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育
“雙減”工作是黨中央從“兩個大計”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事關學生健康成長,事關教育高質量發展,事關國家和民族未來,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解決學生校內校外負擔,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在此背景之下,自2021年9月北京市東城區革新里小學正式進入史家教育集團以來,我們深感平臺高了、資源豐富了,壓力和責任也更大了。作為史家教育集團革新里校區的教師,身在教改主陣地,經過一段時間的改革實踐,在集團的引領和校長王歡的指導下,教師們力求從全方位、多渠道、長鏈條進行“雙減”工作的探索與實施,通過豐富課堂教學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強化學科育人實效,賦能學生成長。特別是,我們積極開展課后服務工作,在實踐中積累了初步的經驗,也欣喜地在學生身上看到了一定的教育效果。
完善制度,轉變觀念 本學年,集團總校長王歡身先士卒,既掛帥又出征,走進革新里校區,帶領教師們以“雙升”為工作目標,以“雙減”為工作重點,逐步規劃出集團校區教育改革的頂層設計。集團梳理、完善各類管理制度及文件共計48份,統一了辦學思想,規范了工作流程,為提升辦學品質奠定了基礎。我們一方面在吸納過程中,不斷研討實踐,充分認識到“雙減”背景下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作為集團人,也勢必要積極投入改革,為提升學校的辦學品質和口碑貢獻一份力量,躬身實踐、落實改革理念。
多種途徑,落實規劃 在落實“雙減”政策的過程中,我們依托集團“大教研組”優勢,開展大年級組制集團研究,深入推進交流互動、減負強基等工作。僅九月份,音樂教研組就開展了線上線下教研8個學科20次,共有124人,275人次參與活動。同時,最大化、最優化發揮優師、強師、名師的資源優勢,通過對“雙師課堂”教學模式的嘗試和探索,有效落實了“減負提質”。而我作為音樂學科的市級骨干教師,也即將進行后續“雙師”課堂的教學,以達到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的目的。
在“雙減”背景及要求下,集團音樂學科依托國家課程,在“雙減”促“雙升”的理念指導下,以“五育融合”“以美育情”為育人目標,深入探索藝術課堂教學模式。藝術學科教師采用交叉培訓、互幫互學的“協作式備課”,實現了“學科關聯”“優勢互補”“博采眾長”的良好效果,積極構建出“學科綜合”和“綜合學科”的課程內容。
課內教學,提質增效 一是大教研—提升能力。作為音樂教師,我們緊跟集團大教研的腳步,多次開展線上線下大小教研,聚焦學科素養與藝術綜合,積極嘗試打破年級、打破學科的課程綜合研究,在承認學科差異的基礎上不斷打破學科邊界,在凸顯音樂學科主體的基礎上,積極開展促進學科間相互滲透、交叉的活動,努力將音樂學科與美術、舞蹈等多門藝術學科相融合,保證學生在學校學會、學足、學好。同時,我們還積極將課內教學延展到課后服務,構建從課內到課外的一體化系列課程,讓課內外課程的培養互為補充。
二是大單元—整合教材。大單元教學就是要站在整體的角度通盤考慮,進行知識的有效遷移,重構符合教學實際的新知識系統,是使課堂內容無重復倍增、教學環節緊湊的一種教學思路和授課方式。結合學校實際與特色,基于小學階段整學段梳理教材的角度,我們將音樂學科的實施分為兩大版塊、共八個單元,分別為人文版塊的紅色作品單元、民族作品單元、現代作品單元、戲曲作品單元、外國作品單元和表現版塊的民族鼓單元、舞蹈單元和音樂劇單元。其中,表現版塊的三個單元均為依據學校特色原創的單元內容,每個單元依據教學實際又有不同的教學主題支撐。這樣在授課時,就有了更聚焦的育人目標,同時年級、年段間的培養也更為順暢,梯度科學合理。此外,在新課標的引領下,我們依托核心素養內涵中所提到的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和文化理解,進行了藝術姊妹學科的跨學科課程建設與實踐。基于學校金帆戲劇團的優勢資源,分別以音樂、美術、舞蹈和戲劇為核心學科構建不同主題的學習。例如,以中國鼓為核心素材,融合舞蹈、戲劇、美術等學科,創編了大單元“鑼鼓喧天過新年”。這個主題以“新年”“鑼鼓”為核心,設計明暗兩條主線。在“新年”這一明線中,通過賞“新年”(樂曲)、唱“新年”(歌曲)、慶“新年”(情境)三種不同體裁、形式的作品,帶領學生完成“春節”相關作品的學習、積累與拓展;在“鑼鼓”這條暗線中,學生們完成了從初識“鼓”到表現“鼓”,再到創編“鼓”的遞進式學習,“年”中探尋“鼓”的意蘊,“鼓”中品味“年”文化,使學科素養、音樂情感螺旋上升,讓綻放千年的文化自信根植心田。明暗兩條線的相互作用與融通,促使學生得到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審美素養的提升,乃至價值觀的升華。
三是中國鼓—傳承經典。作為表現版塊的中國鼓單元,我們也將它有效落實到常態教學中。將中國鼓引入課堂,是因為它作為我國傳統的打擊樂器,不僅具備打擊樂器易于上手的特點,同時也有著悠久的歷史,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千年來的傳承與發展造就了很多經典傳統曲目和不同的風格流派,如絳州鼓樂、陜北腰鼓、安徽花鼓等,是傳承民族文化、豐富音樂音響、輔助課堂學習的一個好選擇。我們的音樂課已經形成了固定的節奏訓練模式,每節課前三分鐘的訓練,能夠讓學生在節奏中感知音樂、表現音樂。良好的節奏掌握奠定了學生對打擊樂器易于接受、上手快的基礎。而眾人一起打鼓,不僅能形成極具震撼力的音響效果和聲勢效果,還能夠豐富歌曲的音效、提高學生對于歌曲的理解力和演奏表現力。同時,我們也借助單元整合帶領學生進一步學習、了解民族鼓經典曲目,拓展音樂技巧,啟發音樂節奏創編思維。基于此,依托國家級課程,為了凸顯音樂課程人文性、審美性、實踐性特點,我們嘗試將中國鼓與國家級課程相融合,將中國鼓中的節奏知識、節奏相關能力按照《北京市中小學生能力要求及標準》滲透到各個年級、年段中,并注重通過游戲化、體驗式的教學模式循序漸進夯實學生的素養。學生通過對中國鼓的學習,不僅豐富了文化內涵,獲得了更多的展示平臺,更厚植了愛國情懷,能夠在藝術的滋養下發自內心地熱愛生活、熱愛藝術,懂得合作、懂得感恩。
四是音樂劇—創美展美。作為表現版塊的另一個單元——音樂劇單元,在課堂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兒童音樂劇符合學生的模仿能力強、情感外顯、活潑好動、愛表現等年齡特點,能夠吸引他們主動參與音樂實踐。相較傳統音樂課,能夠給予學生更多的參與空間,為他們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真正實現了“面向全體”及“個性化教學”。在音樂劇表演中,各種水平的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不僅能夠幫助他們樹立勇于表達的信心,充分發展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還能讓學生增強合作能力,逐漸形成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并能從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例如,在《小白兔和小烏龜》一課的學習表演中,學生興致非常高,能夠在組長的帶領下很快分配好角色。看著他們一本正經地表演著調皮高傲的小白兔、敦厚老實的烏龜大哥……一會兒趾高氣揚地問話,一會兒又做出跑得氣喘吁吁的樣子,還會適時將剛學的歌曲唱進表演里,他們的認真與可愛讓人忍俊不禁。可見,兒童音樂劇不僅能夠給學生營造一個真善美的童話世界,還能給他們一個天真爛漫、快樂無邪的音樂課堂。
課后服務,提能增趣 在集團引領下,依托“修藝潤德,陽光成長”的辦學特色,我校積極延展各類課程資源,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多角度、多門類、多融合、有溫度、有廣度、有色彩“陽光·藝術”課程,即扎實而富有實效的課后服務活動,確保藝術教育的百分百覆蓋,切實為家長解決實際困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實現“減負賦能”。學校每周開設學科類課程和素質提升類課程共計244節。其中,素質提升類課程115節,藝術學科承接的課程20節,涉及合唱、管樂、打擊樂、舞蹈、戲劇、戲曲等方面,旨在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與此同時,我們積極搭建平臺,加強與集團各校區的生生互動,彰顯育人活力,實現“減負展優”。學校金帆話劇團、追夢舞蹈團、花兒朵朵管樂團登上北京市藝術節比賽的舞臺,彰顯了學校階段性育人成果,展現出“雙減”后學生的活力綻放。以下分享兩項特色課程:
一是民打課程—延展成果。我校的“中國鼓”校本課程在充分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本著弘揚民族文化的精神,以“學會鑒賞、學會創造、學會合作、參與體驗、樂于展示”為目標,進行從基礎普及到深入學習遞進式設計。面向全體學生開設“藝術普及課程”,面向社團學生開設“藝術涵養課程”,旨在通過“藝術普及課程”增強學生藝術興趣,提高學生藝術素養,通過“藝術涵養課程”培養學生藝術特長,形成學校藝術特色。
首先,基于在常態音樂課上實施的民族鼓普及課程,很多學生選擇繼續參與學校中國鼓隊的深入學習,并積極參加比賽、展示活動。星光管樂團嘗試將西洋鼓與民族鼓進行有效結合,排練了《將相和》這個中西合并的行進打擊樂節目,并在東城區學生藝術節的比賽中獲得金獎,即將參加北京市藝術節展演。其次,校園藝術節是學校一年一度的特色活動,多年來均開展了具有一定藝術水準的校園藝術節活動,并逐步從學校操場走上電視臺、中國兒藝、德國歌劇團等藝術殿堂,將中國鼓搬上舞臺,通過對經典片段進行藝術加工,再加以生動演繹,使每個學生都能精彩綻放;“10·13建隊日”中全體學生共同演唱、演奏《牢記核心價值觀》,抒發昂揚斗志、振奮人心;升旗時刻的風采展示作為一項常規活動,也是學生尋找自信、體味成功的舞臺……富有創意的激勵性活動,有效激發了學生的潛能,并調動其參與的積極性。最后,我們積極為學生提供科學、適切、多元的藝術發展平臺。帶領學生走進劇院,拓展學習,提升藝術鑒賞力;登上舞臺,積極展示,提升藝術表現力;走出國門,交流實踐,提升藝術表達力;藝術追夢,執著不懈,收獲藝術累累碩果。2019年5月,學校花兒朵朵管樂團獲評東城區先進班集體;2020年6月,花兒朵朵管樂團(鼓樂隊)獲評先進班集體。2021年學校星光行進打擊樂團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榮獲東城區學生藝術節第一名的好成績。實踐證明,學生在“修藝潤德”的培育中才華橫溢、精彩綻放、陽光成長,中國鼓社團的學生們更是展現了獨特的風采。
二是戲劇課程—豐富體驗。作為北京市屈指可數的金帆戲劇團承辦校,學校充分挖掘話劇教育的發展點與生長點,進一步拓寬育人功能,讓學生因藝術而融入,因陽光而快樂。在積極打開學校壁壘、拓寬教育寬度的實踐中,不斷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進步,學習能力和核心素養得到不斷提高。學生們將日常生活中的點滴瞬間以戲劇的方式搬上熒屏,登上舞臺,達到了教育與自我教育的效果。例如,學校師生共同編排的兒童音樂歌舞劇——《誰的顏色最美麗》,劇情生動有趣、跌宕起伏、引人入勝,劇中學生們載歌載舞,分別扮演了“赤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的小蠟筆。講述了小蠟筆紛紛爭先恐后地向小畫家“明明”炫耀自己最美麗,又一一被“明明”所否定,最終認識到一個人的渺小,并合作完成畫出了“美麗彩虹”的故事,讓學生知道只有齊心協力才能完美地完成一件事情的道理。此劇榮獲北京市第十屆藝術節比賽小學組二等獎。又如,為了有效貫徹中央決策部署,深入推進“雙減”工作,提升中小學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學校金帆話劇社團將《烏鴉喝水》這篇經典寓言故事改編為音樂劇,并成功亮相東城區中小學藝術節的舞臺。成績的取得正是對“音樂劇應該走入音樂課堂”最好的驗證!
從小學舞臺到大學舞臺,從國家舞臺到國際舞臺,革小學子帶著藝術美走過了全國十幾所大學名校,登上國家與世界頂級舞臺。他們也帶著藝術夢走向更廣闊的天地,不管已經是中學生、大學生或是職場人,都以全新的角色在新的舞臺上繼續精彩著。
實踐證明,經過一個階段的實踐,在與集團情感共融、制度共通、資源共享的基礎上,學校教師們也主動思考、研究、實踐,在得到全方位學習鍛煉的同時,能夠更加積極昂揚,勇于探索,樂于展示;學生經過課堂中的一次次錘煉、在課后服務的一次次滋養,變得更加有自信、有底蘊、有活力。作為東城教育人,史家集團人定不遺余力地落實好“雙減”工作,不負期待,勇于突破、勇于挑戰、勇于創新。每一位教師也將以“革新”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辦身邊老百姓滿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