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






江蘇省東臺市第一小學創建于1956年,前身主體為東臺師范附屬小學,2010年組建成教育集團。學校東臨范公堤岸,西倚海春軒塔,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目前,學校已形成一校三區、幼小一體的辦學格局,擁有校本部、東關、范公路三個校區和長青路幼兒園,共一百三十六個班級,四百多名教師,六千多名學生,是一所辦學規模大、教學水平高、家長口碑好的省級示范名校。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周五,記者來到了東臺市第一小學本部校區,吉云蘭校長早已在校門口等待。校領導的熱情關懷與學生們的朗朗書聲,構成了記者對這所學校真誠、奮進的第一印象。甫進校門,噴泉臺上一個大大的紅色篆體“真”字便映入眼簾。吉云蘭校長親切地介紹道,“真”字象征著“求真”。陶行知先生曾有一句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東臺市第一小學秉承陶行知先生的良訓,形成了極具特色的“求真”文化,并將其滲入到學校的方方面面。
景觀設計,暗藏“真”意
記者跟隨著吉校長的腳步走進校園,只見玉蘭吐艷,蓮葉田田,古樹參天,一派生機勃勃的美麗景象。很快記者發現,許多教學樓都是以“真”字命名,似乎都與“求真”文化有關。吉校長看出了記者的心思,主動介紹道:“沒錯,這些教學樓都是根據‘求真’文化命名的,比如這棟‘愛真樓’,寓意是‘珍愛本真,永葆初心,不忘來路,方得始終’。那棟‘致真樓’,寓意是‘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同心同德,致真至極’。除此之外,我們還有明真樓、秉真樓、探真樓,等等。”
經過實地參觀,記者了解到,東臺市第一小學的校園里共有七棟教學樓、八條道路、四個小園。學校結合自身校史、圍繞“求真”文化,為其一一賦名。每一處地名都飽含著對師生的殷切期待。正如學校《求真賦》所言:“以‘真’造境,妙構清景,等閑識‘真’,潤物無聲。”這些建筑,將“求真”的精神,如春風化雨般浸潤到校園的每一個角落。
除此之外,校園里還矗立著近代實業家張謇的塑像。走近時,吉校長介紹道:“張謇的母親是東臺人。他為了報效母里,振興教育,創辦了母里師范。我們學校是在母里師范的舊址上建立起來的。在校園里立張謇的塑像,就是為了紀念他,鼓勵師生繼承他飲水思源的情懷和開拓進取的精神。”行至養真園,記者又看見了一面石雕黨旗。“這面黨旗是為了紀念1927年在東臺建立的、鹽阜地區最早的基層黨支部。”吉校長接著說道,“在這面黨旗下,學校成立了紅領巾黨校,從小加強對學生的革命教育,激勵學生繼承先輩遺志,賡續紅色血脈。”這番介紹展示出東臺市第一小學根植歷史、開拓奮進的進取精神。參觀結束后,記者深深感到,東臺市第一小學是將自身豐厚的人文內涵融于優美的校園景致中,真正做到了“讓每一處建筑都說話,讓每一處景點都育人”。
教師發展,追求卓越
“名師強校”是東臺市第一小學的重要發展戰略。“我們學校先后培養出了六位江蘇省特級教師。”吉校長驕傲地說道。學校十分重視教師團隊的建設,實施“青藍工程”,組織剛入校的新教師與富有經驗的老教師結對,發揮老教師的傳、幫、帶作用,助力新教師成長、提升。作為徒弟的周葉春老師深有感觸:“作為一名新教師,最大的不足就是缺乏經驗,對教學重難點把握不住。學校的‘青藍工程’讓我受益良多,我的師父王老師和丁主任常教我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講解新課時要和學生一起探索、思考。”周老師的感受并非個例,在師父們的指引和帶領下,青年教師紛紛嚴格要求自己,主動學習,多思考、多總結,極大縮短了自身的職業探索期。
為了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和能力,東臺市第一小學舉行了大量的基本功培訓活動,通過專題講座、優課展評、活動設計、問題指導等方式,給參培教師們帶來滿滿的“干貨”,為課堂增色,為教師賦能。“各式各樣的培訓活動能讓教師們更好地把學到的理論和方法應用到教學實踐中去,幫助大家在學習中收獲、在研修中提高、在反思中成長。”吉校長說道。東臺市第一小學還與上海市傅雷學校、海安市實驗小學建立名校聯盟,進行深度合作,不但派教師前往對方學校學習,還將對方名師請進校園進行授課與講座,多角度、多方面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每學年結束時,東臺市第一小學都會開展“校園十佳魅力之星”評選活動。據吉校長介紹,這是學校師德師風建設的重要舉措,至今已舉辦七屆。2023年獲評的潘霞老師通過回首自己27年的教學生涯,讓大家看到了一個愛崗敬業、默默奉獻的中年教師形象;周瑩老師的報告,讓大家看到青年教師在團隊的幫助下奮發進取,收獲累累碩果;楊潔老師在專業發展的道路上不斷關注學生的成長和進步,向大家展示出雙向奔赴、互相成就是教師這個職業獨有的魅力……除此之外,東臺市第一小學還組織了“求真”讀書班、教育故事分享會等教師活動。每一場研討,都體現出教師們在自身專業上的進步與提高;每一次交流,都流淌著教師們對教育事業的熱愛與執著。“勵志求真,追求卓越”的教師隊伍正在不斷壯大著。
學生活動,豐富多彩
“雙減”政策實施以來,東臺市第一小學以滿足學生學習和成長需求為出發點,以課后服務為抓手,開設了許多學生興趣社團。目前學校擁有足球、籃球、排球、民樂、合唱、兒童畫、國畫、舞蹈、主持、編程、象棋、京劇、機器人等三十多個校級社團。每天下午的社團活動課是學生們最期盼的快樂時光,在這里,他們能擁有愉悅輕松的身心體驗,也能獲得豐富的課外知識。
隔壁教室傳來一陣悅耳的笑聲,原來是學校的“拂曉”文學社開課了。據吉校長介紹,“拂曉”文學社旨在提高學生的語文寫作素養,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記者觀摩了文學社“‘大動作’巧構思”主題寫作講座。主講老師幽默風趣,深入淺出,社員們聽得津津有味,筆記本上記得密密麻麻。在老師的巧妙引導下,大家深切地體會到動作描寫的妙處與意義,活學活用,寫出了一個個精彩紛呈的習作片段。 “學校一直在不斷豐富社團種類,提升活動質量,滿足學生多樣化發展需求。”吉校長說,“我們鼓勵學生在社團活動中展現活力,把個性發展和自身成長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學習有特色、學生有特長’的百花齊放新格局。”
除了社團建設,東臺市第一小學還開展了多姿多彩的專項活動:語文節,營造良好的浸潤式語文學習氛圍,拓寬學生視野,提升學生綜合素養;數學節,讓學生全面了解數學、喜歡數學、感受數學的魅力,培養學生探求真知、追求真理的品質;英語節,有效提高學生的英語實踐運用能力;科技節,激發學生對科技活動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精神……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己風采的燦爛舞臺。吉校長著重介紹了學校的運動小組——近幾年來,東臺市第一小學的球類項目已在各項賽事中奪取了18項冠軍,成績相當輝煌。吉校長十分自豪地說道:“我們的小運動員有‘四特精神’——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講團結,特別講奉獻。”
在“四特精神”的引領下,學生在活動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錘煉意志、健全人格。全面、自由、融洽的校園活動,為培養身心好、習慣好、學習好的“新三好”學生提供了育人的沃土。
家校攜手,靜待花開
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發現,東臺市第一小學微信公眾號發布的每一條資訊,都在文章結尾列出了學校主要領導班子成員的手機號碼。吉校長說,這是為了讓家長在有需要的時候能夠第一時間聯系到學校負責人。家長與學校的緊密溝通,可以讓家長增進對學校工作的了解、掌握自己孩子在校的學習情況,真正達到家校攜手、共同培養孩子的目標。
在東臺市第一小學的微信公眾號上,還經常可以看到優秀學生家長的教育心得。學校邀請家長代表分享經驗,整理成文字發表在微信文章中,供大家借鑒、參考。三(3)班陳存昊同學的家長分享說,他們對孩子的引導和教育主要集中在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父母以身作則、成為孩子的朋友等幾個方面。三(5)班張毓芯同學的家長也說,作為學生家長,應該堅持德育為先、智育為輔,通過言傳身教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為孩子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一篇篇文章,幫助廣大家長交流了家庭教育觀念,提升了育兒水平,也凝聚了家校合力。
上學期,東臺市第一小學開展了一場“千師訪萬家”大走訪活動,受到了家長們的熱情歡迎。老師們來到學生家中,了解孩子的家庭情況,和家長共同交流、探討孩子的教育問題。針對不同學段,老師們在走訪時給出了不一樣的建議:一二年級的老師建議家長多和孩子進行一些親子閱讀等活動,培養良好的親子關系;三四年級的老師們鼓勵孩子學會自我管理,合理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時間;五六年級的老師提醒家長,孩子的學習要看效率高低,而不是看時間多少,腳踏實地才能更進一步。走訪活動拉近了老師與家長的距離,讓孩子感受到了老師的關愛,讓家長感受到了學校的溫暖。錢海燕老師說:“在家訪的過程中,我們深切地感受到家長對子女的殷切希望,也感受到家長對老師的尊敬與信任。”
此外,東臺市第一小學還積極組織“傾聽一刻鐘,運動一小時”親子活動,開展家庭勞動實踐主題教育活動,舉辦學校親子運動會,組織家長參與家長課程……學校致力于搭建家校共育的橋梁,打造真誠、緊密的家校關系。一系列家校活動,讓孩子們在老師和家長的教導陪伴下,奔赴更加美好的明天。
采訪結束后,記者望著校門口的百年烏桕樹感慨不已。這棵樹據說是張謇手植,距今已有百年歷史,它見證了東臺市第一小學風雨兼程、砥礪奮進的全部征程。一陣微風拂過,樹葉簌簌作響,仿佛它也在表態:在接下來的征途中,東臺市第一小學將以更加赤誠之心、昂揚之姿、奮進之勢,胸懷發展與跨越的夢想,譜寫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