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蓓
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通過能動的創造性的學習活動,實現自主性發展的教育實踐活動。美國心理學家齊莫曼教授在廣泛吸收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自主學習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他認為,認知、動機、行為三個方面都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時,其學習就是自主的。這是一種高品質的學習,是相對于他主的學習。
我國傳統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有不少值得繼承和發揚的地方,但是也有陳腐封閉的做法。在現實中,數學教學追求標準答案、追求考試分數的傾向還比較嚴重,忽視學習能力的培養,忽視數學思想的滲透,忽視對數學教學整體育人功能的挖掘,實在是一大缺憾。構建自主學習支架,力圖改變數學教學中學生的被動局面,著眼于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讓新課標理念落地生根,為學生多元發展奠定基礎。
在知識經濟快速變化的時代,中國教育正在發生改變。從以往的應試教育轉變成素質教育,從以往的重視知識理論教學變成重視能力、多元發展教學,促使學生“學會做事、學會生活、學會認知、學會生存”等能力與思想。正因如此,人們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多元發展更加地迫切,自主學習是多元發展的前提,兩者關系是緊密相連的。教師在構建自主學習支架,培養學生多元發展之前,要先了解清楚自主學習與多元發展的概念與價值,其具體的有:
自主學習概念 由于我國教育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導致學生在學習中很難表現出自主性、創造性、主動性。學生學得苦,教師講得累,學習效率還不高。隨著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基礎教育課程綱要》提出:“為改變‘學生學得苦,教師教得累’現象,需逐步對學生的學習方式進行改革,改變死記硬背、牽強接受、機械訓練等問題,教師要帶動學生主動學習、鼓勵學生學習、讓學生愛上學習。”自主學習作為一種行為,是需在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基礎上,找尋并形成屬于自己特色的學習方式,最后將學習方式轉換成習慣的一種行為,可將其細化成知識自主性汲取習慣養成與自主學習習慣養成這兩個部分。其內涵是讓學生認知自我、發展自我、自我教育,形成健康、向上的個性。
多元發展概念 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課堂上,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據此而言,提倡的教育是“自主、多元、合作”,教師堅持“以生為本”教育理念,打造以學生為學習主體、以教師為教學主導的“新課堂”,在這種課堂上幫助學生發展語言、實踐、思維、學習等多元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開展。簡單來說就是幫助學生多元發展,而這多元發展強調“主體——客體”教育理論,主張學生是課堂上的主體,教師是課堂上的主導,雙方之間的平等化的互動最為主要。而以往的傳統教育是“客體——主體”顛覆,不利于學生多元發展,無法發揮教育最初作用。
構建自主學習支架,培養多元發展價值 該價值可以從教師、學生兩個角度來看,首先是教師,對于教師而言,構建自主學習支架,促進學生多元發展是一種教學政策,需教師指導學生自主學習,轉變學生學習觀念,實現多元發展。這一行為強化了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提高了教學效益,積累了教學經驗。其次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夠激發并保護學生的好奇心,為學生構建終身學習平臺、養成良好學習品質和創新能力,這些均統稱為多元能力,學生會因自身所具有的學習主體性的地位,充分發揮主體探索與實踐的作用,而大大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培養自己的創新精神。
關注主體的“點”,培養學生獨立思考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不會學習即不會生存”。幫助學生“學會學習”,這是時代賦予教師的使命,學生會不會學習是能否“自主學習”的關鍵。自主學習,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關注到這個“點”,一切行為都是為了學生服務。
一是指導學習策略。策略的運用不完全取決于策略意識的水平,它與策略掌握水平和操作水平都是相關的。學生光知道運用策略還不夠,還必須掌握一定的學習策略。因此教師必須在加強學法指導的同時,還要指導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策略。如學習蘇教版三上《解決問題的策略(從條件想起)》時,在加深學生對新舊知識的比較中,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不同處找到相同,進而總結出從條件到解決問題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后,鼓勵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古人曾曰:“授人以魚,只供一餐;授人以漁,可享一生。”為此,教師只有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并能選擇和運用恰當的方法進行有效的學習,才能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從“教”到“教會”到“不教”,學生從“學”到“學會”到“會學”。
二是鼓勵學法個性。心理學家認為,每個人在學習上都有自己的所長和所短,幫助學生找到最符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他就能夠取得最大化的成功。有些學習能力和方式是與生俱來的,而且每個人都是主動地在用自己的有效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比如,在教學蘇教版四下《簡單的周期》時,課上有的學生喜歡用畫一畫的方式解決問題,有的學生借助字母替代的方法理解,還有的學生直接列出算式……正如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所說的那樣:“人人各有其獨特的潛力,皆可以用自己的天賦條件成為一個杰出的、有思考力、有觀察力的強者。”教師要善于發現孩子的學習方式方法和學習風格,幫助學生取其之長、補其之短,讓每個學生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三是注重評價體系。積極公正的評價,能夠促進學生的學習。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各種常規或非常規的評價方法,教師、學生或同學之間對學習過程、學習行為和學習結果進行客觀的評價,對學生實現學習目標有調整和指導作用。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發揮自主評價作用。“你的問題,激活了我們的課堂。”“不僅會估算,還能把估算的道理說清楚,真了不起!”“能用數學的眼光看世界,發現身邊的線段,做到了學以致用。”……教師的評價給了學生信心、希望,鼓勵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充分施展自己的個性和才能,尤其對后進生的評價應該是肯定的、鼓勵的,只有這樣才能給他們信心和力量。
學生既是評價的對象,又是評價的主體。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對自己和他人的行為表現和學習能力作出評價,這樣不但能使學生之間互相學會客觀地評價別人和自己,而且在評價的過程中逐步完善了自我認識,是自我教育的過程。在評價自我和他人時,就能夠發現自己和別人的差異,從而修正自己的行為和方法,不斷進行自我調節。
把握課堂的“線”,培養學生合作探究 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就要盡可能多給學生一些時間,多一些活動的余地,多一些表現自我的機會和多嘗試一些成功的喜悅,讓學生自始至終參與到知識形成的全過程中。因此,選擇合適的課堂教學結構是實施自主學習的有效保證。那么哪些課堂教學結構適合學生自主學習呢?筆者認為:
一是合作學習式。采用生生合作、小組合作、師生合作等形式,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增加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機會,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實現自主學習。如教學蘇教版二下“統計”一課中,教師創設了“熱鬧的馬路”這個教學情境,先讓學生一邊看課件一邊數出各種顏色的車分別有多少輛,再做出標記,最后將統計的結果填入統計表。一開始,學生們欣然接受了這個“簡單”的任務,可不一會兒他們的小眉頭就開始緊鎖了,原來車子開得太快,他們都數不清。“你們有什么好辦法嗎,要不和小伙伴們商量一下?”這時教師不作講解,而是把難題拋給學生。教室里頓時變得安靜起來,漸漸地一只只小手舉起來了,顯然他們已經討論出結果了。經了解,學生多數認為只有進行合作,做好分工,即每人只負責數其中一種顏色,才能數出結果。鼓勵學生自主探索,通過自己討論得出結果,其課堂效果遠遠勝于教師的千言萬語所起的作用。
二是遷移式。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嚴密性極強的學科,它的知識系統性強,前面的知識是后面的基礎,后面的知識是前面知識的延伸與發展。所以教師必須緊緊抓住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充分運用遷移規律,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新知,如學習同類知識時可用遷移式。像學習“兩位數加兩位數筆算加法”時,師生共同將要點歸納為:相同數位要對齊和從低位算起。然后讓學生運用學法,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自學筆算減法,以后遇到多位數筆算也可遷移此法。
三是問題探究式。探究就是探討研究,探究是一種需要,教師讓學生充分調動自己的感官,有意識地在觀察、分析、學習的基礎上自己提出疑問,并在教師的引導下,自己去尋求答案或解決問題的方法,或尋找到問題不能解答、解決的原因。讓每個學生都知道在課堂上不動腦筋、不提問題的聽課是不行的。
四是導學式。這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自學為主的課堂教學結構。對于學生是“先學后教,當堂訓練”,對于教師是“引導自學,幫助解難”。
當然,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學結構還有很多,教師在實踐中可以結合自己的認識和學生的實際靈活運用,創造出適合自己的教學風格。
創設氛圍的“面”,培養積極心態 創設自主探究知識的氛圍是“自主學習”的根本要求。
一是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著名教育家魏書生說:“民主是搭在師生心靈之間的橋。民主的程度越高,這座橋就越堅固、越寬闊。”自主,即“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人”。教師的民主與學生的自主,無論哪一個學科,何種教學方法都必須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但是由于小學數學教學受到傳統文化影響較深,有些教師在學生面前表現出一種至高無上的姿態。這種狀況,在我們的教學中也不是不存在的。因此,張揚以人為本的思想、熱愛兒童、尊重學生的人格個性,應該是教師起碼的民主意識。能不能在教學中創設民主、和諧、自由、寬松和合作的學習氛圍不僅是個教學問題,而且是涉及教學原則、教學思想的根本問題,在實踐過程中應把這個問題擺在首位。學生理所當然應當尊重自己的老師,但教師也應尊重自己的學生,因為師生在人格上平等的。不僅如此,教師還應虛心地向學生學習,不僅向學生學不了解的知識,學他們那種對新鮮事物的敏感和好奇心、永遠滿足不了的求知欲望,更要學習他們天真、純樸、真誠、公正的品質。只有這樣師生之間才有可能形成一種平等和諧寬松融洽的關系,這樣學生才有可能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人。
沒有民主和諧就不可能有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沒有自由安全就沒有探究可言。教師氛圍實質是師生關系問題。
一、融洽的師生關系永遠是第一教學原則。具體可以有以下一些做法:教師要放下架子,和學生平等對話。教師要放開眼界,多元地關注學生的發展。在課堂評價時不要只評價學生對問題解答的正確與否,更要關注學生積極的思維和勇敢的表達,并對此給予鼓勵性的評價。例如:今天你能代表你們組發言,這是一個進步。這就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的關注。教師要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讓學生感到課堂是自由的。教師要延遲判斷,給學生提供機會,即使學生問題回答得不準確,也不批評、不諷刺,讓學生感受到課堂是安全的。
二、建立和諧的生生關系。發揚學生間的平等互助精神,既不要讓成績優秀的學生產生優越感,看不起后進生,也不要讓后進生產生自卑感。教學中組成的學習小組,倡導學生之間互幫互學,教師的表揚與批評以小組整體水平的進步與否為標準,而不是以個體去衡量。在學生自學討論、集體交流時,教師不是指名個體發言,而是請某小組回答問題,學生的個體發言代表小組集體智慧的結晶。在學習小組中,每個學生都有表達自己見解的機會。在同組同學發言時其他同學要尊重學友,認真聽、認真思考,并幫助校對,形成小組意見。在集體校對時,不斷訓練學生做到首先肯定他人優點,再發表自己觀點,這樣使每一位學生都感到自己是被尊重的,從而產生成功感和愉悅感,產生對待學習的積極心態。
總之,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新課程理念的不斷推進,對教師和學生都提出挑戰性的變革要求。以學生為“點”,以課堂為“線”,以氛圍為“面”,三位合一,立體地構建起自主學習的支架,幫助學生去發現、組織、管理知識,充分挖掘其學習潛力,促進學生多元發展,進而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