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雨 易治國
(長沙市第一醫院麻醉科,湖南 長沙 410005)
近年來,神經阻滯成為臨床手術中常用的鎮痛手段,主要通過局部注入麻藥對周圍神經傳遞痛覺信號進行阻滯,以減輕手術切口的疼痛〔1〕。目前,胸椎旁神經阻滯已被用于胸腔鏡手術中,有研究顯示,該麻醉方式可為患者提供多模式鎮痛,可減輕手術應激反應,減少術中麻藥使用劑量〔2〕。隨著超聲技術的發展進步,超聲引導下胸椎旁神經阻滯逐步被應用于臨床,該方式是在超聲引導下于胸椎旁間隙注入局麻藥物,實現對相應節段感覺神經、運動神經的阻滯〔3,4〕。既往研究顯示,該阻滯方式可有效預防術中有害性刺激的傳導,利于保護患者中樞神經系統〔5〕,但目前臨床對該阻滯方式對老年患者術后影響的研究較少。本研究旨在探討超聲引導下胸椎旁神經阻滯對老年胸腔鏡肺癌切除患者術后疼痛、紅細胞免疫功能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響。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2年1~12月長沙市第一醫院收治的老年肺癌患者70例,納入標準:①均經病理診斷為非小細胞肺癌;②均行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③美國麻醉師協會(ASA)分級為Ⅱ~Ⅲ級;④年齡60~80周歲;⑤患者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②合并主要臟器功能嚴重異常者;③凝血功能異常者;④既往有胸部手術史等。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5例,其中,觀察組男19例,女16例;年齡61~79歲,平均(69.31±3.05)歲;體質量質數(BMI)18.21~24.83 kg/m2,平均(21.31±1.41)kg/m2。對照組男21例,女14例;年齡62~77歲,平均(68.27±4.13)歲;BMI 18.14~24.96 kg/m2,平均(21.24±1.25)kg/m2。兩組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
1.2方法 兩組入室后連接心電監護儀,均予以全身麻醉,且麻醉誘導及麻醉維持方案一致,觀察組于麻醉誘導前給予超聲引導下胸椎旁神經阻滯:應用DW-T8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生產廠家:江蘇大為醫療有限公司)確定穿刺點位,經mark點刺入腰麻針,待針尖觸碰椎板外側停止進針,退出腰麻針后刺入穿刺針,待針尖觸碰椎板外側時,進針方向變更為沿椎板外緣進針,待針尖到達椎旁間隙后置入硬膜外導管,連接注射器,回抽無氣、無血后注入0.5%羅哌卡因,待神經阻滯起效,確認患者痛覺消失后進行麻醉誘導。麻醉誘導方案:依次靜脈注入2.5 mg/kg丙泊酚、0.5 μg/kg瑞芬太尼、0.025 mg/kg順式阿曲庫銨,于麻醉誘導后予以氣管插管維持通氣。麻醉維持方案:術中持續泵注丙泊酚5 mg/(kg·h)、瑞芬太尼0.5 μg/(kg·h),并間斷性給予0.2 μg/kg舒芬太尼。術中根據各項監測指標及時調整麻藥用量。于手術結束前30 min應用4 mg托烷司瓊+100 mg氟比洛芬酯+250 ml 0.9%生理鹽水靜滴鎮痛。術畢停止使用麻醉藥物。
1.3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術后6、12、24及48 h靜息狀態下視覺模擬評分(VAS),總分10分,得分越高疼痛越嚴重;②于術前及術后24 h采集兩組血液樣本,分別檢測兩組紅細胞免疫功能相關指標,包括紅細胞免疫親和力受體(RBC-FEER)、紅細胞免疫復合物花環(RBC-ICR)、紅細胞神經生長因子受體(RBC-NTFR)、協同腫瘤紅細胞花環(RBC-ATER);③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兩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包括白細胞介素(IL)-1β、IL-6、IL-10;④記錄兩組術后不良反應。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1.0軟件進行t檢驗、χ2檢驗。
2.1兩組VAS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術后6、12、24及48 h靜息狀態下VAS均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1。

表1 兩組不同時間點VAS比較分,n=35)
2.2兩組紅細胞免疫功能相關指標比較 兩組術前RBC-FEER、RBC-ICR、RBC-NTFR及RBC-ATER水平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術后兩組RBC-FEER、RBC-NTFR、RBC-ATER水平顯著降低,且對照組顯著低于觀察組,RBC-ICR水平顯著升高,且對照組顯著高于觀察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紅細胞免疫功能相關指標、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2.3兩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兩組術前IL-1β、IL-6及IL-10水平無顯著差異(P>0.05);術后兩組IL-1β、IL-6、IL-10水平明顯升高;且對照組顯著高于觀察組(P<0.05),見表2。
2.4兩組術后不良反應比較 觀察組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3例(8.57%);其中惡心嘔吐2例、蘇醒期躁動1例〕與對照組〔5例(14.29%);其中惡心嘔吐3例、蘇醒期躁動、蘇醒延遲各1例〕無顯著差異(χ2=0.141,P=0.707)。
臨床中,胸腔鏡手術因術中創傷小、操作便捷等優勢被廣泛應用,但術后切口持續疼痛對患者術后恢復造成一定影響,尤其對于身體耐受性較差的老年患者,采取合理有效的麻醉方式,抑制炎性因子的大量釋放,對促進其術后康復意義重大〔6,7〕。臨床資料表明,胸椎旁神經阻滯可對同側軀體及交感神經進行阻滯,是一種重要的局部神經阻滯方式,可同時阻斷多根肋間神經,該阻滯方式可避免常規麻醉引起的呼吸抑制,且對患者血流動力學影響較小〔8〕。本研究結果提示,胸椎旁神經阻滯聯合全身麻醉的鎮痛效果較好,分析原因可能為胸椎旁神經阻滯通過對交感神經傳導功能的阻滯,抑制了疼痛刺激的傳導,發揮了麻醉及鎮痛的雙重效果,鎮痛效果持續時間久,故患者術后疼痛減輕。此外,本研究結果說明胸椎旁神經阻滯臨床操作安全有效。呂婧等〔9〕研究報道,胸椎旁神經阻滯可改善肺癌患者胸腔鏡術后疼痛,術后不良反應較小。
有資料顯示,紅細胞中的多種免疫物質在機體調節中發揮重要作用,紅細胞免疫為機體免疫系統的重要成員,通過紅細胞表面的補體受體蛋白可激活全身免疫系統,但手術可能會對紅細胞的免疫功能造成一定影響〔10,11〕。既往研究顯示,免疫調節與炎癥反應關系密切,當紅細胞免疫功能異常時,機體感染程度加重,致使免疫狀態越差〔12〕。RBC-FEER用于評價紅細胞的免疫吸附功能,其水平越高則免疫功能越高,RBC-NTFR及RBC-ATER 水平越高則免疫功能越高,而RBC-ICR 可抑制紅細胞的免疫黏附〔13〕。本研究結果提示胸椎旁神經阻滯可能對紅細胞免疫抑制功能的改善有積極作用,與徐軍等〔14〕研究結果一致。
既往研究顯示,疼痛刺激可加重機體炎性因子的釋放,進而加重炎癥反應,影響患者預后〔15〕。炎性因子IL-1β、IL-6及IL-10在中樞神經系統中發揮重要作用,既可介導炎癥反應,又能通過末梢循環放大痛覺〔16,17〕。本研究結果提示,胸椎旁神經阻滯聯合全身麻醉可有效抑制術后炎性因子的分泌,從而減輕胸腔鏡肺癌切除術后老年患者機體炎癥反應,利于患者預后的改善。