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洪嘉
(云南民族大學 云南 昆明 650031)
2021 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提出“要將非物質文化融入國民教育體系”。云南積極響應相關政策,大力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傳承保護探索。大理市文化和旅游局與大理市教育體育局共同合作,早在2007 年開始積極探索實施民族文化進校園“六個一工程”項目。但非遺文化發展的危機仍未解除,隨著經濟社會飛速發展,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發展面臨著諸多新的困難挑戰,各地非遺文化在傳承、發展、保護等多個方面依舊有待提升。
“霸王鞭”是一項體育與音樂舞蹈藝術相結合的傳統民族運動,又稱“連廂”“蓮湘”“花棍兒”“金錢棍”等,是白族、彝族、滿族等少數民族的體鳴樂器,在白語中被稱為“搭哇瞥”“得嘎且”“的度靴”①。相傳楚漢爭霸時期,西楚霸王項羽一路所向披靡,每當攻下城池便揮舞鞭子、高歌勁舞,與將士們共慶勝利,“霸王鞭”也因此得名。為了區分樂器與舞蹈,學者們明確了這種傳統民族運動“霸王鞭舞”的特定稱謂,其中大理白族霸王鞭舞是云南大理白族近百種民間舞蹈中最具特色、流傳最廣的傳統舞蹈。它不僅在“繞三靈”“三月街”等多種民俗中存在,在建房嫁娶或喜慶佳節中都有表演,是不可或缺的民族性、地方性、代表性的特色環節。當下,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白族年輕人的生活習慣也隨之不斷變化,歷史悠久的大理白族霸王鞭舞傳承發展面臨著新的困難挑戰。
1.社會環境轉變 多樣多元發展
當今世界的發展已經從單一走向多元。經濟因素在現實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傳統項目由于整體環境的變化和多種因素的制約,難以產生顯著的經濟效益②,因此非遺的生存和發展的形勢不容樂觀。白族人民自古以農耕為主,自給自足。由于大理四面環山,交通閉塞,受到外來文化影響較小,大理白族霸王鞭舞便成了日常生活的主要娛樂項目之一。隨著時代的發展,娛樂方式多樣化,傳統的東西被片面地認為是落后的。在此背景下,大多數年輕人更愿意選擇學習現代知識技能,傳統的民族文化也從早期的自主學習轉變為了被動了解。
2.現代文化沖擊 文化承繼轉變
現代文化的不斷滲入,我們取其精華不斷學習發展,人們的思想意識也因此有了較大轉變,尤其是年輕一代更喜歡現代流行文化。在時代發展潮流的影響下,傳承下來的民族文化也在不斷變化,使得人們更容易忽視民族文化。其次,受益于社會發展、科技進步,保存傳承知識文化的方式也發生了較大的轉變,借助媒體網絡平臺等宣傳、學習方式,也成為當下文化承繼的有效途徑。傳統的大理白族霸王鞭舞師徒式傳承方式需要與時俱進,拓寬傳承路徑,順應時代發展。
3.后繼傳人缺失 傳承瀕臨危機
社會變革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使大理白族霸王鞭舞傳承發展遇到了現實考驗。一方面老一輩的傳承人年齡偏大,而新一代的年輕人對這項需要長期學習和傳承的技藝喜愛度較低,他們認為學習傳承非遺不能支撐生活,導致傳承人的傳承斷層現象日益明顯;另一方面年齡較大的傳承人普遍文化程度低,無法順應時代的發展運用媒體平臺增加曝光度進行宣傳,久而久之有淡出人們視野的趨勢。大理白族霸王鞭舞的傳承發展進一步陷入了困境,面臨著傳承人老齡化嚴重,年輕一代傳承人缺失的挑戰。
云南省自1996 年起將加強少數民族文化傳承與保護工作納入重要的議事日程,于2000 年5 月頒布了《云南省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2003 年開始進行為期兩年半的民間文化資源普查。2007 年,大理市文化和旅游局與大理市教育體育局響應國家政策共同合作實施“六個一工程”項目,同時研究編寫了《白族文化薈萃》一書助力非遺傳承保護,于2008年在大理市各中小學開始推廣使用。由于沒有相關研究指導、師資力量欠缺、教學效果不明顯,該項目于兩年后停止,但在一定程度上對大理白族霸王鞭舞的傳承保護起到了推動作用。由于相關部門對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認識的欠缺,導致落實的質量程度無法保證。體現出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不僅要有政策的引領支持,還要有專業、科學的實施辦法進行落實。
大理市內學校有較多的資源條件,例如教育設施、師資隊伍、資金支持等,可以整合多方資源并運用先進技術、媒體平臺來推廣,有著顯著優勢。但在鄉鎮學校不僅推廣度低,普及度、參與度也難以提高。一方面鄉鎮學校多位于偏遠地區,導致硬件教學條件差,推廣難度大;另一方面師資力量弱,無法推動非遺文化的教學??偟膩碚f,在鄉鎮地區讓學校打造本土課程進行針對性教學,加強保護傳承發展大理白族霸王鞭舞是一件困難的事情。當下出現的傳承發展不平衡的局面,也是非遺文化在傳承保護的道路上遇到的新挑戰。
在校園中,大理白族霸王鞭舞主要以廣播操的形式在進行傳承普及,鮮有特殊的活動進行展演。一是因為學生其他學科以及升學壓力較重,空閑活動時間少;二是與社區溝通不夠密切,導致失去了較多展演的機會,也失去了大理白族霸王鞭舞擴大普及范圍的機會。社會重視度無法得到有效提高,學生們的學習動力大打折扣,教師們的教學動力、熱情也趨于下降,不利于大理白族霸王鞭舞的傳承保護發展。
多年來大理白族霸王鞭舞在校園里的主要普及方式均為廣播操,因此出現了教學內容形式單一的局面。一方面是因為表演類非遺傳承人普遍文化程度低,在推廣普及、教學形式創新上未能給予科學的建議;另一方面流行文化盛行的環境下,民族特色文化既要受到良好地保護傳承,也要與欣賞學習者的“口味”相合,使得教學難度提升、創新進度緩慢。單一的教學內容形式,使學生學習的興趣度直線下降,并不利于大理白族霸王鞭舞的傳承發展。
大理白族霸王鞭舞在校園傳承實踐方面,可以通過特色課程、課間操、展示活動等多種形式進行,在挖掘其豐富內涵的同時,努力拓寬傳承渠道
為了保護和傳承大理白族霸王鞭舞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理白族自治州相關單位組織以及各縣文化館聯合行動,邀請傳承人和專業人員共同開展課堂教學傳承。這一舉措為校園傳承實踐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傳承人作為非遺項目的傳承者,將他們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傳授給專業人員。專業人員經過系統學習,不僅減輕了傳承人的教學負擔,還將自己的專業知識與非遺技藝相結合,為后續的教學方法創新奠定了基礎。
為了更好地推進大理白族霸王鞭舞的傳承,相關單位組織對專業人員進行了系統地培養和培訓。培訓內容涵蓋了非遺項目的歷史淵源、文化內涵、舞蹈技巧等方面。這使得專業人員不僅在技術層面得到提升,還更深入地理解了大理白族霸王鞭舞的背后故事和文化背景。例如,2020 年7 月15 日,大理州群眾藝術館為來自大理市11 所大中小學和社會藝術培訓機構的49名教師,進行了專業的培訓。同時,還組織開展了“活態傳承,活力再現”——非遺進校園活動。
在引進師資和提升傳承師資培養培訓的基礎上,專業人員以及傳承人共同努力,不斷完善教學方法和內容。返校后教師提出了創新的教學方法,如“從做中學”、體驗式教學等,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感官體驗,使得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和體驗大理白族霸王鞭舞,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和參與度,教學內容也得到了豐富和拓展。學生在學習中不僅能夠掌握舞蹈動作,還能夠理解其深層次的意義和價值。
為了將校園傳承實踐與學校教育緊密銜接,學校要在傳承實踐中努力實現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有效銜接。廣播操這類形式在第一課堂進行,為學生提供了基本的非遺學習。雖然有較廣的普及度,但教學時間短、教學形式單一。而在第二課堂,學??砷_設興趣小組、舉辦展演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學習實踐空間。這不僅能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深入學習,還能為他們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臺。
以大理白族自治州為例,目前“非遺進校園”的已知形式主要為廣播操,雖然普及面廣,但形式的單一局限了非遺知識亮點的展示?!胺沁z進校園”活動是將非遺融入校園文化氛圍的過程,創造良好的非遺校園氛圍是推進保護工作的必要條件③。此外學校還可以借助第二課堂開展相關非遺傳習活動,邀請非傳承人到校舉辦相關活動并巧妙運用科學技術,既可以輔助教學,也可以輔助實現傳承保護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目標。
目前我國已有針對文化課程、藝術課程的相關標準政策,但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學屬于缺少狀態。以大理白族霸王鞭舞為例,作為非遺項目由于傳授發展受到所在地自然地理環境、外來文化影響程度等多方面客觀因素的影響,導致出現了地域差異。因此,白族霸王鞭舞為一個總稱,其還有多個分支,例如洱源霸王鞭舞、劍川霸王鞭舞等。沒有教材的統一規范不僅教學難度大,教學精準度也難以把握,容易有教學不統一、不規范的現象出現。因此學校應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建立“雙向交流機制”,相互學習研究探討,并根據學生的階段特征進行教材編寫。
“非遺進校園”是目前最有效、普及面最廣的傳承方式。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搖籃、信息傳播的媒介、知識創新的平臺,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文化底蘊深厚、學術氛圍濃厚。地方高??善刚埛沁z傳承人在校任職教學,進行專業化教學的同時與教學研究專家探討、合作、研究大理白族霸王鞭舞。同時,推進高校相關課程的建立、培養方案的設置、更新教學方法,推動構建高校非遺人才體系,向社會輸送專業人才、增強師資力量,為“非遺進校園”進一步優化做好鋪墊工作。
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為非遺保護手段進行了升級優化,例如在普查、收集時可進行大數據分析歸類,更加細化高效地完成儲存記錄工作,為進一步的傳承保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數字技術同時也賦予了大理白族霸王鞭舞傳承發展新的現代科技手段,例如利用VR、AR 技術創造身臨其境的非遺體驗,打造虛擬學習平臺,充分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在未來的校園傳承中,數字技術將成為推動大理白族霸王鞭舞傳承發展的創新引擎,為學生們帶來更多的互動和豐富的非遺體驗,使這項傳統文化在數字時代將煥發新的生機。
在國家政策的助力下,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大理白族霸王鞭舞的傳承發展有了很大提升,“非遺進校園”更進一步推動了它的保護傳承。但是在大理白族霸王鞭舞的校園傳承實踐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缺乏完整規范的教學體系、傳承方式單一等。因此,保護傳承工作的有效開展仍需要及時面對和解決傳承過程中的新問題,社會變遷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發展工作勢在必行而又任重道遠。
注釋:
①石裕祖.簡論白族霸王鞭舞[J].民族藝術研究,1989,(6):48.
②朱振民.淺析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瀕危的原因[J].藝術科技,2014,(02):119.
③羅浩.高校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對策研究[J].今日南國,2009,(09):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