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
近期,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發布的《全國“雙減”成效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顯示,校長、教師、家長和學生表示贊同“雙減”政策的比例分別是96.8%、92.8%、90.5%和96.0%,“雙減”政策得到了各方普遍贊同。相較而言,《報告》中關于作業的調查結果顯示,53.2%學生認為教師“能根據我的學習情況布置針對性的作業”,該項目得分明顯低于其他項目,如何提高教師對作業的高質量設計,是“雙減”改革面臨的最大困難和挑戰。
從教育內涵和質量發展的角度看,作業、教學、評價是教育內涵非常重要的三大支柱。其中教學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這一點毋庸置疑。相較其他幾點而言,大家對于作業的關注程度是最弱的。隨著“雙減”政策、五項管理出臺后,社會的關注點開始聚焦到作業,因為它連接著教學和評價,起到非常重要的平衡、銜接、過渡的作用,是整個教育質量提升的重要支撐點。作業的價值可以從以下三個層面來理解。首先,作業是“雙減”改革的核心抓手。“雙減”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這和不忘“為學生健康成長服務”之初心、牢記落實立德樹人之使命是一脈相承的。切實減輕學生不必要的、過重的作業負擔,就需要設計科學、有效的作業。雖然自“雙減”政策實施以來,在作業時長、作業內容、作業形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改革,但從上述調查數據顯示,目前的作業設計依然存在很大問題,要真正做到減負增效,作業改革迫在眉睫。其次,作業是學校教學質量的重要載體。布置科學、合理、有效的作業,能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形成能力、培養習慣,幫助教師檢測教學效果、精準分析學情、改進教學方法,促進學校完善教學管理、開展科學評價、提高教育質量。教學是有教師指導的學習,而評價是完全沒有教師指導的,作業在它們中間。和課堂教學時間相比,學生做作業的時間并不亞于教師課堂教學時間,對課堂知識的落實離不開作業的鞏固,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重要輔助手段。但是這并不代表要一味地延長作業時間,如何設計高效、有針對性的作業才是重中之重。最后,作業是學生學會學習的必要途徑。常規課堂教學主要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學習的過程,而作業則是學生獨立自主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教師需要在作業設計和實施中,幫助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教師應該提高自主設計作業的能力,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系統化選編、改編、創編符合學習規律、體現核心素養導向的命題。在這樣的作業引領下,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
作業是日常教學中最普通的一環,相對課堂教學往往容易被忽視。教師已經習慣了每日按部就班地布置課時作業,對作業設計缺乏目標的引領,有時甚至與教學存在嚴重脫節。比如初中語文絕大部分的作業是簡單、重復性的作業,甚至還有懲罰的意味。老師在課堂上做閱讀賞析或者寫作專題,課程講得有聲有色,課后發一張試卷,試卷里面卻沒有一道題目和今天講的這節課相關。初中數學作業有與教學難度脫節、教輔資料使用普遍、強化訓練現象明顯等問題。因為數學本身的學科特點,每節課所涉及的能力要求比較明確,課下確實需要配套的題目來進行強化練習。這就更需要教師對作業中題目的梯度、覆蓋面、樣例多樣性、側重點等要進行統籌規劃,隨便布置一張試卷或者幾道習題的現象比較普遍;初中英語存在以考代教、以考代作業,缺乏明確主題與要求,作業目標不清晰,作業結構性不強等問題;初中物理低層次水平作業頻率過高,科學性錯誤較高,作業與教學進度要求脫節等問題。不同的學科、學段、學校可能存在的作業問題是不一樣的,想要了解學校在作業方面的問題,需要進行深層次的調研,學會作業文本分析法,分析現有的作業到底在哪些方面不行。根據教師、學生的反饋結果準確查找問題。找到作業現存問題后,就是改革。現在關于作業的改革路徑很多,以前的抄、默、背全都不要了,全部推行最吸引眼球的跨學科作業、項目式作業、實踐性作業……這種做法要不得。國家的文件一直首先要求的是先把基礎性作業設計好,然后再去設計實踐性的、跨學科的作業,而且這類作業不能太多,結構要合理。“雙減”文件也要求把作業設計納入教研體系,系統設計符合年齡特點、學習規律,體現素質教育導向的基礎性作業。作業是扎扎實實提高學校教育內涵的一件事,不要把改革變成了一種花樣。想做好作業的提質增效,要以促進學生的成長為目的,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生”制宜。新版課程標準對作業提出明確要求:作業是培養與診斷核心素養的重要領域,作業設計應該以核心素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如何實現作業設計的系統性和結構性,就不能僅僅局限在課時作業設計上。單元是教材的構成單位,在落實核心素養時,每個單元承擔了自己特有的作用,因此單元作業設計是提升作業質量的有效途徑。相對課時作業的零散性、孤立性和片面性,單元作業可以實現學習目標的“主題化”、知識的“結構化”和素養培養的 “一體化”。單元作業設計打破傳統作業思維模式,更能發揮作業提質的目的,對推動學生主動學習、深度學習有重要價值。
立足核心素養的單元作業設計,首先需要明確該學科的核心素養,將核心素養的具體內涵表現與課內作業進行匹配,進而設計目標明確的單元作業,實現素養培養的一體化。以數學學科為例,數學學科的學科素養包括: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核心素養具有整體性、一致性和階段性,在不同階段有不同表現。小學階段側重對經驗的感悟,初中階段則側重對概念的理解。初中階段的核心素養主要表現為:抽象能力、運算能力、幾何直觀、空間觀念、推理能力、數據觀念、模型觀念、應用意識、創新意識。具體學習過程中,幾大核心素養會在不同的章節之間進行反復、交叉。對核心素養的落實,每個單元會有不同的側重點,最終指向核心素養的達成。
如何進行單元作業設計?首先要根據單元教學目標確定單元作業目標,然后結合課時教學目標設計課時作業,再依據作業目標設計核心素養立意下的作業。以人教版數學教材八年級上冊“分式”一章為例,本章主要是對分式的概念、基本性質、約分與通分、四則運算等內容的學習,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學生對分數已有的認知基礎,通過分式與分數的類比,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地認識分式。本章主要涉及的數學核心素養有抽象能力、推理能力、運算能力、模型觀念、應用意識。其中,最主要的是運算能力和推理能力。運算能力主要是指根據法則和運算律進行正確運算的能力。能夠明晰運算的對象和意義,理解算法與算理間的關系;能夠理解運算的問題,選擇合理簡潔的運算策略解決問題;能夠通過運算促進數學推理能力的發展。在“分式”一章中,通過約分、通分、四則運算、分式方程等,多角度促進學生計算能力的提升。運算能力有助于形成規范化思考問題的品質,養成一絲不茍、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推理能力主要是指從一些事實和命題出發,根據規則推出其他命題或結論。在“分式”一章中通過探究分式的定義、分式基本性質、分式四則運算法則、分式方式解應用題等,多角度體會邏輯推理在形成數學概念、法則、定理和解決問題中的重要性。初步掌握推理的基本形式和規則,對于一些簡單問題,能夠通過特殊結論推斷一般結論,理解命題的結構與聯系,探索并表述論證過程,感悟數學的嚴謹性。推理能力有助于逐步培養學生重論據、合乎邏輯的思維習慣,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與理性精神。
圍繞這樣的核心素養立意對“分式”這一章的單元作業進行如下設計:第一節課作業內容:在給定實際問題背景下列出表達式;能在眾多代數式中辨別出哪些是分式,并闡明理由;說明分式有意義時字母需要滿足條件。作業目標:以描述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系為背景,抽象出分式的概念,認識分式是一種重要的代數式。所指向的核心素養:模型觀念、抽象能力。第二節課作業內容:利用分式基本性質對分式進行約分和通分。作業目標:利用分數的基本性質,了解分式的基本性質;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質進行約分和通分,了解最簡分式的概念。所指向的核心素養:推理能力、運算能力。第三節課作業內容:根據四則運算法則,準確計算結果。作業目標:類比分數的四則運算法則,探究分式的四則運算法則,進行簡單的分式加、減、乘、除運算。所指向的核心素養:推理能力、運算能力。第四節課作業內容:利用整數指數冪的運算性質進行計算;負指數的科學記數法表示。作業目標:結合分數的運算,將指數的范圍從正數擴大到全體整數,了解整數指數冪的運算性質,用科學記數法表示小于1的正數。指向的核心素養:推理能力、運算能力。第五節課作業內容為:解分式方程。作業目標:掌握可化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體會解分式方程過程中的化歸思想。所指向的核心素養:推理能力、運算能力。第六節課作業內容:分式方程應用題。作業目標:結合利用分式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實例,進一步體會方程是刻畫實際問題數量關系的一種重要數學模型。所指向的核心素養:推理能力、運算能力、模型觀念、應用意識。
此作業設計始終堅持素養立意為導向,對核心素養的培養是螺旋式上升的。如本章最主要的核心素養之一是運算能力,對學生運算能力的培養是貫穿始終、循序漸進的。最初的約分、通分只是針對分式的基本性質提出的比較單一的運算能力要求。分式的四則運算則是要求學生在已掌握數的運算法則基礎上,能夠比較靈活地運用分式的約分、通分完成一道完整的分式計算題,需要有較強的運算能力。本章最后一部分分式方程,學生除了需要熟練掌握分式四則運算外,還要掌握方程的基本解法,需要很強的運算能力。因此,在單元作業設計時,要立足核心素養為導向,以各課時作業為抓手拆解和落實核心素養,通過整章學習最終實現核心素養的達成,真正做到以核心素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單元一般是指同一主題下相對獨立并且自成體系的學習內容,這個主題可以是一個概念或一個關鍵能力,或一個真實問題,還可以是一個綜合性的項目任務等。從一條作業到課時作業,到單元作業,到學期作業,到學年作業,再到學段作業,跨度越來越大。其中單元作業是一個非常好的抓手,單元在作業整體的結構性、目標性、科學性和縱向的層次性上能達到要求,也有助于教師對教學、作業、評價的一體化思考。在進行單元作業設計時,除了關注單元作業設計目標,同時還要關注以下三方面:一是關注作業的情景。作業情景是培養素養和檢驗素養達成的一種重要的方式和載體,情景設計要具有真實性,不能夸大或脫離生活實際,作業要呈現生活中的真問題。同時作業情景要充分發揮作業的育人功能,讓學生在作業情景中感受時代發展和學科功能。作業情景的描述要避免冗長、不清晰的表達等。二是關注作業類型。作業類型很難按照一個維度進行劃分,如按照時間可以分為短周期作業和長周期作業;按照形式可以分為聽力作業、手寫作業、朗讀作業等;按照功能可以分為預習作業、復習整理作業、跨學科作業、實踐作業、錯題整理作業等。教師可以結合實際需求設計不同作業類型,可以單一類型,也可以相互搭配,需要注意的是無論哪種作業類型,均是要指向核心素養的達成,教師均要做好設計,給予必要的指導說明。三是關注作業結構。首先,作業的設計要兼顧每一項作業目標,不能出現有的目標題目設計過多,有的目標根本沒有對應題目的情況。此外,作業設計要關注題型結構,要兼顧選擇題、填空題、判斷題、解答題等,還要關注各題目的設置比例。最后,作業設計還要關注同一素養目標不同層次的要求,在結構上是否呈螺旋上升趨勢。比如在上述“分式”學習過程中,運算能力、推理能力是本章主要涉及的核心素養,相對于小學分數的學習,能力要求明顯提升。在單元教學目標中幾次提到類比分數進行學習,因此可以在全章學習之前設計關于分數的復習作業,包括分數的定義、性質、約分、通分、四則運算等,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在學習完“分式”之后布置復習整理作業,仿照分數的思維導圖,學生可以更加直觀、深刻地體會從數到式的類比學習過程。
立足核心素養的單元作業設計過程不是單向的,而是要基于作業實施效果反觀整個單元作業設計過程,審視核心素養在各個環節中的落實情況,進行改進完善。只有通過這樣一個閉環,才能使單元作業設計更加科學、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