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圓(河北省滄州中西醫結合醫院)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是當前骨科臨床常見的手術,患者以老年群體居多,他們的主要特點是機體耐受性較差,加之自身罹患各種慢性疾病,為手術和麻醉帶來較高風險。而如今隨著醫學水平的提升,對于麻醉技術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硬膜外阻滯麻醉是指將局部麻醉藥物注射進硬膜外腔中,這種麻醉方式能夠將機體神經根阻斷,從而使神經根支配出現暫時性麻醉,主要特點是降低患者術中疼痛感,同時改善肌肉松弛的狀態,是骨科臨床常見的局麻方式。將其應用于人工髖關節置換術中,通常選擇L1-2及L2-3間隙作為穿刺點,對于老年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而言,需要將麻醉平面控制在T8以下。
將局部麻醉藥物注入患者蛛網膜下腔腦脊液中被稱為腰麻,主要作用是阻斷脊神經根,主要特點是麻醉速度快、效果好且用量少,比較適配老年人工髖關節置換術。采用單側腰麻可以降低麻醉藥物對于機體循環系統產生的影響,使患者在術中保持良好的血流動力學水平,加速術后恢復,并且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概率。同時,單側腰麻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在手術進行2 小時后麻醉效果會逐漸減退,但此時無法再次追加麻藥,若手術時間過長,則不適用于此種麻醉方法。腰硬聯合麻醉能夠彌補單側腰麻的不足,將之與硬膜外阻滯麻醉相比,腰硬聯合的麻醉方式能夠加速麻醉藥物的生效速度,且使患者的血流動力學更加穩定。
全身麻醉是將麻醉藥物從患者機體的靜脈、肌肉或呼吸系統注入,抑制人體中樞神經系統功能。患者的意識會隨著麻醉藥物生效而消失,減輕痛覺,主要特點是肌肉會處于松弛狀態,能夠有效避免術中因體位變化阻滯麻醉平面改變的問題,同時可以避免患者因手術時間過長、同一側位長時間保持出現的緊張問題。對于老年患者而言,其機體功能已經處于退化階段,術中風險及麻醉風險都較高,應用全麻可能導致患者發生血流動力學波動,因此需要對患者各項指標進行實時監測,維持血流動力學的穩定。相關研究顯示,將全麻與椎管內麻醉聯合能夠使患者術中血流量更加穩定,降低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
隨著我國醫學水平和醫療技術的提升,可視化技術在臨床中的應用頻次越發升高,與此同時,外周神經阻滯的麻醉方式也被廣泛應用。應用超聲技術能夠評估患者用藥過程中藥物的擴散范圍,從而使麻醉藥物的生效時間縮短、神經阻滯的成功率提高,同時,因用量較少,可以使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降低。神經阻滯的鎮痛效果在術后早期恢復中更加明顯,能夠減少患者發生譫妄和術后疼痛等不良事件,使術中血流動力學更加穩定。但其也存在一定缺點,在老年人工髖關節置換術中,大部分單獨應用神經阻滯的方式具有較高的失敗率,需要同時輔助靜脈藥物。
老年患者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是當前臨床較為常見的骨科手術,因老年人機體功能減退,可能自身患有多種慢性病,且手術創傷較大,出血量較多,手術和麻醉的風險較大。相關學者認為,人工髖關節置換術中應用的麻醉方式是影響手術成功率和死亡率的直接原因之一,因此選擇合適的麻醉方式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