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豪
(四川音樂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21)
現代社會中科技不斷發展,世界整體上追求一種穩定的運作模式,然而這種模式不斷割裂著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關系從而導致了主客對立,當主客對立的問題進入音樂欣賞教育領域之后,導致在音樂欣賞教育的過程中音樂難以被理解、運用的問題愈發嚴重,為解決這些問題從海德格爾哲學思想角度出發來進行分析不失為一種解決方法。
西方哲學從認識論與研究方法上來看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階段,以古希臘泰勒斯、蘇格拉底為代表的本體論哲學階段,隨后由笛卡爾著名的“我思故我在”為沖鋒號開始朝著認識論以及語言學轉向。語言學的轉向包含著兩條岔路,其一是維特根斯坦在一戰期間完成的科學哲學語言學轉向,其二是海德格爾所完成的人文哲學語言學轉向。海德格爾之所以開始向人文哲學語言學轉向是為了呼吁重新重視文化與精神,要求恢復被科學所祛魅的部分,從而解決主客對立所帶來的割裂與問題。
海德格爾不滿于傳統哲學總是想對一件物品進行主客二分的哲學分析,為了顛覆傳統哲學的這一弊端他首先創造出來一個新的名詞“此在”,此在是區別于動物或靜物等一切除了人之外的所有事物的存在者,海德格爾認為主體(此在)與客體(世界)被分割開來對立著的同時還發生著關系是一件難以理解的事,因此海德格爾認為此在與世界并非二元對立的關系而是一種“并列”存在的關系。海德格爾利用人的特殊性先從傳統哲學的主客對立上打開了一個口子,之后為了厘清這種“并列”的關系提出了兩種狀態來加以區分。海德格爾認為人在拿著錘子的時候不會去思考錘子的本質是什么,而是用錘子來敲敲打打進入一種物我合一的狀態,這種狀態海德格爾稱之為“當下上手狀態”,當出于某些原因把錘子放下后,將錘子視為“錘子這物”去探尋錘子的所指時,海德格爾將其稱作“現成上手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此在才會去探尋物的本質。
在解決完人與物之間的主客對立問題后,海德格爾繼續解決了傳統哲學家形而上學的看待事物將世界弄得支離破碎的問題,為此海德格爾提出了共在的概念:人們居住于一個共同的世界,在這個共同的世界上萬事萬物都在產生著聯系,所有的在世存在都是一種共同存在。海德格爾用一艘船來舉了例子,一條船即使是擱淺的狀態,它也可以是可能對“我”來說有用的事物,或者存在于一個有無數相同擱淺船只的世界,再或者對別人來說可能有用的事物。在共在的概念之中海德格爾將世間萬物聯系了起來,事物不再是單獨的存在而是與世間萬物不斷產生著聯系的共在。
最后海德格爾在他的《時間與存在》中將存在加入時間性這一維度,通過這一維度將認識事物的視角極大地拓展開來。物理意義上的時間分為“過去—現在—將來”三維,而時間性則與時間完全不同。時間性區別于時間的點在于其分為“曾在、當前、未來”三個維度,這三個維度不是物理意義上的時間節點,而是依附于此在誕生的觀察視角,事物透過這三個維度能夠觀察到其本身所相關聯的一切。海德格爾從藝術品的本質出發認為藝術作品是其特征的承載,一個藝術作品所表達的不單單是其表面所要傳遞的內容,其背后更是透過時間性所要傳達的一個完整的世界,藝術作品的源頭為藝術家,反過來也可以說藝術家的源頭是藝術作品,勞動者的艱辛、走過的泥土、土地上成熟的谷物、戰勝了貧窮的喜悅和死亡逼近的戰栗透過時間性被包含在一只破舊的靴子之中,事物所包含的所有因素在這三個維度之中可以被詳盡地觀察。
至此海德格爾基本解決了傳統哲學當中主客對立以及靜止孤立地看待事物的問題,重新把被科學技術發展祛魅的部分拯救了回來,哲學從人文角度開始繼續發展。
人與人、人與物的關系分離導致主客體對立問題的主要原因可以概括如下:1、人將自己看作至高無上的從而主客對立地看待事物;2、由于缺乏信念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開始變弱;3、人們認為自己所觀察到的表象就是事物的本質。這些問題同樣地在音樂欣賞教育中存在,將海德格爾哲學思想中的上手狀態,以及時間性的概念引入音樂欣賞教育領域,主客對立問題從新的角度看待將得到有效解決。
在我國的音樂教育思想中存在著明顯的主客對立問題,最突出的就體現在舊義務教育音樂課標中“以音樂審美為核心”這一理念之中,在主客對立音樂教育思想指導之下,音樂被等同于音樂作品,作為一種客體來被老師與學生去探究音樂的本質,這在這種教育思想的指導之下無疑是違背了此在最常見的理解事物的方法。按照雷默的審美體驗的觀點,“體驗的價值來源于它自身的、內在的、自給自足的本質,審美體驗為非功利性的目的服務,它是一種本質上自為的體驗”。在審美體驗的教學中不應當把音樂作為客體去功利地學習,而是要把音樂作為主體的一部分來進行審美的學習,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通過物我兩忘的“當下上手狀態”來達到啟發心智的作用。
現今世界已經不同于牛頓、笛卡爾等人所塑造出的穩定、精確的現代主義世界觀,而是一個被自組織、量子力學等混沌系統所代替的后現代主義世界觀。在這種世界觀中,音樂教育的主要發展目標應該是順應哲學的人文哲學語言學轉向,把音樂當作一種語言而不是主客體對立的機械對象來對待和學習,把音樂作為一種語言來與不同國家和種族的人交流,而不是把音樂當作譜寫在紙上的聲音來進行機械的審美欣賞。人們居住于一個共同的世界,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在產生著聯系,所有的在世存在都是一種共在。所有的音樂都是人所創造出的,它不單單是一個客體、一個音樂作品,而是一個與創造它的人所相關聯的所有事物的共在,是代表著一個完整世界的人是音樂的主體,這個主體可以是活生生的人,或者是音樂抑或其他的共在,因此我們應當和主體去交流才能夠正確地、生動地理解他們的音樂文化。
文化是在世存在的個體永遠不能擺脫的情景與背景,文化的創造來源于不斷的互動、對話當中;存在、生成于我們的語言之中,因此如果想要準確地理解音樂文化,對話是必不可少的,通過對話這一與音樂的交互實現了對主觀與客觀二元對立的超越,并且通過這種對話達到創造性地轉變交互。一個音樂作品其不單單是一些寫在紙上的音符或是一堆樂器所奏響的聲音,其背后包含了作曲家的生活經歷、作曲家的共在、文化的共在等一整個龐大的世界,通過對話在時間性的三個維度中穿梭去探尋音樂作品背后龐大的世界,在探尋這個世界的同時也在不斷地為音樂作品與教學生成新的內涵,豐富著這個世界的內容,在這種不斷生成新內涵的音樂學習模式之下,目標不再是存在于過程之前,而是在與音樂作品的對話過程中不斷地生成,不斷地被賦予新的含義,從而超越了傳統審美教育當中主客對立問題,也為課程設計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將音樂中的理性部分與音樂背后所包含的文化與歷史以及通過對話所感受到的感覺相結合起來,以達到穿梭于時間來探索音樂世界的目的。
從海德格爾哲學思想中可以總結出解決主客對立之問題的主要途徑就是建立聯系,這個聯系在現代社會中變得極其薄弱,從而導致了現代主義危機的誕生,要重新建立起聯系不僅僅是通過物理上的建立聯系,更是要通過文化、信仰等內心的部分來建立起一種牢固的聯系。在海德格爾哲學思想形成的過程中伴其長大的黑森林這一意象具有十分大的影響,這不僅體現在海德格爾給他的書起名為《林中路》《路標》,還體現在他的哲學思想常常拿光影斑駁的森林形象做隱喻,在海德格爾晚年更是回到了他長大的黑森林里提出了詩意的棲居思想,因為他認為在長大的地方有一種親和感更利于思考。海德格爾因為文化親近感而選擇在晚年回到熟悉的黑森林并提出“詩意棲居”這樣無我之境的思想,那么中國欣賞教育如若要突破主客對立困境,就必須重視與中華民族有著天然親近感但經常被視而不見的傳統文化。從小耳濡目染傳統文化在血脈當中就有著對傳統文化的親近感,因此加大傳統文化的教育不失為一種突破主客對立的有效途徑。這種文化并不一定局限于音樂文化之中,可以是在欣賞教育當中加入故事、文化與精神等一系列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并且這種加入并非單純地作為客體加入,而是把文化作為主體進行交流,從而通過音樂來穿越音樂的時間性與古人對話,全面地了解、體會古人的思想全貌,并在交流中創造、發展文化,充分發揮教育對文化的創造功能。
海德格爾的寫作風格,通常被人評價不像是哲學家反而更像是文學家,因為海德格爾認為過于精確的語言反而會阻礙思想的產生從而導致祛魅。從音樂美學的角度來看音樂不具備視覺性與語義性,這兩個基本屬性決定了音樂所傳達的思想是模糊的,這種模糊性正是海德格爾所認為解決主客對立問題所必需的,由于模糊性導致單純地通過講述與聆聽的主客對立音樂教育難以取得良好效果,因此在主客融合的音樂欣賞教育中實踐性是極其重要的一點,要通過實踐來讓學生與音樂之間產生聯系,讓學生在實踐中與音樂文本對話,從而不斷地生成與豐富共在的聯系。由于音樂的模糊性導致在這種對話中知識學習是一種非線性的過程,因為學生在與音樂文本的對話過程中并沒有預先設定好需要學生體會到具體的情感,而是通過對話不斷地生成,因此在這一實踐的過程中教師要盡量減少存在感與具體的描述以減少學生在與音樂文本對話過程中的抽離感與模糊性。教師還應當盡量多地提供音樂音頻、音樂背景故事等音樂所相關聯的因素,并通過給予學生足夠多的時間來讓學生親身實踐、對話,從而實現學生與音樂文本主客融合互相交流的情景。例如在《金蛇狂舞》的教學中,教師并不直接描述歌曲所表現的場景和所表達的情感,而是僅僅通過歡快這個詞不斷地誘導學生來進行描述,在誘導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用繪畫、文字、做動作等多種實踐途徑將心中的情感不斷地描繪出來并與其他學生進行對話,最終達成不斷生成、主客融合的音樂欣賞教育模式。
在主客對立的教學模式下,教師會對音樂元素做詳細、清楚地說明,以確保學生能夠客觀地理解音樂。但這種教學方法是一種機械的、形而上學的教學方法,能夠確保學生學會了音樂,而不能確保學生學會用音樂對話,從而使主客對立起來。每個文化都有自己的歷史,在音樂學習中以主體自身的歷史、語言、地方性為理解基礎,并由此去理解全球的其他文化,在這個理解的過程中歷史故事、口頭描述、地理故事這三者將發揮重要的作用,素未謀面的兩個主體通過音樂聯系起來形成一種共在狀態,在教學中要運用這三者來將自己的與他人的思維之間進行協調,以達到理解共在的目的。通過這三點來讓學生體會音樂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所被創作出來的、被運用在什么樣的場合、是為了和什么樣的人進行交流,并在這個體會中不斷地對音樂作出新的詮釋,最終達到超越音樂本身在時間性之中隨意穿梭的境界。例如在欣賞高山流水的課程中,教師并不帶領學生分析譜面與音響效果,而是通過讓學生講出自己的感受,教師不斷地做出引導,最終讓學生與俞伯牙產生聯系,達到主客融合的教育效果。
“哲學是科學之科學”這句話在近代自然科學的沖擊之下,開始顯得不是那么的正確,但在海德格爾語言哲學轉向完成之后,這句話幾乎不可再被撼動了,海德格爾哲學思想深刻地改變了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方法,為研究事物提供了多角度的視角,其哲學思想對于人文藝術學科研究有著重要的啟發。將海德格爾哲學思想運用在音樂欣賞教育中就會發現欣賞教育的視角與范圍被極大地拓寬,欣賞教育的內容不再被局限在背景故事、音響效果、音樂譜面之中,欣賞教育的過程也不只是老師帶領學生反復的聆聽與講解,而是通過文化親近感、實踐性和故事性的教學理念達到主客融合的教學模式,為音樂欣賞教育哲學的構建增添了新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