714 家,發布率達到43.48%。其次是深市主板,發布數量達到420 家,發布率達到28.67%。滬市科創板的發布數量達到84 家,發布率達到22.28%。深市創業板的發布率最低, 發布數量為148 家, 發布率為13.68%。
從發布主體的企業性質方面看, 發布報告的主體覆蓋國有控股、民營控股、外資控股、集體控股等。 國有企業成為ESG 信息披露的積極踐行者, 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發布社會責任報告數量為613 家,占比44.88%;民營控股發布數量為561 家,發布率最低,僅為19.98%。
1.披露主體數量較少。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到,雖然披露環境信息的上市公司數量在不斷增加, 但是披露公司數量所占比例并不高,只有30%左右,這說明進行環境信息披露的公司主體相對較少。
2.披露沒有統一標準。 我們國家在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方面還沒有明確、具體的規定,企業對于披露標準以及披露內容并沒有統一的認知,致使披露出來的內容不一,形式多樣,無法據此進行各企業環保成果的有效比對。
3.信息披露注重形式,可靠性不足。 企業在進行環境信息披露時只是簡單地列示項目, 并沒有提供出完整的環境審計報告。 且由于沒有統一的披露標準,企業可以自行選擇披露內容, 這也導致了企業披露時會選擇對自身有利的內容,造成可靠性不足。
1.對企業環境信息披露要求不明確。監管部門并未對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做出明確、具體的規定,對于披露的具體內容、 披露標準以及是否所有企業都要披露等這些內容企業都不完全了解,因此,導致企業披露的內容不一,披露時避重就輕等問題。
2.企業自身缺乏環境信息披露的動力。企業進行環境信息披露,首先需要花費人財物去進行搜集信息,致使成本增加,在收入一定的情況下使利潤減少;其次,進行環保生產要更換設備,如購進新的生產工具和技術,短期內這些支出不會帶來實際意義的利潤增加。
法律法規對人們的行為起著基本的約束作用, 從而使社會實現有效運行, 而經濟法規的完備也是經濟活動有序進行的關鍵保障因素。 針對我國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現狀存在的問題, 應建立健全環境信息披露的相關法律法規并結合實際情況, 制定環境信息披露指導性文件。
隨著科技進步, 大數據工具可以呈現出上市公司各年、各類環保指標的完成情況,并據此展開分析,企業可以通過建設環境信息平臺充分展現自身環境工作成果與趨勢。
傳統的會計仍然重視財務信息, 披露的也都是財務報告,而在環境會計方面的研究較少。 因此,應積極開展理論研究,結合實際情況,研究出一套有效的理論體系來指導實踐,進而指導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 評價公司價值不僅僅局限于財務報告所展示的財務數據,而是將非財務數據納入其中?!半p碳”目標倡導企業走綠色低碳之路,企業承擔的社會環境責任也成為重要的考量指標。 因此,監管部門要求企業在披露財務信息的同時要披露環境信息。 但是,當前上市企業環境信息披露尚存在諸多不足之處, 無論是從數量、披露標準還是披露形式都存在諸多問題。 為此,本文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關建議。 相信隨著監管部門對于企業環境信息披露制度的不斷完善以及各企業的不懈努力,企業信息披露會越來越完備,對于企業的價值分析也會越來越透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