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 (安徽省休寧中學)
高中歷史教材的內容較多,知識涵蓋面也很廣,但是歷史課堂的教學時間卻有限,所以教師要思考如何拓展課外時空,促使學生投入豐富多彩的綜合實踐活動中,提升歷史核心素養。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歷史和現實之間的距離縮短,學生能在考察、探究的過程中發現并解決問題,有助于激發他們的實踐精神,提升學習效果。
在參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收集史料,研究歷史問題,引導他們提升歷史思維能力。在探究歷史問題的過程中,學生了解了本民族的歷史,也研究了世界的發展進程,學會用開放的思想面對不同國家的歷史。由此可見,實踐活動能讓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提升。
在學習“開辟新航路”一課時,筆者安排學生采用中西對比的方式,了解鄭和下西洋和西方開辟新航路的異同點。學生試著從動因、規模、路線、影響力等角度入手,分析它們的異同點。學生在此過程中積累了資料,提升了對比思考能力。筆者鼓勵學生交流互動,討論中西方的航海行動誰對社會的發展有更積極的意義,學生在暢所欲言中既認識了世界的發展,同時也提升了民族自豪感。有學生想要對比一下中西方各國在開辟新航路的過程中,是否給當時的經濟帶來了發展,但是他并不知道該如何完成調查,筆者就讓他和其他學生互動交流,思考除了搜索史料以外,還有哪些方法能獲取信息。有學生建議可以從某些旅游資源中獲得信息,還有學生提出可以了解一下當地的民風民俗。學生通過學習找到了研究歷史、收集資料的新渠道,綜合能力自然也隨之提升。
在實踐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積累歷史知識,掌握歷史思維方法。此外,還可以讓他們思考如何提升團結合作的能力,如何提高表達能力,這樣學生就能提升各方面的綜合能力。
在歷史實踐活動中,教師要關注學生在認知上存在哪些空白,并引導他們積極探究相關的歷史問題。如有不少學生不明白歷史學習對于現實生活有什么積極意義,教師就可以結合這一點組織學生了解身邊歷史,借古思今感受歷史的發展。
在學習“大眾傳媒的變遷”一課時,筆者設計了讓學生進行社會調查的任務,了解爺爺奶奶年輕時的主要傳媒手段是什么,并對比現在,看看有什么不同之處。學生在感受歷史變遷的同時,看到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有學生發現隨著網絡的日益發達,不少老人也與時俱進,嘗試了解微信等現代化溝通工具的使用方法,他們也認識到和以前的書信、電報等相比,網絡溝通工具更為便捷。此外,筆者還讓學生思考歷史研究的意義,讓他們明白在對比民生變遷的過程中,可以探究引起變遷的原因是什么,結合社會背景思考歷史發展對于人們生活和思想觀念的影響。這樣就彌補了空白,讓學生認識到歷史學習的現實意義。有學生在活動后提出:“我原本認為歷史學習和現實無關,但是在調查后卻發現,歷史原來是現實生活的影子,通過研究歷史問題更好地認識自己生活的地方。”
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實踐中自覺挖掘各種資源,利用歷史資料、圖片、實物等彌補知識空白,從而加深歷史認知,提升歷史核心素養。
在歷史課堂中,學生學到了不少歷史知識,但是很多學生不能將它們融會貫通來解決現實問題。組織歷史綜合實踐活動能促使他們更好地進行知識內化,以期起到借鑒作用。
在學習“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一課時,筆者組織學生參與社會調查活動,了解自己家庭在改革開放前后在收入、住房、衣食、家具等方面的不同,進而充分認識到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現實。此后筆者讓學生結合當前的社會形勢,為自己的家庭出謀劃策,思考要如何順應時代發展的需求,幫助家庭更好地走上致富之路。在撰寫“家庭計劃書”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回憶學過的知識,思考個人和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將掌握的知識用于實踐中,提升知識的運用能力。有學生提出:“在改革開放期間,我的父母下崗了,但是他們并沒有感到頹喪,而是將其當成一次機遇,試著下海做餐飲。現如今,我向父母建議要順應時代的潮流,利用網絡平臺進行非接觸式送餐服務,滿足時代發展而產生的生活變化。”學生發現,自己能將“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中學到的方法運用到解決現實問題中,學習歷史的欲望自然更強。
在史料閱讀、調查走訪、實地考察等活動中,學生回憶起課堂學習中掌握的各種知識,并認識到它們可以用于解決現實問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會迅速增強。
歷史解釋能力是利用各種史料解釋歷史問題的能力,是歷史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上網搜索,又或者閱讀各種歷史類的書籍,然后讓他們利用這些史料解決歷史問題,并將自己的探索結果寫入小報中發表自己的觀點。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展開小組合作活動,大家一起思考圍繞該主題需要搜索哪些史料,又該如何解決歷史問題,這樣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探究能力都會得到提高。
在學習“兩次鴉片戰爭”一課時,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實踐活動,將自己想象成特定歷史時期的人,說說當時人會如何評價這兩個歷史事件,嘗試編寫一期特定年代的報紙。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圍繞哪一次鴉片戰爭開展報紙編寫的活動,此后還要展開小組討論,說說圍繞該歷史事件可以收集哪些信息。有學生認為:“圍繞鴉片戰爭可以收集虎門銷煙的相關信息,然后收集一些展現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內容,還可以展現關天培等將領為國捐軀的英勇事跡。”在活動過程中,教師還引導學生運用史料進行歷史解釋。“如果你要寫一篇報道,要分析一下兩次鴉片戰爭失敗的原因是什么,你覺得應該如何做呢?”學生結合史料展開探究,如有學生認為:“鴉片戰爭失敗的原因主要在于清政府十分腐朽、衰落,他們沒有認識到當時社會的變化和發展,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作為支撐。”學生圍繞這些問題展開探究,并將自己的探索所得寫成報道,記錄在了報紙中。有學生模仿各國領導人的口吻分別寫作了文章,從不同的角度入手分析了鴉片戰爭,表達了對其的反思。這種表達形式十分新穎,其他同學也表示值得借鑒。
在學生編輯小報的過程中,會面對各種歷史資料,教師要指導他們逐步掌握如何分析這些史料進行歷史解釋。學生首先要判斷各種史料的真偽,嘗試去掉那些不可信的內容。其次學生還要思考如何能結合問題進行總結歸納,還要盡可能說出創新的觀點。最后學生要思考如何將史料和觀點結合起來寫成文章并編寫成小報,這樣學生才能通過編寫小報的活動真正提升自己的歷史解釋能力。
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能促使他們產生愛國愛家的情感,這樣學生就更加迫切想要了解和中國歷史有關的各種信息,學習效果自然也就更好。因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編演劇本的活動,在活動中可以讓學生搜索史料,并編寫主題鮮明、情節合理、具有一定思想性的劇本。同時學生還要分工合作,分別扮演其中的角色將作品演繹出來。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的團隊精神得到了提升,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愛國情懷。
學習“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一課時,教師組織學生展開資料搜集,然后嘗試編演劇本,展現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展現中國共產黨是如何誕生的。在收集信息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讓學生梳理事情的來龍去脈,學生認為:“五四運動爆發的原因是因為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所以國人認為要爭取國家的權利,對內也要嚴懲賣國之人。此后出現了北京五四示威活動,還出現了六五罷工等。最后被捕的學生被釋放,同時也罷免了一些官員的職務,中國最終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在此基礎上,教師又引導學生將自己想象成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的人,說說當時的有志青年們為何會積極參與到五四運動中,嘗試體會他們身上的愛國情感。有學生認為:“在了解了各種史料后,我認為新文化運動已經影響了中國人,促使他們想要表達出自己的愛國熱情。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在國內也存在各種不同的力量,這讓當時的局勢變得十分復雜。”在表演劇本的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努力還原歷史真實面貌,嘗試體現出國人的愛國情懷,展現他們的時代風采。
在編演劇本的過程中,教師要促使學生積極進行互動討論,學生可以展開分析,說說該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還可以圍繞人物形象展開探索,說說這些歷史人物在特定的階段為何會做出這樣的選擇;也可以討論一下從歷史人物的身上能得到什么啟迪,對自己有什么啟發意義。通過這樣一系列的活動,學生能更好地了解歷史事件,也能從歷史人物的身上得到啟發,激發自己的愛國情懷。
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搜索身邊的歷史素材,在尋訪古跡的活動中,學生能提升史料實證的能力。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史料形式的豐富性,既包括文字資料,還包括歷史古跡、文物等實物類的資料。同時要引導學生結合搜索到的史料進行理性分析,思考如何能運用它們展開歷史分析,最終解決歷史問題。
在學習“從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一課時,教師組織學生開展探訪抗日蹤跡的活動,嘗試結合自己身邊的資料了解抗日戰爭的實際情況。教師首先播放了新聞“不忘國恥,黃山人民抗戰期間犧牲很大,付出極多!”引發學生的好奇心,然后提出問題,促使他們開展探索活動:“在這篇報道中提到抗日戰爭中黃山人民犧牲很大,那么,究竟具體體現在什么地方呢?大家嘗試展開調查,然后進行總結歸納。”在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什么是史料:“大家通過查閱書籍收集到的信息是史料,那么通過調查訪問找到的資料是否也是史料呢?在探訪抗日戰爭遺址過程中收集到的實物類資料、拍攝的照片等,這些是不是也是史料呢?”這樣就促使學生思考什么是史料這個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還讓學生結合史料進行分析,學會運用史料:“如果有人問你,在抗日戰爭期間黃山人民付出了怎樣的努力,你會如何回答他呢?”學生可以結合自己收集到的資料進行闡述,積極表達自己的理性觀點。
教師要合理利用各種本土資料,讓學生探訪家鄉的各種古跡,促使他們收集到第一手資料。在此過程中,學生探訪史料的興趣得到了激發,也能結合史料實證的結果分析,并進行有針對性的搜集活動。這樣就能起到補充和活化的效果,能讓學生在活動中更加熱愛自己的家鄉,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社會調查也是歷史學習中的一種重要的研究方法,能促使學生更好地了解社會。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展開社會調查的活動,讓他們嘗試結合調查所得進行總結歸納,進而樹立起唯物史觀。唯物史觀能促使學生科學地看待歷史、運用歷史,有選擇地繼承并發展歷史。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調查采訪后,探討一些歷史遺留問題,又或者嘗試展望未來,這樣學生就能基于唯物史觀展開分析,表達自己的想法。
在學習“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一課時,教師組織學生圍繞“我的黃山我的家”這個主題展開調查采訪的活動。學生首先要進行自主調查,了解一下黃山當地在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巨大變化,嘗試總結人民群眾對這件事情的看法。學生結合調查結果進行分析,并思考如何才能從中總結出一般規律。學生認為,改革開放促進了社會的發展,讓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教師還組織學生撰寫小論文,嘗試用表格、采訪稿等輔助方式證明自己的觀點。
在展開調查采訪之后,學生若能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考察問題,那么就能對社會生活的一般結構和一般發展規律進行研究分析,從而得到一些更宏觀、理性的觀點。這樣學生能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中,站在歷史的基礎上描繪歷史發展的真實情況,從而提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綜合實踐活動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將枯燥乏味的歷史知識和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結合在一起,學生能在潛移默化中掌握各種歷史知識,從而提升歷史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