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智麗 賈賢達 陳春 楊珺 謝亞麗 周俊英
(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 1感染疾病科,河北 張家口 075100;2功能科;3張家口學院醫(yī)學院臨床醫(yī)學系;4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門診部;5河北醫(yī)科大學第三醫(yī)院感染疾病科)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作為一種由于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所導致的傳染性疾病,該病在進展期間久治不愈且長期反復非常容易對肝臟纖維結締組織增生產(chǎn)生促進作用,并隨著疾病不斷進展,肝小葉的結構也會遭到破壞,由此誘發(fā)乙肝肝硬化,從而造成肝臟排泄、轉運、分泌及合成功能均受到嚴重損傷,或造成嚴重的肝臟腹水、脾臟腫大、門脈高壓癥及凝血功能障礙等疾病,對患者生命健康也造成了較大影響〔1〕。當前面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療仍然以西藥為主,在給予抗HBV的基礎上通過加用保護肝功能的藥物,以獲得更好的預后〔2〕。我國中醫(yī)認為,乙肝肝硬化被歸納為“脅痛”“積聚”“肝積”“黃疸”等范疇,在治療時多結合患者具體情況給予合理化的辨證論治,通過采用常規(guī)西藥聯(lián)合中醫(yī)治療的方法以更好促進緩解疾病引起的癥狀及體征〔3〕。本研究擬分析健肝方聯(lián)合恩替卡韋治療乙肝肝硬化的效果。
1.1一般資料 采取隨機數(shù)字表法對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河北水方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收治的乙肝肝硬化患者120例分為兩組各60例,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納入標準: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4〕中標準;中醫(yī)證型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中肝郁脾虛兼血瘀證者;年齡≥60歲。排除標準:由于酒精、藥物、其他類型病毒性肝炎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所引起的肝硬化者;本身病情較重,合并出現(xiàn)了低蛋白血癥、肝性腦病、腹水及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者;進展成為肝癌者;合并存在甲肝、巨細胞病毒性肝炎及EB病毒性肝炎等其他類型肝臟疾病者;既往存在肝臟、膽囊及相關手術操作者;合并存在其他類型良惡性腫瘤疾病轉移者;因各種原因導致的臨床資料缺失者。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
1.2方法 兩組均采用常規(guī)保肝、退黃、降酶、一般支持治療等,口服恩替卡韋(中美上海施貴寶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2237)治療,1次/d,0.5 mg/次。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健肝方,1次/d,0.5 mg/次,方中包括三七10 g、地龍10 g、半夏10 g、川芎10 g、白芍10 g。兩組均連續(xù)治療3個月。
1.3療效評價標準 (1)按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對療效進行評價,治療后肝功能指標、肝纖維化指標及肝臟硬度值均能夠恢復到正常范圍為顯效、肝功能、肝纖維化指標及肝臟硬度值與治療前相比降低50%及以上為有效;治療后上述指標未達到50%或加重評為無效;以顯效及有效之和為總有效。(2)按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評價患者中醫(yī)癥狀,包括脅部刺痛、腹大堅滿、腹壁青筋暴露、脅下積塊、面色灰暗、胸腹部點赤縷、大便色黑7個項目,每個項目均采用無(0分)、輕度(2分)、中度(4分)、重度(6分)進行計算,得分越高,癥狀越重。(3)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對患者肝功能指標檢測,包括血清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總膽紅素(TBil) 和白蛋白(ALB)指標,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測量透明質酸(HA)、層黏連蛋白(LN)、Ⅲ型前膠原肽(PCⅢ) 和Ⅳ型膠原(Ⅳ-C)水平。(4)采用瞬時彈性成像系統(tǒng)(Fibroscan)測量患者肝臟硬度值〔7〕。
1.4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23.0軟件進行t檢驗、χ2檢驗。
2.1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臨床有效率〔58例(96.47%);顯效33例、有效25例、無效2例〕高于對照組〔51例(85.00%);顯效31例、有效20例、無效9例〕,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904,P=0.027)。
2.2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對比 兩組治療后與治療前相比脅部刺痛、腹大堅滿、腹壁青筋暴露、脅下積塊、面色灰暗、胸腹部點赤縷、大便色黑評分均較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0.01)。見表2。

表2 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對比分)
2.3兩組肝功能指標對比 治療前,兩組LAT、AST、TBiL、ALB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ALT、AST、TBiL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ALB水平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0.01),見表3。

表3 兩組肝功能指標對比
2.4兩組肝纖維化指標及肝臟硬度值對比 治療前兩組HA、LN、PCⅢ、Ⅳ-C、肝臟硬度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0.01),見表4。

表4 兩組肝纖維化指標及肝臟硬度值對比
乙肝肝硬化作為一種主要由HBV感染所引起的慢性及彌漫性肝損傷性疾病,一旦發(fā)生HBV感染情況,持續(xù)性慢性肝損傷則會不斷對肝臟組織造成損傷而引起瘢痕組織的形成,這也導致了患者肝臟內(nèi)出現(xiàn)大量細胞外基質不斷沉積的情況,長此以往不進行處理則會進展成為肝纖維化,后期隨著病情進展甚至會發(fā)展成為肝硬化,對肝臟內(nèi)部組織造成相當嚴重的破壞,甚至會出現(xiàn)肝功能失代償?shù)谋憩F(xiàn),最終進展成為終末期肝病、肝細胞癌甚至是死亡〔1,8〕。代償期被認為是乙肝肝硬化進展成為失代償?shù)囊粋€重要階段,據(jù)調(diào)查資料顯示,乙肝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在5年內(nèi)的生存率高達80%~85%,而失代償期患者僅占14%~35%,這也說明對此類患者采取積極有效的方法治療具有重要臨床意義〔9〕。
既往臨床工作中所采取的常規(guī)治療方法效果欠佳,在其基礎上開始采用中醫(yī)治療至關重要。中醫(yī)學認為,乙肝肝硬化在發(fā)病期間以毒損肝絡、郁而不達、濕濁積聚為主要病因病機,加之毒、痰、瘀互結,日積月累則會導致并加重肝硬化發(fā)生〔10〕。本研究結合肝硬化的病因病機,在恩替卡韋的治療基礎上增加健肝方應用,健肝方中包括三七、地龍、半夏、川芎、白芍等藥材,其中三七及川芎在應用期間具有舒筋活絡、活血益氣、祛瘀生新的功效,地龍具有清肺化痰及通經(jīng)活絡的功效,半夏具有較強的燥濕化痰功效,白芍具有較強的平抑肝陽、去瘀生新功效,諸藥聯(lián)合應用可發(fā)揮較強的疏肝健脾、活血化瘀、軟堅散結之功效〔11〕。同時,經(jīng)過現(xiàn)代藥理學證實,三七中的主要成分三七皂苷、黃酮類及三七素等成分,在用于治療肝硬化時不僅可促進提高ALB水平,配合中醫(yī)辨證施治通??色@得較好的效果〔12〕。有關研究表明,地龍及其中的有效成分能夠發(fā)揮相當強的抗肝臟纖維化及降低門脈高壓的作用,肝硬化患者在經(jīng)過地龍治療后其門靜脈直徑、血流速度及血流量等與治療前相比均得到有效改善,肝臟血液循環(huán)得到了有效改善〔13〕。而丹參本身具有諸多的藥理作用,不僅可促進改善肝臟的循環(huán)障礙情況,促進調(diào)節(jié)血液流變指標,同時還可進一步發(fā)揮抗凝及抗炎功效,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另外,川芎中的川芎嗪及阿魏酸鈉等有效成分能夠對肝肺及腎組織增生均可產(chǎn)生一定抑制及治療作用,二者不僅可有效改善組織血液供應,對纖維細胞核分裂及增殖產(chǎn)生抑制效果,明顯降低成纖維細胞DNA及膠原蛋白的合成,還可促進擴張微血管,增加肝臟組織局部血流量,從而有效促進改善血液循環(huán),對血小板的聚集產(chǎn)生抑制作用,有效促進微循環(huán)功能的康復〔14〕。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施恩替卡韋聯(lián)合健肝方治療的臨床總有效率較高,中醫(yī)癥狀得到明顯改善,肝功能及肝纖維化指標均得到了有效改善,同時也明顯降低了肝臟硬度,有效延緩了病情的進展,與既往研究報道基本一致〔15〕。
綜上,健肝方聯(lián)合恩替卡韋治療乙肝肝硬化可獲得更好的臨床效果,中醫(yī)證候積分得到了改善,同時該治療方法的應用可促進改善肝功能指標及肝纖維化指標,預后較為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