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迅
(吉林藝術學院 吉林 長春10209)
隨著國內改革開放事業的推進,小劇場戲劇在中國扎根并迅速發展,并引發了國內戲劇界的研究與探討。經過國內戲劇文學家、戲劇導演、戲劇演員、戲劇理論家的深入思考與積極探索,中國的小劇場戲劇理論終于沖破了世界小劇場戲劇理論的束縛,形成了符合中國當代小劇場戲劇特色的小劇場理論體系。因此,戲劇界對中國小劇場戲劇的理解也達到了一個新高度。在中國小劇場戲劇進入到第四十一年之際,我國的小劇場活動也表現得空前繁榮,小劇場戲劇的基本定義必須得到明確。在世界范圍內,最早出現小劇場戲劇活動的是十九世紀末的法國,并且很快在歐洲其他國家和美國產生了深遠的藝術影響。二十世紀前期,美國所進行的小劇場戲劇運動奠定了小劇場戲劇的基本概念,將戲劇活動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也為后來確立小劇場戲劇的定義作了鋪墊。那么,什么是小劇場戲劇?簡單講,小劇場戲劇是一種有別于在大型劇場演出的、非正式的、非傳統的、非經典的、非主流的、非商業的、小眾的、小成本的、小型空間的、藝術風格別出心裁的特定戲劇形式。
需要補充的是,這并非小劇場戲劇的全貌,在我國四十年來的小劇場戲劇發展歷史中,涌現出許多藝術風格獨特的戲劇作品,例如話劇《絕對信號》《掛在墻上的老B》《我愛桃花》《戀愛的犀?!返龋@些作品的戲劇風格與戲劇形式比較獨特,戲劇中所呈現的故事內容與舞臺表現手法有強烈的“先鋒性”,并往往帶有“實驗”的目的,所以,其也可以被稱為“先鋒戲劇”或“實驗戲劇”,其最重要的部分是“實驗”。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國,小劇場戲劇并非完全等同于實驗戲劇。通常來說,實驗戲劇可以是小劇場戲劇,而小劇場戲劇并不都是實驗戲劇,也有基于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傳統戲劇出現于小劇場的舞臺之上,例如話劇《長椅》《關系》《性情男女》《我可憐的馬拉特》等,所以,需要客觀理解二者的概念,二者應當是交叉與融合的關系。那么,我們可以暫時將小劇場戲劇理解為:在小劇場空間里上演的一種實驗或非實驗的特定戲劇形式。
1982 年11 月5 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都劇場的一樓排練廳內上演了全中國第一部小劇場話劇——《絕對信號》,這部由高行健編劇、林兆華導演、林連昆主演的“新劇目”走下了大舞臺,走進了小空間,從此拉開了北京人藝小劇場運動的序幕,也帶領中國戲劇向前邁進了一小步,更標志著我國小劇場話劇藝術開始萌芽生根,為今后我國小劇場話劇事業的茁壯成長指明了方向。話劇《絕對信號》的上演表明北京人藝有業務能力、有舞臺技術、有藝術追求,所以,他們做到了系統化、規?;貏撟鞒墒斓男鰬騽∽髌罚蔀橹袊鴳騽v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藝術界也開始大放異彩,也因為《絕對信號》在觀眾中帶來了很好的反響,此后,人藝的小劇場創作便一發不可收拾。憑借對藝術的執著追求,人藝于1983 年又創作了兩部小劇場話劇——《過客》《車站》。它們都帶有非傳統戲劇形式的時代特征,引領了小劇場戲劇創作的發展。20 世紀80 年代和90 年代,由于影視行業的發展,人們開始將電視節目這類藝術形式作為主要的日常審美方式,話劇由于文學屬性較強漸漸變得小眾,這也導致人藝小劇場的戲劇創作停滯了一段時間。直到1995 年11 月,西方戲劇再次受到重視,國內刮起了一場西方小劇場戲劇之風,北京人藝才推出了新的小劇場戲劇《情癡》。1996 年6 月,推出荒誕喜劇《在茫茫大海上》《傍晚發生的小事》,1998 年1 月,推出知名荒誕戲劇《等待戈多》,此時,人藝小劇場的整體藝術風格開始向西方的荒誕派靠攏。1998 年3 月,推出《雨過天晴》。到2000 年,小劇場逐漸成為與大劇場比肩的演出形式,北京人藝在此刻也推出了經典話劇《原野》(實驗演出本,編劇曹禺,導演李六乙)的小劇場版本,這無疑是對經典劇目的一次大膽的藝術重構,展現了人藝藝術家的藝術進步性。隨著互聯網的普及,2001 年3月,北京人藝又一次推出了具有藝術獨創性的實驗劇目《第一次親密接觸》,2001 年8 月,推出具有中國聊齋文化特色的實驗話劇《無?!づ酢?。到2002 年3 月,北京人藝推出了社會問題劇《足球俱樂部》,此劇反響巨大,甚至引發了中國足壇的關注,無比精彩地展現了北京人藝的藝術創作水平。2002 年9 月,推出經典獨幕悲劇《朱麗小姐》,人藝小劇場再次回歸現實主義題材的創作。2003 年3月,人藝推出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實驗戲劇《我愛桃花》,此劇采用戲中戲的形式一舉顛覆了觀眾的看劇理念,得到了廣泛的好評,之后《我愛桃花》成為人藝經典保留劇目上演至今;2003 年9 月,推出“一部講真話的戲”——話劇《男人的自白》。2004 年,推出情感劇《合同婚姻》《情人》;2005年,推出《家有嬌妻》;2006 年,推出《性情男女》《東房西屋》《有一種毒藥》;2007 年,推出悲劇《榆樹下的欲望》;2009 年,推出話劇《關系》;2010 年,推出《大酒店套房》《晚餐》《小鎮畸人》;2011 年,推出《愛情印象》;2012 年,推出契訶夫短劇《天鵝之歌》《論煙草有害》和《老爸,開門》《壞女孩的惡作劇》;2013 年,推出《解藥》《燃燒的梵高》《明槍暗箭》《從前有座山》;2014年,推出《槍聲》《魚眼》;2015 年,推出《反串》《朦朧中所見的生活》《畫眉》;2016 年,推出《丁西林民國喜劇三則》《催眠》《人間童話》;2017 年,推出《結婚進行曲》《家丑外揚》《她彌留之際》;2018 年,推出《伊庫斯》;2019 年,推出《老式喜劇》《天邊外》;2021 年,推出《我可憐的馬拉特》。到2022 年,北京人藝為紀念小劇場運動四十周年,隆重推出小劇場話劇——《長椅》,此劇獲得了中國戲劇界的廣泛好評,標志著北京人藝在小劇場戲劇藝術領域里取得了新的成就,意味著北京人藝這棵戲劇參天大樹仍然枝繁葉茂。
話劇《長椅》是蘇聯劇作家A·蓋利曼于1983年創作的戲劇,本劇講述了一個關于真誠與謊言的愛情故事:在蘇聯城市里,某個夜晚,一個已婚卻在下班時拈花惹草的男人帶著生理上的欲望,在公交車站路邊的長椅上,再次邂逅了那位與自己有過一夜情卻仍然渴望真愛的家庭婦女。此刻,男人開始用謊言來哄騙女人和他回家發生關系,而女人卻識破了男人的詭計,三番五次地揭穿了謊言。意外的是,在揭露謊言的同時,二人開始吐露真心,呈現了內心的傷痕,二人的心慢慢緊靠在一起。迫于現實,二人終于分道揚鑣,可意外的事發生了,女人主動將自家的鑰匙交給了男人……片刻過后,男人離開此地,只剩女人獨坐長椅,面露笑容。
中國改編版由楊佳音導演,于震、辛月二人主演,北京人藝的《長椅》最有看點也最直觀的就是演員的藝術創作風格。而要講清楚人藝排演《長椅》的創作風格,勢必繞不開“北京人藝演劇學派”這一話題。焦菊隱先生首次提出了“心象說”這一創新性演劇理論,為創造并完善北京人藝演劇學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北京人藝的演員在表演時十分重視“從生活出發”,但這并不意味著簡單地模擬生活。焦菊隱提出,在演員心里先要有一個東西,再結合劇本,加上演員的生活經驗與藝術直覺慢慢產生一個模糊的“心象”。此時,再由演員傾注獨特的藝術理解力使之逐漸變成一個完整的人物形象。焦菊隱在排演北京人藝的開幕大戲《龍須溝》時就提出:要擺脫誤解斯式體系而產生的脫離生活的公式化表演,“消滅演戲的感覺”。所以,要想讓戲劇創作取得成功,必然要加以客觀的、生活化的理解。北京人藝力爭通過話劇《長椅》這一經典文本解讀出生活中人的復雜情感、人的不同風貌,展示出生活的各種可能。藝術首先來源于生活,所以,在對劇本作剖析時,主創們也選擇回歸生活,從生活的角度理解劇本所講述的故事,并進入生活印證他們的理解,這樣一來,便使得演員還未正式演繹角色就已經將自己融入于角色,為深刻詮釋人物形象打好了基礎,以便成功在舞臺上塑造“活生生的人”。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一個成功的戲劇創作離不開科學技術在戲劇舞臺上的運用,《長椅》也是如此。此次《長椅》的演出地點設在北京人藝于2021 年剛剛投入使用的北京國際戲劇中心三樓小劇場內。北京國際戲劇中心三層小劇場可容納近三百人,名稱仍沿用曾位于首都劇場南側的“人藝小劇場”。小劇場呈黑匣子形態,舞臺、觀眾席可根據舞臺需要靈活調整,拉近觀眾和演員的距離,創造多元豐富的和有交互關系的觀賞體驗。不僅如此,劇場內的燈光與音響設備都是世界一流水平,通過《長椅》導演與舞美團隊的技術運用與藝術調配,使得在話劇《長椅》的演出過程中舞臺上真正地“下起了雨”,不僅使舞臺上的演員更加相信此刻的規定情境,投入更真實的生活,也使到場的觀眾有了身臨其境的藝術體驗,得到了絕佳的藝術審美感受。
根據北京人藝話劇導演楊佳音的敘述,為了讓《長椅》這部蘇式戲劇減少一些文化與時代上的割裂感與距離感,北京人藝創作團隊在劇本解讀的初級階段就對劇本展開了深入的挖掘,力求“本土化”,這也正印證了當年焦菊隱、于是之等老一輩人藝藝術家所提出的民族化理論,以建立北京人藝自己的演劇體系,從而影響整個中國演劇界。為了讓劇中的藝術語言更符合中國觀眾的審美習慣,也為了還原符合情境的舞臺語言,主創團隊從人物自身出發,增強臺詞中的行動性,重點解析潛臺詞的意味,不斷重塑、打磨臺詞的內涵。雖然臺詞作了大幅調整,但這樣的調整并不是完完全全地本土化、去西化,而是在保留原著主題思想的基礎上進行的藝術創作。導演楊佳音表示:“要讓觀眾看到的是外國戲,但不是外國事兒?!笔紫纫層^眾感到有一種發生在身邊的親切感,讓觀眾在看戲過程中將劇中的人和事自然代入到現實的生活經驗和感受中,這才是人藝要做的本土化劇本解讀。
在北京人藝演劇學派中,現實主義一直占據著重要地位??梢哉f,現實主義就是北京人藝演劇學派的主要創作方向。但是,人藝美學風格的基本特征不僅僅是現實主義,而是在民族化的基礎上實現現實主義的藝術創作,這可以簡要理解為“現實主義與民族化相結合”。所以,說起北京人藝演劇學派,“就其創作方法來說,是堅持現實主義傳統;就其美學思想來說,是堅持民族美學傳統?!?/p>
毫無疑問,北京人藝的小劇場表演首先得遵循北京人藝演劇學派的理念。這并不是指小劇場戲劇一定得按照什么模式進行演出,而是創作團隊處在北京人藝這一獨特藝術環境之下,就要進行具有北京人藝演劇學派風格的戲劇創作,這是基于本學派的理念進行的二度創作,是北京人藝藝術作品的風向標。所以,任何小劇場戲劇在進入創作環節之前就已經被北京人藝所考量:它是否具有在人藝上演的美學價值?它是否符合人藝觀眾的期待,并源源不斷地為北京人藝演劇學派添磚加瓦?但是,我們并不能將全部的藝術成就歸結于北京人藝演劇學派。一部好的戲劇作品首先源自導演對自我藝術風格的執著追求與深刻理解;其次,人藝演員以對角色的深入挖掘表演人物,以最飽滿的創作熱情詮釋人物;最后,雖然是小劇場的空間結構,但觀眾與演員的交流不局限于舞臺,所有人都調動起自己的藝術感官去感受表演、欣賞表演,以達到小劇場戲劇最有效的功能——傳遞細膩、醇厚且悠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